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透视 | 同样从3000亿起跑,为何济南拉上莱芜还不如郑州?
编者按:2019年初,济南正式并购莱芜。这种通过合并的方式做大做强省会,济南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但与济南条件相近的郑州,却在几乎同一时间宣布迈入“万亿俱乐部”。在2008年GDP规模均为3000亿元的两座省会城市,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在什么方面拉开了差距?笔者通过比较两座城市近十年发展的主要经济指标,展现城市发展的时间轨迹,从双城十年发展的得与失、喜与忧中,提出未来发展的新着眼点。
2019年初,在中国经济版图中沉寂已久的济南,突然祭起“城市并购”的大旗,正式合并GDP长期排名山东末位的莱芜,并强调要“做大做强省会,打造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合并莱芜后,济南市常住人口总量终于跨过了800万的门槛,冲击万亿GDP之梦似乎不再那么遥不可及了。然而,同在黄河岸边的郑州却先一步实现了这一梦想,1月初郑州先是公布全市常住人口破千万大关,紧接着在1月12日召开的郑州市委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宣布经济总量首破万亿大关,正式跻身“万亿俱乐部”的行列,“标志着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底气更足了”。
据已公开的统计数据显示,济南市和莱芜市2018年前三季度GDP分别为5853.08亿元和759.63亿元,合计6612.71亿元;郑州市2018年前三季度GDP达7350.9亿元。二者之间将近700亿元的差距,却不是济南再去并购一个莱芜可以解决的。
纵观近十年的发展数据,2008年济南和郑州GDP分别为3017.4亿元和3012.9亿元,均刚刚迈过3000亿元的关口,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十年后的2017年,郑州GDP高达9130.2亿元,比济南的7201.9亿元高出近2000亿。那么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文章将从实体经济、外资外贸和科技创新三个方面进行数据化的解读。
图 1 济南与郑州GDP与财政收入对比情况(单位:亿元)
实体经济:济南尚未找到爆发点,郑州实现跨越式发展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收入和利润总额能够直接反映实体经济的发展质量高低,从这两个指标的对比来看,济南工业企业近十年发展一直处于萎靡不振的状态,而郑州却一飞冲天。2008年济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为3766.9亿元和220.8亿元,到2017年总量达5810.2亿元和415.2亿元,体量上分别增长了2043.2亿元和194.4亿元。与此同时,郑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两项指标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分别从4260.1亿元和442.3亿元增长到14675.4亿元和1050.7亿元,体量上增长了1万亿元和608.4亿元,也带动了整个区域经济体量的提升。
图 2 济南与郑州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与利润总额对比情况(单位:亿元)
外资外贸:郑州跨步大发展,济南却先天不足
在进出口和实际利用外资方面,郑州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趋势,进出口总额从2008年的42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近600亿美元,增长了13倍多。同时,外商投资热情也随着郑州的发展不断高涨,从十年前的14亿美元,到2017年的40亿美元,几乎是3倍的增长幅度。相对而言,济南的成绩显得平淡无奇。2008年进出口总额就已达80亿美元,是当时郑州总量的2倍;而到了2017年为113亿美元,仅为郑州同期的约五分之一,十年间只增长了41.25%。济南再一次被郑州逆袭,或与山东有青岛、日照、烟台、威海等众多大型港口,济南外贸基础和区位先天不足有一点关联。同时,济南在利用外资方面也乏善可陈,从最初的8.6亿美元增长到18.8亿美元,十年间只增长了10亿美元。
图 3 济南与郑州进出口总额与实际利用外资对比情况(单位:亿美元)
科技创新:济南集聚资源,郑州更显成效
从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中心的集聚情况来看,一直以来济南都是我国北方的科教重镇,截止2017年末共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到27家,省级(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3家,建成国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12家。但从创新的最直接成效——专利的申请和授权数量来看,济南又一次在十年的发展中被郑州赶超。
从济南与郑州年专利申请与专利授权量对比情况看,在2008-2012年期间济南一直保持创新成果的领先优势,但由于各种因素,一度出现了停滞和回落,反观郑州科技资源和基础相对薄弱,起点相对较低,然而一直注重科技创新的投入和产出,在近三年时间中,年专利申请量从2万件规模猛增到5万件,为经济的创新发展和企业的技术升级做好了充足的技术储备。
图 4 济南与郑州年专利申请与专利授权量对比情况(单位:件)
结论:郑州的隐忧与济南的机遇
可以说,这两座省会城市具有诸多的共同点,城市形态上都是北依黄河,东西狭长,南部临山;都可以称为千年古城,一个成名于隋,一个建制于汉;在交通上,郑州有百年历史的卢汉铁路、汴洛铁路形成的十字形路网,济南亦有津浦铁路、胶济铁路形成的T字形路网。但山东人民对于邻省河南一直保持上位者的姿态还抱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曾有公众号撰文指出:在2018年年初的山东省一份文件中提到“2016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33.8%,分别比江苏、浙江低7.7和6.3个百分点,比我们的近邻河南还低1.1个百分点”,其中,这个“还”字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山东的这种优越感。但从近十年的发展历程的数据表征来看,结果却令人唏嘘不已。
郑州的高速发展有其特殊性。不仅得益于国家中心城市部署决策、“米”字型高铁网建设的机遇,更受益于河南人口大省的年轻人口快速汇聚,在腾讯发布的全国城市年轻指数中,郑州已经连续三年排名TOP10城市。但同时,郑州发展的硬伤也相对显著:一是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如制造业主要依靠富士康、郑州日产、上汽海马、格力等大型制造业企业;二是GDP对房地产及基础设施建设依赖性较强,如对郑东新区的长期投资和建设;三是未能赶上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如还没有在本地孵化出一批互联网科技型企业,整个城市还缺乏互联网的基因。
从数据表征上看,郑州工业企业的业务收入以及利润总额自2009-2011年三年的爆发式发展之后,增速出现每年放缓的趋势;并且近3年来在进出口和利用外资方面均出现了波动和下滑,这些数据客观反映了郑州也同样面临着新旧动能转换的巨大压力,其新兴产业的引领作用和带动作用尚未发挥影响力,如何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成为郑州的首要工作目标。
济南高新区成为济南高成长的主阵地。济南的经济数据虽然相对郑州较为逊色,但作为中国北方的经济重镇和新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城市,尤其在新旧动能转换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率先发布全国首个新旧动能转换总体规划——《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总体规划》。而作为济南经济发展主战场、科技创新主阵地和对外开放主窗口,济南高新区再次成为济南推动发展动能新陈代谢,实现弯道超车、转型升级的核心阵地。
从数据表征上看,济南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势头强劲,已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截止到2017年11月份,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830.9亿元,预期全年实现904亿元,同比增长26.4%;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8.92%;预计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5%,此外高新区R&D经费占GDP比重达6%以上,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授权数达230个,高新技术企业达600家,上市企业数(含新三板)200家,年销售收入≧100亿元大公司达到15家。
未来的比拼:独角兽“0”的突破,花落谁家?
在新经济时代,城市和城市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竞争应更多地着眼于发展动能的转换、新兴产业的培育、创新主体的孵化以及以瞪羚独角兽企业为代表的高成长企业的扎堆出现。济南“并购”莱芜,不仅要圆自己的强省会之梦,更要通过打造区域创新生态,挖掘城市发展潜能,为城市新一轮的内涵式爆发成长注入新经济基因和元素。
在当前的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常态下,独角兽企业将成为城市经济重要的增长点,成为引领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新发展方向。而独角兽企业的出现,又根植于区域新经济生态的培育,使得创业企业在短时间内抓住机会、整合资源,实现非线性的爆发式成长。但是从目前各种独角兽榜单的城市分布来看,济南和郑州尚无一家企业入榜。那么2019年,谁能率先实现独角兽企业“0”的突破,或许将为赢得下一个十年的城市创新发展种下重要的新经济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