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君子兰泡沫:“绿色黄金”的破灭史
在现代社会,不少人都渴望走捷径一夜暴富,几乎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些看上去很普通的东西,因为被一些人用不明所以的理论风口炒作,突然就价格暴涨,甚至被炒作得翻了几十倍,成为不少人趋之若鹜的收藏品、投资品。然后又必然在疯狂的涨幅中突然的暴跌,最终血本无归。这在2018年是炒币,在2019年是炒鞋、盲盒,到2020年又不知会出现什么“投资机会”?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就出现过一次非常奇葩的炒作泡沫。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次投机泡沫,给当时全中国都上了一节泡沫经济课,这就是长春君子兰泡沫。
一株“绿色黄金”破土而出,癫狂了半个中国
对于今天的中国人而言,君子兰不过是市面上的普通植物。正面些的介绍,会说它植株秀雅,叶劲花香,深受种植者喜爱。然而在东北,人们对它却怀着更为复杂的感情。
君子兰
君子兰原产自南非,虽名中带兰,但并不是中国本土的兰花,而是一种石蒜科植物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被引入日本 ,因形似兰花,被日本植物学家命名为 “ 君子兰 ”。1932年 ,一位日本园艺家把两盆君子兰花作为礼物, 献给了在长春的伪满洲国皇帝溥仪 。从此,君子兰就与长春结下不解之缘。
从宫廷到民间,长春君子兰名扬海外
关于君子兰从伪皇宫到民间,有着这几种故事——
1942年,溥仪最喜欢的妃子谭玉龄亡故,盛殓于护国般若寺。溥仪痛心之至,命人将谭玉龄生前非常喜爱的一盆君子兰摆放在她的灵柩前。之后,这盆花被寺里一个法号为普明的和尚收养下来。因为这种君子兰的花种都是从普瞻和尚那里传开的,此后。凡是那些叶片宽厚、叶脉清晰的君子兰品种,就被称为“和尚”。
“和尚”
伪皇宫里有一个莳养花草的花匠叫张友悌,在伪满洲国倒台时,将一盆君子兰带了出来,这株花后来被收到胜利公园,这一品种的君子兰从此便被命名为“胜利”。
“胜利”
此外,当年长春城里有个名医叫吴大夫,他的姑姑是伪满洲国皇宫里的奶妈,她也在伪皇宫陷入混乱时搬出来一盆君子兰,这盆君子兰后来送给了她的侄子吴大夫。吴大夫是个细心人,这盆花被他莳弄得鲜丽娇媚,一些来看病的人向他要了花籽广泛种植,这个品种的君子兰就有了“吴大夫”的名字。
总之,在长春莳养君子兰逐渐成为一种风气,解放后,依然有一大批养兰人经常在一起切磋研究,他们用人工授粉培育了各类形态各异的君子兰。
“染厂”
到上世纪80年代,长春已到处飘散着君子兰的幽幽花香,君子兰挤上了绝大多数长春百姓家的窗台。长春市民培育的珍奇君子兰,其名声远播回日本,当时的日本花卉专家曾感慨:“日本培育君子兰比中国早,但发展却远不及中国。”
“窗台经济”点燃投机市场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东北,东北人民的财富梦想随着点燃,当时的长春市政府面对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茫然无措时,看到君子兰的市场价值,便推出一系列政策扶持君子兰产业,想使之成为高附加值的园艺产业,但这些政策却好心办坏事,让长春这座包裹在风雪中的东北重工业城市,意外陷入君子兰狂热。
1984年10月,君子兰被命名为长春市市花,市政府要求普及君子兰养殖。当年年底,市政府又颁布了一项君子兰交易的法令。明确提出无论成龄君子兰或幼苗,一律实行买卖双方自行议价,自由买卖政策对。同时,划出更多地段交易君子兰。为表示支持力度,政府要求每户至少要养3至5株君子兰,对发展君子兰有贡献的,有关部门还要授予荣誉称号…一棵小草,竟被委以致富脱贫的大任。
相声大师侯宝林在长春表演时如是说:现代长春城的三大名产,汽车、电影、君子兰。
花卉市场的交易因此开始活跃。起初,市场上只有品种好的君子兰卖得贵,但后来品种好的君子兰价格翻了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带动普通君子兰也快速上涨。
1985年初,长春市养兰大户王显文将一盆君子兰卖给了哈尔滨市的姚敬,得到了14万元人民币;而另一位养兰大户,则以5.4万元的高价将一盆君子兰卖给了沈阳市的一家单位。
李茂林,长春养兰界的一位名人,当时他家的阳台只有四五平方米,却养了五六十盆君子兰。他一个月的工资只有39元钱,生活并不宽裕.但是阳台上的君子兰改变了全家人的生活。他用阳台上的两株君子兰换回来一台三洋牌18寸彩电和一台日本原装夏普冰箱。当时,这两个大家电在商场里需凭票购买,售价得要四五千元。
1985年1月,一位慕名而来的香港客商,找到长春凤冠联营花卉发展公司的郭凤仪。提出要用一辆约值9万元豪华皇冠轿车换他一盆最好的君子兰“凤冠“……
1985年5月,法国朋友参观长春养花专业户的君子兰花窖
当一株小草卖出上万元的新闻屡屡出现,这让无数的长春市民看到了一夜暴富的希望,毕竟当时家家户户都有几盆君子兰。长春君子兰价格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飙升,它成了名符其实的“绿色金条”。许多人因君子兰而改变命运。有些养兰大户,昨天还是捡破烂的、卖水果的、摆小地摊的,就因为几盆君子兰,转眼就成了万元户。在长春,用君子兰到商场换彩电、换冰箱的事已经司空见惯,这也成了当年长春独有的一种现象。
一时间,君子兰市场上人头攒动.越来越多的长春人坐不住了。仿佛人人都成了君子兰专家。养兰、卖兰、买兰、谈兰…...邻里朋友之间串门,进屋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对方窗台上的君子兰。当年,君子兰是长春人出差办事时常带的“土特产”。有些难办或根本办不了的事.也许一株君子兰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买不到火车票时,用一株普通的君子兰就能换回一张紧俏的车票。因此,君子兰又被称为“绿色通行证”。
电视台节目片头里有君子兰,报纸副刊的名称用君子兰,挂历上都是君子兰照片,洗衣机、香烟、肥皂、服装、家具等等商品,都以君子兰命名或使用君子兰的图案…据长春工商部门当时统计,每天走进长春各君子兰交易市场的高达40万人次,占全市人口的五分之一,这还不包括走街串巷无证经营的人。
到最后,君子兰的价格已经涨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长春人人都在炒君子兰,甚至有的人天天在花卉市场东入口买一株君子兰,走到市场西入口卖掉,就能获利几百元,炒作风气之盛无与伦比。
有人在君子兰泡沫中挖到第一桶金,也有人因为君子兰而锒铛入狱。因为暴利而走向犯罪的人不在少数。据公安部门统计,1984年全年,由君子兰引发的盗窃、抢劫犯罪高达127起,1985年1月至5月,此类案件竟高达243起。一株本以高尚品格闻名遐迩的花,就这样成了诱人犯罪的“毒草”。
当时人们的一些疯狂举动
1、有人贪污公款专门去买君子兰。
2、一个叫姜有田的人先后盗窃君子兰花17株,被法院判处其有期徒刑14年。
3、鞍山市立山区检察院一位姓方的检察员,带着自己的三兄弟全副武装抢劫,抢劫的目标是一盆君子兰。
4、吉林省某机关技术员的弟弟,上门抢夺哥哥家的君子兰,最终在打死兄嫂后被判死刑。
禁止公款购买君子兰,泡沫破灭
1985年5月25日,长春日报在一版发表题为《不应用公款买君子兰送礼》的读者来信,信中说,有一家企业仅1984年就动用公款6000多元.买了73多盆君子兰送给了关系单位的有关人员。
1985年6月1日、7日、13日。《吉林日报》在一版以《奇高的君子兰花价能维持多久》、《再谈奇高的君子兰花价能维持多久》、《不能靠挖国家墙脚来哄抬君子兰花价》为题连发3篇社论,一针见血地指出,长春君子兰市场的繁荣是一种虚假的表象,公款大量流人君子兰市场起到了哄抬花价的作用,却给国家财政造成大量损失.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1985年6月10日,《人民日报》在二版刊发题为《“君子兰”为什么风靡长春?》的评论.指出长春君子兰市场的繁荣是挖国家财政的墙脚所致,长春君子兰市场的交易是—种“虚业”,需要认真纠正。
1986年6月1日,长春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君子兰市场管理的补充规定》等。《补充规定》里最重要的一点,是禁止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用公款购买君子兰。另外,各级领导干部只准养殖观赏,不准出售君子兰;在职职工和共产党员不得从事君子兰的倒买倒卖活动,违者可能被开除公职和党籍。
政府的行政干预,使得君子兰的价格突然崩溃,短时间内价格贬值100倍,那些上万元一株的花成为了百十元,几千元的成为了十几元;几百元一株的小苗子,只卖几毛钱,乃至是一毛钱一大把,比普通草花还廉价。接最后一棒的人损失惨重,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因为贪婪而参与其中的普通人。长春市人头攒动买卖君子兰的现象迅速消失。
现在看来,当初君子兰能引发这样的狂热,政府的鼓励推波助澜极大的助长了人们的信心,人们购买君子兰已经不再是为了其内在价值或作观赏之用,而是期望其价格无限上涨而获利。所以泡沫积累的越来越大。
当人们意识到这种投机并不创造财富,而只是转移财富时,总有人会清醒过来。这个时候,君子兰泡沫就会破灭。于是狂热购买变成了疯狂甩卖,价格崩溃了,市场崩盘了,成千上万投机者因此倾家荡产。
助长君子兰冲上天价的理由现在看来无比的脆弱:供给的稀少只是暂时性的,君子兰并不难以繁殖。
值得一提的是,该事件为君子兰留下了炒作基因,在后续的30多年里,君子兰又曾在国内掀起过数次炒作,结果都是以暴跌收场。
收藏投资需理性
但凡炒作,必有泡沫。历史上泡沫破裂的教训数不胜数,普通人只要稍微留心就能发现,炒作的本质从未改变,只是炒作的载体变了一下而已。藏獒、普洱、冬虫夏草、球鞋、空气币等等,无一不是如此。
在炒作过程中,真正能够赚到钱的从来都是极少数人,大多数禁不住诱惑而参与其中的普通人最终都会遭受惨重的损失。
对普通人而言,稳稳地赚钱,踏踏实实的收藏,绕开那些“一夜暴富”的雷区。只要能开阔眼界少踩坑,让财富稳定持续增长,时间就会给耐心的人一个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