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学者是一群有愧于亲友的人

先导之声

做学者这个梦想,人一旦选择她,就注定对不起养育自己的父母,亲友和老师!

做学者要有较真精神。真理与人情、乡愿、世俗常常是对立的!人情、乡愿、世俗都是人性修饰后的一种社会表象,客观的说是一种虚伪的装饰!比如人与人的客套话,主持人在报告人讲话结束时会说“今天某某做了一个精彩的报告!”,可是大多数情况很多学者的演讲不敢恭维,大家也都知道!如果一个人爱讲虚伪的话,保不准他在学问面前,研究中也带有虚假的成分!因为人的惯性使然!做学者一讲真话就得罪人,失去朋友!所以做真学者不容易,说真话不容易!在我的职业生涯没有见到几个,充其量好一点的就是好坏都不言语,即使这样也让别人不高兴!

做学者要有专注精神。人一专注就会不懂世事世情,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书呆子!比如,大多数专业精深的大家就不会来事,不会刻意讨领导的欢心,顺从长官的意思。中国人口学家马寅初,当领导说人多力量大时,他会说人口将成为社会发展的负担,并因此受到批判!不几年中国就不得不搞计划生育!

做学者要有耐久精神。成为一个社会认同的大学者,没有几十年的积累成长不了!但几十年没有回报的积累性工作,拿什么去回馈养育你的父母、亲人和老师!没有回馈就没有亲情、人情、人味!做学问常常是很寂寞和冷酷的事情!面对老去的双亲,自己无力反哺和孝敬,不如一个平常人的付出。当父母离世后,我的最大痛苦就是常常对父母的思念与愧疚!做学问就极易不孝,专情于学就不能分身于孝!时间是孝顺的必要元素,也是做学问的必要元素!有限的时间很难分配好,专注学问的结果就是以牺牲对父母孝敬的时光为代价!我一生呆在父母的身边总算起来只有几个月,他们在世心中永远有一个心灵的依靠,至少我在寂寞与困顿中时在想他们,但他们离世后,自己就失去了精神的依赖!同时也常常的后悔与思念。

做学者要有创造精神。不创新,没有新知,这个学者是个假的!有了超越前人、同行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这才能对得起自己研究的付出!理解他人的,只是一个传承者,创造新东西才是一个超越者!学者就是为超越前人和今人而生的,学者是推进社会前进的先锋和社会发展的领路人,没有创造就不是学者。新东西并不是为普通人所接受的东西,一是理解很难,因为认知不是同一层级、同一专业;二是惰性使然,接受新知识需要付出劳动,习惯于固有的、重复性的实践过程,人很轻松,如果变换新的过程就需要重新学习,这不是大多数人甘心情愿的;三是新东西需要证明谬误,需要时间检验。因此,传统习惯思维是创新的最大障碍。

做学者要有勇敢精神。做不到脸皮厚不行,别人一说一批评就改变自己的想法,很难成就学问!看准的事、认准的理,不怕别人怎么批评,就是一门心思做到底,不容易!有多少人可以“一意孤行、独执偏见?”。

立志于做一个好学者,必然是难于融入社会和个性倔强的人,必定没有时间、精力、金钱去照顾关爱亲友的人!

作为正常人来看是一种悲哀啊,选择这一条道路!

先导之声工作室出品

@先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