青岛的路
倘若你真正走过青岛的大街小巷,你就会发现青岛的路正如这个城市一样,美丽而又沧桑,现代而又传统,曲折而又平坦,浪漫而又现实。
从西部到东部,从中山路到香港中路,从“峰回路转”的鱼山路到平坦宽阔的山东路......你会发现你是在阅读一部历史,一部从浪漫走向辉煌的城市历史。
当你漫步在西部城区,你所感受的是青岛曾经的沧桑,你所感知的是青岛曾经的文化——除了那些颇具异国情调的建筑,还有那一条条让你遐想、让你追忆、让你感怀、让你气喘不已的路。
中山路,青岛开埠后的第一条严格意义上的街道,无论它有怎样的变迁,无论它从繁华走向冷清,也无论它从冷静回到热烈——它确实代表着一个城市的一段辉煌的历史。中山路既承载过人力两轮车上的曾经的富贵,也正承载着私家轿车里的现实的平淡。青岛的辉煌是从中山路开始的,所以我们只能沿着这条街道,开始我们的青岛文化之旅、经济之行、历史之路。
你若是细心观察就不难看出,中山路的起点不是中山路与太平路交叉的位置,从北向南望去,你会惊讶地发现,中山路与青岛最标志性的建筑栈桥是一个方向,假如按一定比例将中山路的宽窄锁成栈桥步行道的尺寸,那么我敢肯定地说——中山路的起点就是栈桥的回澜阁。
看到这里,你就会产生一个奇怪的念头——青岛这座城市是从波涛汹涌的大海里诞生的。于是,我们对山海相连、依山傍海的青岛又有了一个未曾经历过的奇特的观照......
曾经阅读过戴望舒的诗《雨巷》,那是一条在江南屡见不鲜的街道,在你读过《雨巷》之后,你会被那些婉约凄美的文字所迷惑——《雨巷》只能是在江南古镇的某个地方。
然而在青岛西部城区,当你顶着蒙蒙细雨趟过黄县路的碎石巷,当你撑着雨伞经过龙山路的窄巷......你恍然如释,原来《雨巷》只是诗人的一种情绪,一种情结,这种情绪和情结就像霏霏细雨到处飘洒,当然也包括我们城市中的那些悠长而狭窄、古老而鲜活的小巷。也许是有了这种弥漫的情结,才使这些小巷的历史如“丁香”般浓郁。
外地人特别是平原地区的人经常惊叹青岛人的驾驶技术,他们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青岛司机在高度倾斜的陡坡上“如履平地”,特别是那“半坡起步”的娴熟程度更是让他们羡慕不已。
还是在自行车为主要代步工具的年代,青岛的路更是给外地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骑在自行车上的人,两手紧握车把异常吃力地蹬着脚踏,艰难地向大连路的坡顶进发,就在登上坡顶的那一刻,满头大汗的骑车人很自然地腾出一只手,轻轻揪住衣领口,迎着风的方向慢慢地扇动着衣裳,表情惬意地顺着丹东路一路下坡而去,那感觉就像吃了蜂蜜一样。
的确,青岛这座依山而建的城市,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山的秀美,而且还形成了山城那特有的道路。在青岛,特别是西部城区,不间断地上坡下坡是“家常便饭”,而难得一遇的是一条平坦的街道,即使是那条曾经贯穿南北市区的中山路,也同样有着山路的起伏。而最最具有山城之“相”的路便是那条被称为“鲌螺油子”的小路。
那条路,就像海螺的形状,一圈一圈地从热河路坡顶绕向莱芜二路。小路的坡度很大,再加上石块拼接的路面,就是再能耐的自行车高手也得推着车子上上下下。然而,在第一期东西快速路动工的时候,这条极具青岛特色的小路便成了一段永久的遗憾的记忆。
我们可以庆幸的是,在青岛快速发展的今天,一批特色道路被永久地保留了下来。沿着静寂的石阶路,缓缓地步行到福山支路,在康有为故居前,缅怀那一段“公车上书”的历史;走进弯曲而上的观海二路,在王统照故居前,感受着文学大师的喜怒哀乐......
当你行走在东部市区,你很自然地被现代化的节奏所感染。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在绵绵不断的车流里,你会不自觉地加快步伐,迎合着大都市的特有的律动。徜徉在香港中路,那闪烁不已的霓虹,那琳琅满目的橱窗,还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无不让你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现代版的青岛文化。
青岛东部市区,是在青岛难得的“盆地”中寻找着东西文化的融合,延续着青岛那独有的发展之路。东海路、澳门路等等,无不演绎着青岛那特有的文化——各种风格的欧式建筑,凭栏远眺的石铺人行道,矗立着现代雕刻艺术的“五月风”广场,崇尚传统而又高雅的音乐广场,还有聚合着力量及美感的帆船基地......
一位诗人曾经这样赞美过青岛第一期东西快速路——从西往东、从东往西,只有五分钟的路程,五分钟让你阅读了青岛百年的历史。然而现在,当我们以2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在第一期东西快速路的时候,我们会不由得慨叹,青岛百年的历史需要阅读很长时间,所以青岛的路应当延续得更长、更宽、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