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袭波士顿 | 三重视角下的恐袭激战

1.

2013年,波士顿马拉松赛恐怖袭击事件并未让影片《恐袭波士顿》陷入肃穆而悲怆的情绪,反而用普通人的生活碎片,传递日常中谨小慎微的温暖与静谧——情侣热恋的温馨,孩子天真烂漫的童趣,中年夫妻的默契……这种平静祥和积蓄的情绪,让随之而来的爆炸袭击以及102小时内全城缉捕恐怖分子的战斗,更加的急迫与震撼人心。

彼得·博格执导,马克·沃尔伯格主演的影片《恐袭波士顿》在犹如纪录片冷静审慎的开场之后,带来了紧张激烈的反恐激战。

2.

在这部今日上映,IMDb评分7.4、烂番茄新鲜度高达80%、豆瓣评分8.0的影片中,导演用了三个视角去审视这场造成巨大灾难的恐怖事件。

一个视角来自汤米·桑德斯(马克·沃尔伯格饰演),一个桀骜不驯被下放去街道执法的警察,他是这场灾难的目睹者,也是之后全城缉捕的参与者,通过他,观众可以一窥这场恐袭的全貌。并且,在这个视角里,观众可以同步见证全程激战的惨烈。

这是最为中立的一个视角,汤米·桑德斯既是警察,同样亦是这个城市中普通的民众,面对恐袭对城市的毁灭,他亦表现出最坚决的态度。

巷战车战以及最后围剿等所有令人热血沸腾的情节,都在这一视角下得以呈现。

3.

另一个视角则是来自恐怖袭击者,这个视角则是一种注解,深度剖析恐怖袭击者的态度与行为,当他们的行为一步步被呈现在观众面前时,竟有种不寒而栗的恐惧。

恐惧来自恐怖分子的“自我进化”,在恐袭事件之后,两名恐怖分子并非正视自己对大众造成的伤害,而是反思炸弹的摆放位置过低,应该放在更高的位置,以造成更严重的伤害效果,这显然是正常人类无法想象的思维模式。

不惜牺牲别人或牺牲自己,同样是恐怖份子的信条,这一信条在逃亡时从亲生兄弟身上碾过的车轮上被再次证实。而恐怖分子的妻子则坚守对夫命的无所不从,摒弃个人情感,甚至泯灭人性,同样让人愕然。

这一重视角下,窥见的是人性的自私与邪恶。

4.

第三个视角,来自经历事件的普通民众,他们在毫无征兆之下陷入灾难。这是一个具备反思的视角,面对恐袭对亲人或者自身的伤害,普通民众以何种方式应对。

这一视角在最后以伤者的坚强与乐观面对,来向恐袭造成的灾难做最悲悯的终结——恐袭可以造成恐惧,但无法阻挡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坚持。

5.

2017年5月22日曼彻斯特恐怖袭击,10月1日拉斯维加斯赌场枪击事件,10月31日曼哈顿下城卡车撞人袭击事件,11月5日得州萨瑟兰斯普林斯镇教堂枪击惨案……在恐怖袭击频发的当下,无论银幕内外,都需要我们更多人去审视与关注,一部电影再现一场恐怖袭击,并非是剥开伤口,而是让更多的人去思考以及行动。

6.

就在今年的11月5日,一年一度的纽约马拉松赛在警方的严密保护下进行。尽管,此前纽约曼哈顿区刚刚发生一起重大恐怖袭击事件,并且,2013年波士顿马拉松赛恐怖袭击事件阴影犹存。

纽约市长德布拉西奥开赛前说,纽约马拉松赛对于恐怖分子来说就是一场噩梦:不同国家、不同信仰的人们聚在一起奔跑,不同背景的人们为他们加油鼓劲,尽管刚刚发生了恐怖袭击,比赛如期举行。“这就是我们要向全世界传达的信息,”。

这个大概就是所有人对待恐袭的态度——用无惧抚慰伤痛,用坚强祭奠灾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