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题库|2022一轮复习文学类阅读文本小说专练1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小鲍庄

王安忆

这天,天亮了一些,云薄了一些,雨下得消沉了一些,心都想着,这一回大概挨过去了。不料,正吃晌饭,却听鲍山西边轰隆隆地响,像打雷,又不像打雷。打雷是一阵一阵的轰隆,而这是不间断的,轰轰地连成一片,连成一团。

鲍秉德家里的,早不糊涂,晚不糊涂,就在水来了这一会儿,糊涂了,蓬着头乱跑。鲍秉德越撵她,她越跑,朝着水来的方向跑,撒开腿,跑得风快,怎么也撵不上。最后撵上了,又制不住她了。来了几个男人,抓住她,才把她捆住,架到鲍秉德背上。她在他背上挣着,咬他的肩膀,咬出了血。他咬紧牙关,不松手,一步一步往东山上跑。

鲍彦山一家子跑上了石子路,回头一点人头,少了个捞渣。

“捞渣!”鲍彦山家里的直起嗓门喊。

文化子想起来了:“捞渣给鲍五爷送煎饼去,人或在他家了。”

“他大,你回去找找吧!”鲍彦山家里的说。

水已经浸到大腿根了。

鲍彦山往回走了两步,见人就问:“见捞渣了吗?”

有人说:“没见。”

有人说:“见了,和鲍五爷走在一起呢!”

鲍彦山心里略略放下了一些,还是不停地问后来的人。

水越涨越高,齐腰了。鲍彦山望着大水,心想:“这会儿,要不跑出来,也没人了。”

鲍彦山终于下了决心,掉回头,顺着石子路往山上跑了。

鲍秉德家里的折腾得更厉害了,拼命往下挣,往水里挣。鲍秉德有点支不住了。她居然把绳子挣断了,两只手抱住她男人的头,往后扳。她终于放开了男人的头,鲍秉德稍稍可以喘口气。可还没来得及喘气,她忽然猛地朝后一翻,鲍秉德一个趔趄,不由松了手。疯女人连头都没露一下,没了。

一片水,哪有个人啊!

水撵着人,踩着石子路往山上跑。有了这一条石子路,跑得赢水了。跑到山上,回头往下一看,哪还有个庄子啊,成汪洋大海了。

村长点着人头,除了疯子,都齐了,独独少鲍五爷和捞渣。

鲍彦山到处问:“你不是说见他和鲍五爷了吗?”都说没见,而鲍彦山也再想不起究竟是谁说见了的。也难怪,兵慌马乱的,瞅不真,听不真也是有的。

“捞渣,我的儿啊!”鲍彦山家里的哭了,哭得娘们儿都陪着掉泪。

“别嚎了!”村长嚷她们,皱紧了眉头。“还嫌水少?会水的男人,都跟我来。”

他带着十来个会水的男人,砍了几棵杂树,扎了几条筏子,提着下山去了。

筏子在水上漂着,漂进了小鲍庄。哪里还有个庄子啊!什么也没了,只有一片水了。

“捞渣——鲍五爷——”他们直起嗓子喊,声音漂开了,无遮无挡的,往四下里一下子散了,自己都听不见了。

前边白茫茫的地方,有一丛乱草,草上趴着个人影。几条筏子一齐划过去。划到跟前,才看清,那是庄东最高的大柳树的树梢梢,上面趴着的是鲍五爷。鲍五爷手指着树下,喃喃地说:“捞渣,捞渣!”

树下是水,水边是鲍山,鲍山阴沉着。

男人们脱去衣服,一个接一个跳下了水。一个猛子扎下去,再上来,空着手,吸一口气,再下去……足足有一个时辰。最后,拾来一个猛子下去了好久,上来,来不及说话,大口喘着气,又下去,又是好久,上来了,手里抱着个东西,游到近处才看见,是捞渣。筏子上的人七手八脚把拾来拽了上来,把捞渣放平,捞渣早已没气了,眼睛闭着,嘴角却翘着,像是还在笑。再回头一看,鲍五爷趴在筏子上早咽气了。

……

人们感叹着:“捞渣要自己先上树,死不了的。”

“捞渣要自己先跑,跑得赢的。”……

打过孟良崮的鲍彦荣忽然颤颤地伸出大拇指:“孩子是好样儿的!”

“我的儿啊——”鲍彦山家里的这才哭出了声,在场的无不落泪。

捞渣恬静地合着眼,睡在山头上,山下是一片汪洋。天渐渐暗了,大人小孩都默着,守着一堆饼干、煎饼、面包,是县里撑着船送来的,连小孩都没动手去抓一块。

水下去了,要办丧事了。全庄的人都去送他了,连别的庄上,都有人跑来送他。都听说小鲍庄有个小孩为了个孤老头子,死了。都听说小鲍庄出了个仁义孩子。送葬的队伍,足有二百多人,二百多个大人,送一个孩子上路了。

鲍庄的大人,送一个孩子上路了。

刚退水的地,沉默着,默不作声地舔着送葬人的脚,送葬队伍歪下了一长串脚印。

(选自《王安忆作品集》,南海出版社)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鲍秉德和他妻子犯病逃难的情节时多用短句,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刻画出洪水到来时人们惊慌逃难的场面,营造出紧张的氛围,画面感极强。
B.文中对鲍彦山家里的虽然着墨不多,但却通过几处对她的极其个性化的话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露出她对儿子捞渣的朴素而深沉的爱,感人至深。
C.小说详写男人们下水打捞捞渣时的情景,一次次地下水,一次次地空手上来,最后才打捞上来……场面描写类似慢动作播放,更突出了捞渣为救人而死的悲壮。
D.小说采用双层结构,将鲍秉德一家的逃难和捞渣救人死于洪水的事件排列在一起,交替叙述,故事转换时虽然没有做任何过渡,但是衔接自然,脉络清晰。
(2).简要分析文本第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2).王安忆说自己的《小鲍庄》在于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寻找中华民族的“仁义之美”。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分析这种“仁义之美”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受戒(节选)

汪曾祺

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他是十三岁来的。

明海在家叫小明子。他七岁那年,他当和尚的舅舅回家,他爹、他娘就和舅舅商议,决定叫他当和尚。他当时在旁边,觉得这实在是在情在理,没有理由反对。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哪个庙里都是管饭的。二是可以攒钱。只要学会了放瑜伽焰口,拜梁皇忏,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钱。当和尚也不容易,一要面如朗月,二要声如钟磬,三要聪明记性好。他舅舅给他相了相面,叫他前走几步,后走几步,又叫他喊了一声赶牛打场的号子:“格当嘚——”,说是“明子准能当个好和尚,我包了!”

舅舅按照约定的日期回了家。明子跟他爹、他娘磕了一个头,就随舅舅走了。

到了一个河边,有一只船在等着他们。船上有一个五十来岁的瘦长瘦长的大伯,船头蹲着一个跟明子差不多大的女孩子,在剥一个莲蓬吃。明子听见有人跟他说话,是那个女孩子。

“是你要到荸荠庵当和尚吗?”明子点点头。

“当和尚要烧戒疤呕! 你不怕?”

明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含含糊糊地摇了摇头。“你叫什么?”

“明海。”

“在家的时候?”

“叫明子。”

“明子!我叫小英子!我们是邻居。我家挨着荸荠庵。——给你!”

小英子把吃剩的半个莲蓬扔给明海,小明子就剥开莲蓬壳,一颗一颗吃起来。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

明子老往小英子家里跑。

小英子的家像一个小岛,三面都是河,西面有一条小路通到荸荠庵。独门独户,岛上只有这一家。岛上有六棵大桑树,夏天都结大桑椹,三棵结白的,三棵结紫的;一个菜园子,瓜豆蔬菜,四时不缺。院墙下半截是砖砌的,上半截是泥夯的。大门是桐油油过的,贴着一副万年红的春联:

向阳门第春常在

积善人家庆有余

这家人口不多。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托出来的。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姐妹俩长得很像,性格不同。大姑娘很文静,话很少,像父亲。小英子比她娘还会说,一天咕咕呱呱地不停。大姐说:

“你一天到晚咕咕呱呱——”“像个喜鹊!”

大英子已经有了人家。她这二年,整天赶她的嫁妆。大裁大剪,她都会。挑花绣花,不如娘。她到城里看过新娘子,说人家现在绣的都是活花活草。这可把

娘难住了。最后是喜鹊忽然一拍屁股:“我给你保举一个人”

这人是谁? 是明子。明子不知怎么得了半套《芥子园》,他喜欢得很。到了荸荠庵,他还常翻出来看,有时还把旧帐簿子翻过来,照着描。

小英子把明海请到家里来,给他磨墨铺纸,小和尚画了几张,大英子喜欢得了不得。小英子就像个书童,又像个参谋:

“画一朵石榴花!”

“画一朵栀子花!”

她把花掐来,明海就照着画。

到后来,凤仙花、石竹子、水蓼、淡竹叶、天竺果子、腊梅花,他都能画。

大娘看着也喜欢,搂住明海的和尚头:“你真聪明!你给我当一个干儿子吧!”小英子捺住他的肩膀,说:“快叫!快叫!”

小明子跪在地下磕了一个头,从此就叫小英子的娘做干娘。

因为照顾姐姐赶嫁妆,田里的零碎活儿小英子就全包了。她的帮手,是明子。低田上水,只要一挂十四轧的水车,两个人车半天就够了。明子和小英子就伏在车杠上,不紧不慢地踩着车轴上的拐子,轻轻地唱着明海向三师父学来的各处山歌。打场的时候,明子能替赵大伯一会儿,让他回家吃饭。——赵家自己没有场,每年都在荸荠庵外面的场上打谷子。他一扬鞭子,喊起了打场号子:

“格当嘚——”

这打场号子有音无字,可是九转十三弯,比什么山歌号子都好听。赵大娘在家,听见明子的号子,就侧起耳朵:

“这孩子这条嗓子!”

连大英子也停下针线:

“真好听 !”

小英子非常骄傲地说:

“一十三省数第一!”

晚上,他们一起看场。——荸荠庵收来的租稻也晒在场上。他们并肩坐在一个石碾子上,听青蛙打鼓,听寒蛇唱歌,——这个地方以为蝼蛄叫是蚯蚓叫,而

且叫蚯蚓“寒蛇”,看萤火虫飞来飞去,看天上的流星。

“呀!我忘了在裤带上打一个结!”小英子说。

这里的人相信,在流星掉下来的时候在裤带上打一个结,心里想什么好事,就能如愿。

掰荸荠,这是小英最爱干的生活。荸荠藏在烂泥里。赤了脚,在凉浸浸滑溜溜的泥里踩着,——哎,一个硬疙瘩!伸手下去,一个红紫红紫的荸荠。她自己爱干这生活,还拉了明子一起去。她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

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

一九八零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注:《受戒》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海的舅舅认为小明子能够当一个好和尚,他感觉小明子面容清秀,声音洪亮,就答应带着小明子去荸荠庵做和尚。
B.文本创造了一个桃花源式的理想世界,作者通过明海和小英子朦胧的爱情故事,赞颂了尘世间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C.小英子母女三人都长得非常漂亮,而且很善良,她们都非常喜欢聪明的明海,小英子的母亲让明海做她的干儿子。
D.荸荠庵是一个和尚清修之地,但是没有清规戒律,甚至无人提及清规两字,所以明海与小英子在荸荠庵谈起了恋爱。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紧紧围绕明海和小英子的爱情故事谋篇布局,情节集中紧凑,采用层层推进的结构,环环相扣,实现了小说的结构张力。
B.本文在塑造小英子的形象时使用了反衬的手法,由大英子的文静、话很少,突出小英子的活泼、会说,一天叽叽呱呱说个不停。
C.文本采用第三人称,作者以全知视角进行叙述描写,比如写明海看到小英子脚印时"心理痒痒的",这样的描写深入人物内心。
D.本文描写了小和尚和农家女的爱情故事,作者创造出一个虚构的温情浓郁的人性世界,这个世界来自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
(2).文本中对小英子家的环境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请问主要作用有哪些?
(4).汪曾祺说《受戒》写的是“健康的人性”,结合文本分析其理由。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精彩马上回来

刘正权

陈大才把脚点在油门上,脑门开始冒油汗。

张成坐在副驾驶上,一副悠闲自得的架势,嘴上的烟一明一灭的,陈大才在那一明一灭的火光中琢磨了半天,心里还是一明一暗的。

琢磨不透就干脆不琢磨了,他只要记得自己是在排戏就行了。

是的,排戏,作为一个特技飞车演员,陈大才这回排的不是导演的戏,而是大成集团老总张成自己安排的戏。

一辆人力车缓缓从远处拖了货物过来,看得出那货物在人力车师傅眼里很贵重,要不然他也不会一步三回头去瞅车里的货丢了没有。

就要的是他一步三回头,才能找到出这个车祸的理由。

张成掐灭了烟,这是个暗号,如同片场导演喊OK!开拍。

陈大才脚上一带劲,轿车嗖一声就蹿了出去,直挺挺撞向三轮车上的货物。

张成交待得很清楚,尽量不要让车主受到伤筋动骨的大伤,当然,擦破点皮的轻伤是必须有的,流点血是在所难免的!否则这戏就演得不够专业了。

这点要求对陈大才来说不算要求,对玩飞车特技的人,这是初级阶段必备的水平。

哐当一声,二十万就没了呢!

陈大才叹了口气,闭上眼,这张成总是钱多得烧包了,玩这么刺激的游戏。

后视镜中,那个三轮车主气急败坏从地上爬了起来,张成慢吞吞下了车。

两人一照面,那个三轮车主忽然不气势汹汹地大嚷了,说张成是你啊?

张成装作惊喜莫名的样子一把抱住那个人说,李贵啊真是你,今天我撞对人了!

陈大才嘴里嘘了一下,啥叫撞对人了,是寻着人撞的!

李贵搔了搔头皮,望着地上一堆被撞碎的花瓶,苦着脸说,兄弟你走吧,我自己收拾!

张成蹲下身子,捡起碎片故作惊讶说,景德镇的货呢,值老价钱了!跟着返回车,从包里摸出一个方便袋,那里面装着二十万人民币。

张成把方便袋往李贵手里塞,说,哥们,看在同学份上,千万别报警啊!完了装作慌里慌张的模样说,我赶时间呢!

钻回车,嗖一声,陈大才再点油门,车就没影了,剰下李贵一人在路灯下使劲揉眼睛,不相信眼前的一切是真的。

一个下岗工人,一场有惊无险的车祸,二十万,哪儿梦去啊?

别说李贵,连陈大才都觉得像做梦,就点一下油门,两万元劳务费到手了,他在片场要排多少遍要计算多少次路线,要踩多少次油门才挣两万啊!

这样的梦多来几次吧!陈大才从张成的车上下来时,这么感叹了一句。

居然,真又来了两次,每次间隔一个月,一次撞的是送纯净水的,一次撞的是拖地板的电动三轮。

像第一回的再版,两人都认识张成,都是二十万打发的,陈大才隐隐觉得,真有那么点排戏的感觉呢。

可惜,精彩再也没回来过。

那天陈大才偶遇张成,上了车,陈大才坐在主驾驶的位置上,两人闲聊起来。

陈大才习惯性把脚点在油门上,问张成,咋了,不回来玩精彩游戏了?啥精彩游戏?张成又把烟吸得一明一灭的。

撞三轮的游戏啊!陈大才心说当老总的人咋这么健忘呢?

那个啊,不会再回来了!张成意味深长地笑了笑,知道为什么吗?

不知道!陈大才脑门出了层油汗,他还以为张成烧包了玩刺激,看样子不是如此啊!

我这是报答他们!张成吐出一口烟圏娓娓道来,上高中时,他们三个是我同学,家底比我好,高考时我要交六十元的报名费,那时我已经不名一文了,如果报不上名,三年努力就付之东流,家里是指望不上了!我那天心情非常沮丧,穿了衣服准备离校出走,偏偏,他们三个冒失鬼将我唯一一套没打补丁的衣服在疯闹中给弄烂了,我当时发了火,他们三人一人掏了二十元赔给我,打那以后,我们再没说过话,一直到高考结束。

那为什么要送二十万給他们?陈大才有点不明白,换自己不嫉恨一辈子才怪。

我以前也不明白,现在走到今天,回首很多往事才想起来,他们是故意弄烂我衣服的,不多不少刚好赔了六十元!

正说着,又一个骑着三轮车过得并不如意的人走来了,陈大才拿眼角的余光扫了一眼张成,张成像受到遥控似的掐灭了烟。

这是双方约定的暗号呢!

陈大才没加半点思索,脑子进入彩排状态,啪一踩油门,转向一打,车箭一般向那辆三轮车扑了过去。

这一回,他没来得及计算路线和交点,他只想马上把进入片场后临战的精彩感觉找回来。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介绍“陈大才把脚点在油门上,脑门开始冒油汗”的情节,设置了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张成报恩的方式很特别,采用撞车赔偿的方式,既呵护了三个老同学的自尊心,又巧妙地回报了以前的同学之恩。

C. 文中的特技飞车演员陈大才是个线索人物,他的存在,把文中一系列事件都贯穿起来,使小说行文流畅,结构严谨。

D. 小说通过生活中的一个报恩故事,赞美了知恩图报、回馈社会的美德,也间接批评了欠债不还的“老赖”行为。

(2). 阅读全文,小说中写了哪些“精彩”?请简要说明

(3). 有人赞美小说结尾“颇具匠心”,请结合作品,试分析其艺术效果。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牵风记(节选)

徐怀中

“请等一下!请等一下!”传来一个女孩子的呼喊声。

齐竞远远看到,那个女孩子站在场地最后,一只手抱着长长的一个什么物件。部队和群众是间隔开来的,好像是特为女孩留出的一条通道,她一溜儿小跑来到了台前。她很有自信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脸上总挂着那么一丝天然的微笑。同时他认出了,女孩抱在胸前的是一张古琴,用锦缎琴囊包裹得严严实实的。

女孩仰起脸,向高居于舞台台口的齐竞提出交涉:“首长同志你好!碰巧我带着古琴,就由我为大家弹奏一支曲子可以吗?”
一个花季少女怀抱古琴,突然出现在队列前,齐竞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陪同女孩子的地方干部上前说明,她是从北平来的女学生,要报考边区政府开办的太行第二中学,路经此地,正好赶上“虎团”在开晚会。

齐竞脸上顿时感觉热辣辣的,这一下,让沦陷区来的女学生看笑话了!女学生自告奋勇,由她来演奏一曲古琴,让“一号”首长颇费斟酌。应该欣然接受,还是婉言谢绝呢?齐竞已经下令部队解散,并且也已经在队前宣布,要用一段时间来整顿纪律,否则这个部队今后可怎么带?“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考虑到古代兵法有这句格言,齐竞实难接受这位古琴姑娘的提议。

可是,他又不能不暗自警告自己,一个似懂事又不懂事的女学生,心里怎么想的?立即付诸行动,并无任何顾忌。作为现场的最高指挥员,决不可冷冰冰地板起面孔,对待如此天真烂漫的一种想法,劈头一瓢冷水浇下来。

“欢迎欢迎!请到台上来!请到台上来!”齐竞正式发出邀请。

汪可逾登上舞台,她已经迫不及待地解开琴囊,取出了古琴。

“啊哟天哪!这不是一张宋代古琴吗?”齐竞惊呼。

夜老虎团团长,带兵打仗的一位老总,凭什么他一眼就认出了这是一张宋琴呢?愈加令北平女孩惊奇不已的是,团长一边爱不释手地鉴赏这张千年老琴,一边随口吟诵出了白居易《废琴》诗句:“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

女学生也来了兴致,以白居易的另一首诗作回应:“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齐竞忽然意识到,自顾和北平女学生吟诗论琴,把部队扔在那里不管了,他连忙示意让部队坐下。现场指挥立即发出口令:“请注意!全体--坐下!”

老乡们也都重新围拢上来,等待恢复演出。姑娘席地坐在台口,盘起双腿,将古琴平平架在大腿上。自古便是这样盘腿抚琴的,她取的是最为标准的一种弹奏姿势。

自然是由齐竞担任了报幕员,他这才想起,不曾问过北平女学生姓名。

“我姓汪,叫汪可逾。三点水的汪,可不可以的可,逾越的逾。”

“下面安静!下面安静!现在,让我来介绍这位古琴艺术家汪可逾女士。大家看到了吗?古琴,也叫'七弦琴’,又称'瑶琴’'玉琴’。是中国一种最早的弹拨乐器,有文字可考,不会晚于尧舜时期。好了,我不能再多口多舌招人讨厌了,就请小汪同学为大家演奏一支古琴曲,好不好啊?”

“好!”来自山区的农民士兵们,祖祖辈辈不知古琴为何物,台下虽有反应,但不甚热烈。

只见汪姑娘缓缓抬起右臂腕,纤纤素手弹出了一个散音--空弦音。她的这张宋琴共鸣极佳,洪亮一如铜钟。团长看出,北平女学生从不曾在这样的野台子上表演过,不知道先要大喊大叫报出自己的演奏曲目来。
他问:“小汪同学,你第一个弹什么曲子?”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齐竞也略知一二。唐代化为《高山》《流水》两支乐曲,后经清人蜀派琴家张孔山改编,以大量滚、拂、绰、注等手法,作洋洋之水声,人称“七十二滚拂”。至今更一统天下,诸多名家几乎无一人不是尊张氏传谱《流水》来演奏的。齐竞心存疑惑,难道这个小小年纪的女琴童与众不同吗?

他问:“请问小汪同学,你弹《高山》,还是《流水》?”

汪可逾加重语气回答:“不是《高山》,也不是《流水》,是《高山流水》!”

“这么说,你从来不弹《高山》,也不弹《流水》,是吗?”

“是的,我只弹《高山流水》。”

“是老师要求你这样,还是家长规定下来的?”

“不是老师,也不是家长,纯粹是我自作主张。”

齐竞以探讨的语气说:“好多人讲,'七十二滚拂’汹涌起伏,大气磅礴,构成了全曲最华丽最坚实的高潮,为什么不可以一试呢?”

古琴女孩从容回答说:“不做过多缓急变化,任其一路流淌下去,让人领略到'不舍昼夜’的意味,不是更有内在神韵吗?”

齐竞深深点头,转身报出了第一首曲名:《高山流水》。

离开舞台一段距离,便可以隐约听到远处接连不断的炮声。台下观众早把战火纷飞隆隆炮声掷诸脑后了,一支古琴曲营造出了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清风明月,万籁俱寂,令全场军民泰然心悦,陶醉不已。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汪可逾在夜老虎团晚会上毛遂自荐要演奏古琴曲,这给已经下令部队解散、准备整顿纪律的齐竞出了难题,小说细致地刻画了齐竞矛盾的心理。
B.宋琴与唐诗、《高山》与《流水》,恍若腥风血雨中飘来的一缕清风,小说不吝笔墨呈现这些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使全文浸润一种深沉典雅的韵律。
C.虽然汪可逾的演奏很精彩,但由于晚会观众基本是来自山区的农民士兵,祖祖辈辈不知古琴为何物,所以听完演奏反应不甚热烈,也在情理之中。
D.齐竞希望欣赏到"七十二滚拂"的华丽坚实,汪可逾希望让人领略到"不舍昼夜"的意境,这既符合两人不同的身份,也见出两人不同的性格特征。
(2).请以汪可逾为例,简要分析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的表现手法。
(2).小说具有深沉的现实主义质地和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美女

[俄]契诃夫

记得还是在做中学五年级或六年级学生的时候,我和爷爷到顿河区罗斯托夫去,那是八月里的一天。天气闷热,令人烦闷不堪。由于热、干燥,以及尘雾吹到我们身上的热风,眼睛困得睁不开,嘴巴发干;不想看,不想说,不想思索,当那睡意蒙胧的车夫乌克兰人卡尔波扬鞭打马,鞭子甩到我的制帽上的时候,我既不抗议,也不出声,只是从半睡中清醒过来,无精打采地瞥一眼远处透过烟尘能看到的村庄……我们停下来在亚美尼亚的一个大村庄巴赫契---萨拉赫爷爷熟识的亚美尼亚人家里喂马。

在这个亚美尼亚人的房间里,没有漆过油漆的木墙,家具,红褐色的地板,都散发出一股被太阳晒过的干木料的气味,无论你往哪儿看,到处都是苍蝇、苍蝇、苍蝇……爷爷和亚美尼亚人正在谈论放牧啦,牧场啦,草群啦……听着他们俩的嘟嘟囔囔的谈话声,我开始对草原、太阳、苍蝇等等产生了怨恨的情绪。

亚美尼亚人不紧不慢地走进门厅,喊叫道:“玛霞!过来斟茶!你到哪儿去啦?马霞!”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走进屋子,穿一身普通的花布连衣裙,戴着白头巾。她洗碗、斟茶的时候,背对着我站着,我只看见她腰身纤细,光着脚丫,裸露的小后脚跟被下垂的长裤脚盖住了。

主人请我过去喝茶。我坐到桌旁。姑娘给我斟了一杯茶,我着见她的脸,忽然感到,仿佛有一阵清风掠过我的心灵,把一天来的种种苦闷和灰尘通通吹散了。我看见了一张在光天化日下或梦里神游时从未见过的俏丽无比而神韵非常的脸。正如理解闪电一样,我一下子便意识到了:我面前站着个美女。

我敢起誓,玛莎、或照她父亲的叫法,玛霞,是真正的美女,但我不能证明这一点。往往有这种情况,大家都看晚霞、人人都说晚霞真美。但究竟美在哪里,谁也不知道,谁也说不出。

并非只我一个人发现那亚美尼亚姑娘美。我爷爷是个快八十岁的老人,为人古板,对女性和自然美一向漠不关心,而现在却温存地看着玛霞足有一分钟.随即问道:“这是你的女儿吗,阿维特.那扎雷奇?”

“女儿!这是我女儿……”主人回答说。

“多好看的闺女呀!”爷爷称赞说。

亚美尼亚姑娘的这种美、艺术家或许会称作古典的或端庄的吧。也正是通过对这样的美的观察,上帝晓得是怎么回事,才会使人深信:您见到的容貌是端正的,头发、眼睛、鼻子、嘴、脖子、胸脯以及青春肌体的每一个动作,都交织在一起,融会成一个完整的、和谐的旋律。在这旋律中大自然的音韵不差一个音符;您完全觉得,一个理想的美女就应该有玛莎那样笔直而略微凸起的鼻子,那样大大的黑眼睛,又黑又长的睫毛,那样令人神魂颠倒的目光;她那黑黑的卷发和眉毛,就像翠绿的芦苇依恋静静的小溪,飘拂在温柔而白嫩的额头和面颊上。您看着她,不由自主地便会产生一种愿望,即跟马霞说点什么,说点极愉快、真诚、美丽得跟她本人一样美丽的话。

对这种美,我的感受却很怪。玛莎在我心中激起的不是欲望、不是欣喜,不是快乐,而是一种愉快却痛苦的忧伤。这忧伤飘忽不定,朦朦胧胧,像一场梦。不知什么缘故,我为我自己、为我爷爷,为那亚美尼亚人感到惋惜,我有这样一种感觉:仿佛我们几个人都失去了对生活来说很重要、很必要的东西。爷爷也忧愁起来。他已不再谈起牧场和羊群,而是默默不语,若有所思地望着玛莎。

喝完茶,爷爷躺下午睡了,我走出屋子,坐在台阶上。我坐的台阶被晒得滚烫;太阳把我的头、胸、背晒得火辣辣的。可我并不以为怎样,我只觉得我身后的门厅里和房间里有一双赤脚踩在木制的地板上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收拾完茶具、玛莎跑下台阶,我身边像有一股轻风吹过,然后她又像鸟儿一样跑进了一间被熏黑的小房里(大概是厨房),从那里飘出了烤羊肉的香味和亚美尼亚人的说话声。她在黑暗的门道里消失了,不大工夫玛霞在门口露面了,厨房的热气弄得她满脸通红,她肩膀上扛着一大块黑面包;面包很重,她便优美地拱起腰身,穿过院子跑到打谷场,跳过篱笆,钻进残麦秸金色的云雾,在大车后边不见了。

她及其美丽的身影越是经常在我眼前闪现,我便越感到忧伤。我为自己、为她、为乌克兰人感到遗憾,她每次穿过麦秸的云雾向大车跑去的时候,乌克兰人总要满怀惆怅地目送她。或许这是我对美丽的嫉妒吧,或许我为这女孩不属于我,也永远不属于我,我对于她是个陌生者而感到遺憾吧,或许我隐约感觉到她的罕见的美是偶然现象,毫无用处,就像大地上的一切没有永恒一样,或许我的忧伤是人在观察真正的美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感觉吧,只有上帝才知道!

两三个钟头之后,我们坐上大车,走出院子。我们坐在车上,都一声不响。仿佛在互相怄气似的。远远地可以看到罗斯托夫和那希切万了,一直默默不语的卡尔波突然回头看了看,说道:“亚美尼亚人的那个女孩真讨人喜欢!”他朝着马背抽了一鞭子。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情节复杂,波澜起伏,多角度塑造了一个有着姣好容颜、美妙身材、优雅气质的美女形象,从而巧妙地紧扣题目。
B.小说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为故事人物提供了活动背景,交代了玛莎所处环境,从而有利于小说主旨的彰显。
C.小说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来行文,通过"叙"展现了完整的故事情节,通过"议"升华了文章的主旨,有画龙点睛之效。
D."我"是贯穿小说的线索式人物,"我"的存在既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又使叙事脉络清晰、行文流畅。
(2).小说善于通过他人的表现来塑造玛莎的“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悲美”是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如《边城》《孔雀东南飞》《雪国》等都透露出一种“悲美”,其实本文也体现了这一美学思想,请结合文本对此加以赏析。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妈妈的秘密

(日本)赤川次郎

千万不能让丈夫知道。

绫子拿着那个小包,站在桥上。夜深人静,河水在黑暗中悄无声息地流淌着。

让它带走这秘密吧。

小包飞快落入河中。回家吧,明天丈夫住院,得起个大早呢。

绫子疾步往回走。轻轻打开后门,穿过厨房,溜进卧室——丈夫站在那里!丈夫满脸愤怒。

“上哪儿去了?”“这……”“哼,是把见不得人的东西扔到河里了吧!”丈夫真的动了气。绫子的脸也变白了。

“扔了什么?说!”绫子忍不住反问一句,“你怀疑我什么?”“我替你说吧——是北山的信!”绫子睁大了眼睛。接着,慢慢将视线移至脚下。

“跟那家伙勾搭上啦!”“啪!”一记沉重的耳光。绫子头晕目眩,一头栽倒在床上。

好不容易抬起头时,女儿由纪子正怯生生地站在床边,黑黑的瞳仁里充满了恐惧和疑惑。

“我到底是谁的孩子?”由纪子问,“是爸爸的,还是叫北山的那个人的?”“你为什么问这个?”

“想知道。”

良久,绫子没有作声。微风吹拂着她那业已大部分变白的头发。

“好,”绫子终于开口了,“那就告诉你吧。”

“和我结婚前,你爸爸爱着一个人,她叫……”

晶美,并不出众。在中学,比他低一年级。当时很迷恋他的绫子,偏偏和晶美又是最好的同性朋友。不过,这两个女孩那时都还不到敢向异性吐露爱心的年龄。因此,也就没有发生什么争“郎”大战。论家庭背景,绫子占上风。晶美死了父亲,与母亲二人相依为命,度日维艰。她自然穿不起绫子身上的漂亮衣裤,也不善于玩耍。不过,绫子知道,晶美特有的那种清纯、温柔和娴静是谁也比不上的。

那件事发生在一个炎热的暑假。

晶美突然跑到了绫子家。他正巧也在。紧追而至的是一群恶煞似的男仆,他们的主人是当地首富——晶美的母亲在那家干活。

“让那个女孩滚出来!”男仆们叫嚣着,他们小姐放在梳妆台上的宝石不见了,晶美当时正进府找她母亲,偷宝石者必是晶美无疑……他,发怒了,让晶美躲进里屋,他转身直奔门口,跟那帮男仆大吵起来。

大概是被他那不要命的样子吓住了,男仆们嘟嘟哝哝着回去了。本来他们也没有充分的证据。

他走向面色惨白、颤抖不已的晶美,温柔地拉起她的手……然而,那件事并未结束。暑假期间,晶美偷盗宝石的传言飞遍整个镇子。新学期开始后,没一个人愿意跟她说话。她母亲也失去了工作,娘儿俩的日子更难过了。他则明明确确地爱起了晶美。那不是出于怜悯或同情,而是纯粹发自内心深处的诚挚之情。绫子一如既往关心着晶美,同时暗暗在心里发誓:委屈自己,成全他们。

然而,单靠一个学生的爱情,是无法支撑母女俩的生计的。这个事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晚秋的一个黄昏,晶美和她母亲一同投河自尽了。

“后来,你爸爸倒插门到了咱们家,再后来,就有了你。”绫子停顿了一下,“不过,你爸爸在心里一直思念着晶美。我只是他的妻子,晶美才是他的恋人,而且只有她一个……”由纪子长长地叹了口气。

“可这与你扔到河里的东西有什么关系呢?我打扫里屋的时候,发现了塞在天棚上的宝石,就把它偷偷地扔进了河里。”“是,是这样……”由纪子几乎喘不过气来。“晶美被人追到咱们家,趁你爸爸跟人吵架的当儿,踩着板凳,把宝石塞到了天棚里。”

“那你为什么不告诉爸爸呢?”绫子莞尔一笑:“我知道晶美的不幸使你爸爸在身心方面所受的沉重打击和极度悲痛该有多大。对你爸爸来说,晶美是完美无瑕的女性偶像。如果告诉他真实情况,你想会发生什么事儿?”“妈妈!”由纪子紧紧地抱住了母亲。

“您才是最爱爸爸的人啊。”

绫子的脸微微发红。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三个人物的爱情纠葛为主体,但写作目的并不在于讲述动人的爱情故事,而是借此讴歌主人公美好、善良的人性。

B.小说善于制造情节的逆转,通过设计误会和突发事件,使故事跌宕起伏,绫子的秘密,晶美的秘密,都让读者始料不及,却又合情合理。

C.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体现人物心理。“绫子睁大了眼睛”,表现了她对丈夫竟然这样想的吃惊,“慢慢将视线移至脚下”表现她不屑争辩。

D.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不尽相同。丈夫和晶美主要是为了烘托主要人物绫子的形象而出现的,而女儿由纪子则主要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

(2).小说层层设疑,在不断设疑解疑中丰富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请简述小说是怎样通过设疑逐步揭示“妈妈的秘密”的。

(3).爱情是人类的美好情感,爱情观是重要的人生观。小说中绫子的爱情令人感动,由纪子说“您才是最爱爸爸的人”,请结合小说情节,谈谈绫子身上体现了怎样的爱情观。

参考答案

1.答案:(1).B; (2).①描写出小鲍庄在大水到来之时的天气情况,为人物的出场和情节的展开提供自然空间。②轰隆隆的像打雷又不像打雷的连成一片的声响,暗示出洪水之大,为下文捞渣的死埋下伏笔。③上午的天气和晌午的声响形成对比,渲染出一种紧张的氛围,也暗示了小说的悲剧结局。
(2).①捞渣不顾个人安危舍己救人的仁义之美。在大水来临之际,捞渣仍然去给鲍五爷送饭,帮助他逃生,最终自己死于大水之中。②鲍秉德对疯妻子的不离不弃的仁义之美。虽然妻子在大水来临时犯病,但鲍秉德仍然想尽一切办法带她逃生,体现出对妻子不离不弃的仁义之美。③小鲍庄人对捞渣的抢救、集体送葬的本真淳朴的仁义之美。小鲍庄人认为捞渣的做法很仁义,无论是最初的寻找还是后来的全村集体送葬,都将小鲍庄人那种淳朴本真的仁义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1).没有心理描写,文中对鲍彦山家里的除语言、动作描写外,还有神态描写。
(2).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可从下面几点切入: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深化作品主题;暗示社会环境。就本题而言,一是考虑提供了事件发生的地点及天气情况;二是考虑洪水来临时声音之大意味着洪水的严重,这也是捞渣的死因之一;三是考虑对氛围的渲染和小说结局的暗示方面的作用。
(2).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审题干,发掘答题的角度或指向。题目要求分析“仁义之美”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而题干的前半部分“在于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寻找中华民族的'仁义之美”’,已经把解题的切入点点出,即人物要素。小说中的人物有捞渣、捞渣的父母、鲍秉德及其妻子、小鲍庄的村长及其他村民,而明显可看出仁义之美的有捞渣的舍己救人、鲍秉德对妻子的不离不弃、小鲍庄人对捞渣行为的认可和送葬。整合答案要点时要先概括,后分析,并且始终围绕“仁义之美”的具体表现来组织语言。

2.答案:(1).D; (2).A; (2).①创造了幽静而又生气盎然的尘俗世界,②表现出小英子家的温馨和美及家人的善良,照应上文明子老往小英子家里跑的情节,使下文的相关情节合乎情理。
4.①小英子天性善良:她关心明海,给明海莲蓬吃,问他受戒疼不。②明海性情本真:虽然是和尚,但不受清规戒律约束,经常往小英子家跑。③二人爱情健康纯美:明海聪明,嗓音好,小英子为他骄傲,情窦初开;小英子美丽活泼,惹得明海心动。
解析:(1).D 项,“明海与小英子在荸荠庵谈起了恋爱”错误,两人谈恋爱的说法过重,在文本中,两人只是产生了爱情,不能说“谈恋爱”,两人的交往不在荸荠庵,“所以”错误,前后不存在因果关联。
(2).A项,这篇小说是一篇散文化的小说,是在描绘风俗画,由一幅幅场景构成的连续的画面,紧紧围绕爱情纠葛的说法错误,“情节集中紧凑,采用层层推进的结构,环环相扣,实现了小说的结构张力”的说法也错误。

3.答案:(1).D; (2).①张成三次以撞车的形式回馈同学之恩;

②同学以撕破衣服的方式帮助张成;

③张成再以撞车的方式帮助弱者。
(2).呼应题目“精彩马上回来”;

②衬托了张成“知恩图报,扶危济困”的形象;

③使小说的主题由报恩升华到回馈社会;

④结尾情节出人意料,增加了情节的曲折性。

4.答案:(1).C; (2).①对话描写。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表现性格特征,如汪可逾毛遂自荐的热情、吟诗回应的清雅、“自作主张”的天真等。②神态和动作描写。如“天然的微笑”透露出的天真与纯洁,“缓缓抬起右臂腕”刻画出的娴熟与优雅。③侧面描写。借齐竞的儒雅健谈和他由衷的赞叹,衬托出汪可逾天真热情、活泼灵动的性格特点。
(2).①进步青年奔赴边区的故事、亲如一家的军民关系、战火纷飞炮声隆隆的战争背景等,具有深沉的现实主义质地。②纯洁美丽、高雅多才的汪可逾,学识渊博、为人儒雅的齐竞,彰显传统文化魅力的古诗和古琴等,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③小说在现实的基础上加以浪漫的美学想象,建构和描绘战火硝烟中的新型人物形象,织成气韵丰沛的生命气象。
解析:(1).C.“听完演奏反应不甚热烈”不正确,“令全场军民泰然心悦,陶醉不已”可见,他们是陶醉其中,并非反应不热烈。
(2).“请等一下!请等一下”“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不是老师,也不是家长,纯粹是我自作主张”等,对话描写,透露出她格调高雅,有自主意识等特点;“那个女孩子站在场地最后,一只手抱着长长的一个什么物件。她很有自信的样子,脸上总挂着那么一丝天然的微笑”“只见汪姑娘缓缓抬起右臂腕,纤纤素手弹出了一个散音--空弦音”用神态和动作描写,刻画出她自信、技巧娴熟的特点;从“他又不能不暗自警告自己,一个似懂事又不懂事的女学生,心里怎么想的?立即付诸行动,并无任何顾忌。作为现场的最高指挥员,决不可冷冰冰地板起面孔,对待如此天真烂漫的一种想法,劈头一瓢冷水浇下来”侧面描写,用齐竞的心理描写烘托出她的天真热情。
(2).现实主义体现在文章的背景,即战争时期,进步学生青年愿意奔赴边区,为解放出力的历史背景;浪漫主义体现在战火中的琴声,汪可逾、齐竞两人都是深有学识的青年,他们的惺惺相惜以及不惧炮火的从容镇定,带来浪漫主义气息。

5.答案:(1).A; (2).①通过“我”的感受,表现了“我”对玛莎之美的认可。如“我”刚见到玛莎时,感到“仿佛有一阵清风掠过我的心灵,把一天来的种种苦闷和灰尘通通吹散了”。

②“我”爷爷是个快八十岁的老人,为人古板,对女性和自然美一向漠不关心,但见到玛莎时却温存地看着玛莎足有一分钟,并称赞“多好看的闺女呀”,表现了玛莎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很美。

③玛莎每次穿过麦秸的云雾向大车跑去的时候,乌克兰人总要满怀惆怅地目送她;离开的时候卡尔波朝着马背抽了一鞭子说道:“亚美尼亚人的那个女孩真讨人喜欢!”以此表现玛莎之美给人留下的印象之深刻。
(2).①生活环境之悲美:美丽的玛莎生活在到处都是苍蝇的环境之中,“我”为玛莎的现实处境而悲伤,人与环境的巨大反差中透露出悲剧色彩。

②无法复制之悲美:玛莎之美是偶然的,这是一种遗憾,“我”为这种美的无法复制而悲伤,主观与客观的巨大反差中透露出悲剧色彩。

③不能永恒之悲美:玛莎之美是罕见的美,不能永恒,“我”为这种美的不能永恒而悲伤,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中透露出悲剧色彩。

④难以追求之悲美:玛莎之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完美、一种极致、一种理想,“我”可能永远是陌生人,“我”为这种完美与极致难以通过追求得到而感到遗憾,理想、追求与获得的巨大反差中透露出悲剧色彩。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思路点拨:“情节复杂,波澜起伏”的表述错误,本文情节并不波澜。

6.答案:(1).C

(2).①开头绫子的神秘行为引发第一重疑问:绫子有什么秘密?②由父亲的发怒引发第二重疑问:北山的信是怎么回事?妈妈的秘密是北山吗?③由纪子有关自己身世的疑问引发第三重疑问:“我”到底是谁的孩子?引出父亲和母亲、晶美三人的爱情纠葛。④由纪子的追问引发第四重疑问:开头绫子偷偷扔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扔?从而揭示“妈妈的秘密”及刻意保守秘密的原因,完成对妈妈形象的塑造。

(2).①爱情是纯洁的,不应掺杂任何杂质。绫子在中学阶段就暗恋着现在的丈夫,但从“单靠一个学生的爱情,是无法支撑母女俩的生计的”,以及丈夫后来入赘绫子家来看,丈夫家境并不好。②爱情是无私的,不是以占有为目的,而是希望对方幸福。绫子得知自己暗恋的人却爱着自己的好朋友时,一如既往关心着晶美,同时暗暗在心里发誓:委屈自己,成全他们。③爱情是替对方着想,付出、牺牲、无怨无悔。绫子发现了晶美藏的宝石,却偷偷把宝石扔进河里,宁可忍受丈夫的误解,甚至打骂,以维护晶美在丈夫心中的完美形象,免得生病的丈夫再受打击。

解析:(1).“慢慢将视线移至脚下”表现她不愿与丈夫解释,决心隐瞒真相,而非“不屑争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