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文章】刘川|五言绝句粥饭读(三十三)
导言:
因近期开始学写五言绝句,故茶余饭后,信手随缘读明清及更早的诗人作品,多涉猎五绝,随记几笔读后感受,且多有演绎发挥,呈与大家,闲读可也,不是赏析与学术研究。请批评指正,候教处:1203068559@qq.com。
——粥饭
秦川杂兴
王廷相(明)
客行不束书,大半是侠气。
宝剑值千金,上有飞龙字。
【读后感】
朋友道观中抽得一签,向我求解,签曰:“龙泉宝剑值千金,在匣全然不染尘。今得贵人提出匣,有威有势众人欣。”以我之为人,当然不会放过任何逞口舌之快的机会,就胡解了一翻,却也想起另一首诗,即王廷相的《秦川杂兴》。诗里,写了一个出门不带书的人,一身桀骜不驯之气,价值连城的宝剑悬于腰间。但不要说这个人从不读书,他鞘中的剑上,有飞龙之字——这是尽去酸腐儒气,读万里路作一册书的人。朋友听了这首诗,当即谢我,说我是他的“贵人”,将他“提出匣”,不再抱着空洞理想死读书,行路去了。而接下来,我却怅然若失,出匣久矣,我身上却没有飞龙,只有一个“呆”字。带书的,带剑的,带毒计的,人生各有格局,大概就是如此,此诗仅是其中一种。
赠融上人
皎然(唐)
常爱西林寺,池中月出时。
芭蕉一片叶,书取寄吾师。
【读后感】
皎然是僧,与融上人交厚(一般称持戒精严、德行高伟之僧为上人,融为景空寺僧人)。此诗纯写友谊。西林寺黄昏之后,思念浓郁之时,不必掌灯,月自池中升起,照亮僧窗,不必铺纸,随摘一片蕉叶,我就题字写诗,寄给您。贝叶、芭蕉在佛门中常代作写字抄经之纸张。怀素就因买不起纸张,寺旁植芭蕉万株,摘叶作纸,临帖挥毫。又,《佛说增壹阿含经》云:“色如聚沫,痛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最胜所说。”随着叶片层层剥去,芭蕉树并无一实,芭蕉叶也容易朽腐坏烂,僧家以芭蕉喻说世事迁变如幻。僧人于无法长留久存的芭蕉叶上书写,可见不执著于文字相,正是对诸法如幻之教义的身体力行。然而,说如幻,偏偏有情,夜半写信;说有情,偏偏不挂碍,随缘就写几个字,寄个叶子去,让人家读完了,却不必(也无法)保存,信手丢之火炉而已。僧家当如此,其心其行,行云流水一般。此诗以平淡胜巧工,滋味暗藏,细而绵长,写尽君子之交。
苔
袁枚(清)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读后感】
即使阳光不到,春风依然盛大。米粒般微小的苔花,毫不自弃,要如高贵之牡丹,争相绽放。即使这样,此诗也与砺志无关,恰是隐写官场失意后不甘寂寞之心态。作者攀爬不利,索性弃官,后半生经商,自视为退于朝局者。于此,作者抱怨是有的,却光明正大,没有你的“白日”,我也有自己的“青春”(青葱的天地与绽放的时节)。另,古今有几人写“苔花”,惟此随园老人。有人说,人到极闲时,方有如此细致意趣耳。的确,能于墙角暗处琢磨米粒大小的苔花,真是闲到境界了。老狐狸,于万事万物皆得妙趣矣。
同季直夜坐吴氏草堂
郑孝胥(清)
一听秋堂雨,知君病渐苏。
欲论十年事,庭树已模糊。
【读后感】
张謇,清末状元,字季直。孝胥与之交往三十余年,此写其中一个片段。孝胥约其一同夜坐草堂听雨,见其披霖来赴,知其“病渐苏”。雨中茗谈,论诗更兼人事、国运。毕竟是秋风秋雨,夜色漫漫,萧条寂寥中,颇有前尘似梦、恍如隔世之沧桑感。带病而来的友人,自己曲折的过往,这些如何不令诗人感觉沉重,十多年来,多少沉浮生死之事,想要论及,秋雨渐剧,老眼含泪,庭中丛树看起来,一片模糊。此诗中有淡淡哀愁,深深慨叹,绵绵情谊,令人肠断。
寄书曲
沈野(明)
行人促家信,把笔倚前轩。
书扎经姑手,闲情不敢言。
【读后感】
远行的人在催促,赶快把要捎给丈夫的信写完。“我”却把着笔,倚靠在前面的长廊上,久久不能写下一言,就是因为一会儿这封音还要经过婆婆的手,就使得我无限思念的情话,一句也不好意思写了。相思之诗。以叙述中的细节表达更加细腻、更有典型性的情感。闺中情深无法传达,百般为难的少妇形象的塑造,比空泛的抒情更有效果,更令人过目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