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 片 ——古 人 最 体 面 的 礼 物

拓片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捶拓产生于隋,最早的用途是临摹习字。唐代这种习字方法被上层士大夫普遍采用。两宋时,拓片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并延续至今。拓片是集金石、考古、美术三位一体的艺术门类—将古代刻画、浮雕文物拓制于纸上而形成的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

拓制的文物门类很多,包括甲骨、青铜、陶文、陶范、封泥、古玺、铜镜、古泉、瓦当、画像砖石、文字甓、造像、摩崖、墓志、经幢等。拓片的拓制方法有两大类:漆黑一片,黑白分明者称“乌金拓”;纹理显现,淡而有神者称“蝉翼拓”。

在这个基础上,还有炭灰拓、颖拓、画拓、擦拓等技法。从色彩上分类,又有墨拓与朱拓两种,墨拓比较适合于文人的口味,也合乎传统的阴阳哲学。朱拓采用矿物质朱砂颜料,有吉祥与辟邪的功用。

因为传拓的发展与地域的不同,各地区根据当地文物材质的不同而产生了传拓的四大流派:以拓碑为主的陕西派,以拓砖瓦吉金为主的京津派,以拓摩崖为主的山东派,还有以拓画像石为主的苏皖派。四大流派所制拓片的效果有很大差异,主要是拓包的制作与所用纸张的区别。

拓片种类

甲骨文拓片

甲骨文是商周二代以契刀刻划的文字,又名“契文”“契刻”,不同时期有不同风格。内容除极少数属于记事外,大部分属于当时王公问卜的记载。

秦汉瓦当拓片

瓦当是古代建筑构件,为泥质,不能多拓。它不像照片可以无限复制,因而增加了收藏分量。

历代砖拓

历代墓葬风俗制度变迁,自秦砖至明砖,成为一个系列。朝代愈短,数量愈少,愈有价值,尤其以有文字、图案者为佳。

古币拓片

古钱一般体形较小,打拓工具要精致、小巧。

砚铭拓片

砚台是文房四宝之一,砚铭属派生物。砚铭内容记录着刻砚者、砚主人、赠砚者、收藏者、鉴赏者对砚的描述、感慨和因砚及人、事而发的感慨。

佛教造像拓片

佛教造像拓片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其拓片分为朱拓和墨拓两种,分别是用朱砂和墨汁作为颜料拓印,表现出不同的色彩效果,古代把刚出土的石刻常用朱拓,其拓印形式又分为蝉翼拓和乌金拓。

碑拓

此类拓片的数量最多,涉及历代名碑,是现在书法临摹的主要参照。

铜器拓片

铜器拓片是指对铜镜和青铜器的铭文与花纹拓印下来的拓片。

一座座石碑和雕像,连缀起来的是中国的文献史、文字史、建筑史、宗教史,甚至还有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的历史。

拓工的技术决定一幅作品的好坏。清晚期的陈介祺、吴愉庭、鲍康、潘祖荫、吴清卿、王懿荣等,都是做拓片的高手,近代的马子云、周佩珠、付大卣等先生,制作的拓片也都各具特色。由于金石文物不易得,故拓片也显得相当珍贵。乾嘉时期,金石学由隐学而走向显学,到了清代晚期,金石文化日益兴盛,拓片的市场价格也逐步走高。《翁同和年表》显示,当时的一张名碑拓片和一张名家字画等值,而一本剪裱宋拓,价格要超过一张宋画。

翁同和经常遇到索价500两黄金的拓片。一些好古的人因得不到拓片,而采用绘制的办法,即对照真拓片进行描绘式创作,所以又产生了画拓和颖拓两种制作技法。价格的标升,利益的驱使,使得大量假拓应运而生,许多伪刻和翻刻拓片充斥市场。到了民国,十拓九假,所以拓片又有“黑老虎”的称谓。

传世拓片以碑帖为主,兼杂吉金、摩崖、墓志、造像等,数量稀少的是砖瓦拓片。秦砖汉瓦之所以珍贵,主要原因是上面有许多当时人们所不了解的图案。清代的文人大多注重文字的研究,而避开汉画不谈,因文字能够“正经补史”。

除容易上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汉画所表现的灵异图案多不了解,无法入手,笔传后世,恐留笑柄。民国以后,随着考古学的兴起,孙文青等先生开始尝试性地阐释汉画,其中的许多内容被人们逐渐了解。鲁迅认为:汉画像砖石最能代表中华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近20年,拓片收藏逐渐兴起,许多书画爱好者在反思传统的同时,注意到了这个曾经辉煌过的传统。还有一些大学、博物馆的业内人士,也开始重新认识这一几近消失的文化。由于《文物法》“馆藏文物禁止拓印”的限制,许多藏家把注意力投向了民间。拓片收藏群体以文化爱好者为主,没有市场资金运作,所以价格相对低,具有巨大升值潜力。

古之圣王,欲传其道于后世,常将重要的典章制度、法律、文献镂之金石,宜子孙永保。

但是刻于实物之上的文艺作品,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无法做到众乐乐,于是,一种古代的复制粘贴术——拓片就产生了。

它们用中国传统技艺表现中国古代器物的纹饰,堪称最具有鲜明东方艺术色彩的“画纸”,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古之金石学者和收藏家将拓片作为其文化和学术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借助拓片,研读铭文,以考订经史,鉴定古物,编纂谱录,重视的是文字和书法,体现的是其文献价值和历史意义。

乾嘉时期的知识阶层对于金石拓片相当热衷,对于当时的知识阶层而言,拓片是最体面的礼物。如果不玩拓片,不熟悉金石铭文,不仅无法参与学问的切磋、知识的交流,也无法加入到流行的话题之中。

历史也许可以蒙尘,但文化应该持续保鲜。

(0)

相关推荐

  • 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馆藏古砖拓片鉴赏(一)

    拓片是指用朱砂或墨把古器物上的文字及纹饰拓印在纸上后的作品,拓片大小和纹饰与原物相同,纹路粗细深浅.花纹的阴阳明暗都能自然逼真地表现出来,刻线简练,形象生动,艺术价值颇高. 拓片不是对原物画面的简单复 ...

  • 金石拓片丨楮墨留真——让金石拓片带您一窥历史文化之美

    石,是指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现在,广义上金石还包括简牍.甲骨.玉器.砖瓦.封泥等器物. <墨子·兼爱下>:"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q ...

  • 收藏之绝美(拓片)

    李舒弟,dali 关注 收藏之绝美(拓片) 04-07 阅读1588 来自话题 #晒晒我的藏品 7827篇 拓片是本人的收藏之一.也是最早投入的收藏领域,缘起文革时期手工刻印主席头像开始,基于木刻和印 ...

  • 许 可 | 鲁迅“钞古碑”事迹考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摘要 长期以来,大众对鲁迅"钞古碑"的史实存有诸多误解.据鲁迅日记和他人回忆,我们认为,鲁迅在北京集中"钞古碑"的时间可 ...

  • 做一个“砖人”,很有意义。

    周益自制砖拓 晋人面瓦拓片周益作品 汉门亭长狩猎图案画像砖拓片周益作品 自古以来,文字砖.瓦当大多是文人学者型收藏家的主题,并且参与相关雅集.赏鉴与诗赋题跋等活动.醉心金石十余年的宁波藏家周益,藏古砖 ...

  • 赵熊先生访谈录(一)

    求正者,一为寻求正道,二为请求指正.今常春师生五人,寻访赵熊师,目的亦如是.愿"所探讨者尽天下书,所求正者尽引路人". 赵熊,字大愚,别署老墙.面墙斋.风过耳堂等. 国家一级美术师 ...

  • 两百多年前的知识阶层,拓片是最体面的礼物

    ? 古之圣王,欲传其道于后世,常将重要的典章制度.法律.文献镂之金石,宜子孙永保.   <唐拓武梁祠画像> 黄易旧藏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但是刻于实物之上的文艺作品,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无法 ...

  • 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拓技艺”传承人,裴建平(偃师)作品,四言彷古《缑山》

    号外!号外!号外! 重磅!重磅!重磅! 华夏思归客诗词学会"思归客杯"全国原创诗歌大赛<家乡美> 古往今来"家乡"一直是文人骚客所提笔抒情的话题,家 ...

  • 考 古 人 遇 上 秦 始 皇

    △ 2018年考古工作人员对海昏侯墓园内的随葬品研究 在中国,地铁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其他城市地铁,另一种则是西安地铁. 2019 年陕西省首条城际铁路-西安北至机场城际轨道项目开通初期运营.按陕 ...

  • 冬天开瑜伽馆,预售地推拓客2000人、付费600个定金,怎么做到的?

    瑜伽馆正式开业前为了拓客,要做瑜伽馆预售活动,这一点我们YogaPro已经反复说过很多次了,尤其是在冬天淡季时期开瑜伽馆. 而瑜伽馆的预售活动方案里,离不开下市场做地推: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发传单 ...

  • 女孩子身上都是香香的吗?什么是体香?人的体香来自哪里

    [本文首发于"39健康网"百家号] 男网友提问: 在学校里,女生从我身边走过时总感觉有一股香味,但我问了女性朋友,她们自己没什么感觉,一点都闻不到. 我又问室友,他们说班里有2个女 ...

  • 肥胖的人,体脂率下降5%,是一种什么体验?

    为什么说减肥不是减重,而是减脂呢? 体重不能决定身材的胖瘦,体脂率才是胖瘦的关键.减肥的时候,我们不能一味地相信体重,而需要看中体脂率,才能少陷入减肥误区. 当你的体脂率下降的时候,身材就会慢慢瘦下来 ...

  • 工‭作的七重境界,‭古‬‬人用“奴、徒、工、匠、师、家、圣”

    奴:要在‭他‬‬人监督下工作; 徒:能力不足但‭自愿学习: 工:按照规矩‭事做‬‬: 匠:精于一门技术: 师:‭握掌‬‬规律并传授给‭别人: 家:希望能让别人生活得更好: 圣:知万物,明事理,‭回馈社 ...

  • 原来,很多人的“体脂率”比大象还要“高”……

    有那么一些人,年年减肥年年肥:嘴上喊着少吃多动,身体却很诚实,最喜欢宅着不动,解压全靠美食,身体越来越厚实-- 心里很想瘦,嘴里想享受--看来还是缺少动力,最近一项研究可能会激励你. 近日,发表在&l ...

  • 吃什么可以让人产生体香呢?想拥有体香的你,不妨试试这5种花

    俗话说"闻香识女人",谁都希望自己身体香香的.但是这种天然的体香不是人人都能够拥有的,那针对这一类人群,吃什么可以产生体香呢?长期品饮这5种花,让你拥有令人艳羡的体香,增添女人味, ...

  • 《古 人 养 猫 图 鉴》

    这几年,故宫里的御猫成了网红, 很多人去故宫, 甚至都不是为了看文物,而是撸猫. 从600年的故宫御猫,到更早之前的唐宋, 猫早已从荒野,进入我们的生活之中. 人类如何驯服猫咪? 猫又如何驯服人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