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的背后是动机 | Thinker茶话
茶话
审客
Thinker
表面的背后是动机
fcl

医贸批发企业A企业的经营模式为:上游供应商200家,合作模式一是对C企业产品优先代理权;二是A企业对市场反应良好的部分药品以买断经营权形成垄断经营,购买专营权已投入5000多万。
A企业的采购模式为预付款为主,A企业一般提前2个月向厂方下达采购计划,并预付采购款,以便厂方尽早组织原辅料采购。从采购计划下达至厂方交货需要3月时间,即申请人预付款周期为3个月。
A企业报表最大的特点是:应付票据3.1亿元,应收账款1.4亿元,应付账款-3300万元,交易对手还是西藏的某贸易企业。
而C中成药生产企业的,收入5.7亿,产品为日舒安洗液系类药品等,销售费用达2.1亿。
上述材料的背后,至少有以下疑问:1.医药采购采取预付款采购模式的合理性,是否违背整体行业逻辑和商业逻辑;2. C企业5.7亿元的收入和2.1亿元的销售费用,与A企业采取预付款采购模式是否匹配。3.A企业对其下游经销商赊销,对上游供应商预付款采购的合理性。4.上游西藏某企业到底和A和C关系如何,关联公司还是非关联关系?

但是西藏某医药有限公司作为A企业最大的供应商,虽工商查询与集团C并无股权关联;但通过其采购模式,有理由怀疑该西藏企业是集团C的关联企业。另外同一地区的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为何需要经过2家企业才可实现销售,背后的商业动机又如何?
集团C的药品很畅销和紧缺?但网查发现集团C主打产品为日舒安洗液,用于女性清热燥湿止痒,使用方法为坐浴。这种使用方式仿佛不太友好。现在啥年代了,还让女性坐浴?估计真正使用这种产品的人不会多。
我们的猜测:西藏某医药有限公司如果是集团C的关联企业,则集团C通过两家隐性关联企业(西藏某医药有限公司和A企业)将药品售出,并取得大量现金,美化了上市公司的财报。
延伸故事1:
某国企煤矿企业A,旗下拥有物流企业B,主营钢铁煤炭销售等。现两户都已出现负面信息。现在重新回顾上述客户的上下游,发现以下情况,A销售煤炭给非关联C,C销售给B。但当时各家银行均未发现上述关联交易,可能因为未查询销售合同、银行流水、以及未详细核实交易对手的交易对手。但自己生产的煤炭没有让自己的关联物流企业运输和销售,本身是令人生疑的。

延伸故事2:
某集团C,A销售产品给C,C销售同样的产品给B。上述贸易的销售发票和购销合同中列明货物名称、型号、数量、交货地址等完全相同。
业务特征:1.与供应商、客户分别签订采购合同与销售合同,除价格条款以外,商品名称、数量、规格、结算方式、提货方式等其他条款均基本相同(合同条款存疑)。2.C均不负责合同项下商品的运输、检验和仓储,全部由客户向供应商自提、供应商送货至客户或直接在商品存储地转移货权(不参与货物周转)。3.在结算方面,主要为客户向C交付货款后,C再向供应商款(先收款,再付款)。
然后,另外一种产品,B销售产品给C,C销售同样的产品给A。循环再循环。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企业的上下游构成,比如行业构成、区域分布、稳定性、集中度等等,甚至需要了解上述分布背后的商业逻辑、商业动机的合理性。
而在今天早上,笔者偶然发现一则新闻,第一个案例中的C企业,通过资产转移的方式,贱卖其核心资产。当上市公司能够圈钱时,让其盈利;当上市公司已无价值或者价值不大时,反向做亏或抽逃资金。
这大概是我们害怕关联交易的原因吧,确切的说是关联交易的非关联化操作。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