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格局,决定了孩子未来的高度 | 读懂了父爱,就读懂了人生

Set for Life Trent Dabbs - Positano

主编:丹尼尔 | ID:MRDANIEL777

编辑:耀匀 | 图:Google

转载请在后台输入授权

「母爱如水,父爱如山」,马上要到父亲节了。家庭教育中,我们往往强调母亲的角色。但对孩子成长而言,父亲和母亲的影响同样重要。

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在孩子12岁之前,往往会把父亲视为自己的'偶像’。因为强烈的崇拜之情,会把父亲看做智慧和力量的象征,下意识地模仿父亲的行为方式。在心智成熟之后,会努力接近和超越父亲。

法国作家蒙田曾说:「作为父亲,最大乐趣就在于:在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和教育子女。」在父爱影响下的孩子,会有很强的安全感。自信阳光,勇于尝试,敢于突破,往往有着更高的上限。

本期特别分享三位父亲的故事,他们有的本身是名人,在教育孩子方面颇具智慧;有的默默无闻,但培养出扬名天下的子女。无论是否会给你带去启发,或者借鉴,都真实再现了父爱的深沉,显示出父亲对孩子一生的巨大影响。
母亲决定孩子飞多远
父亲决定孩子飞多高

NO.1

梁启超 & 梁门九子

梁启超和梁思成,都是中国近代史如雷贯耳的名字,殊不知梁家还有「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盛况,且都是不同领域的先驱和开拓者:

长子梁思成:建筑学大师,院士;

次子梁思永:考古学专家,院士;

三子梁思忠:西点军校高级军官;

四子梁思达:南开大学经济学教授;

五子梁思礼:火箭系统专家,院士;

长女梁思顺:诗词研究专家;

次女梁思庄:著名图书馆学专家;

三女梁思懿:著名社会活动家;

四女梁思宁:新四军早期革命者。

如今让一个孩子成才都耗尽全家之力的今天,九个子女都博学多长,事业有成,还在动荡又物质匮乏的年代,简直不可想象。其中很大原因,是影响他们一生的伟大父亲——梁启超。

青年时期的梁启超

榜样,永远是最好的教育。优秀的父母,一定在灵魂和精神上,都足以担当对孩子的引领。在这点上,梁启超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堪称楷模:

学识:作为清华园四大导师,梁启超一生著述千万字,涉及政治、经济、文史、哲学、科学等各领域,无所不包,简直堪称移动的百科全书。

伏案写作的梁启超

志向:梁启超曾流亡海外数年,被ZF追杀通缉,却终生未忘祖国,将一生心血都倾注在改革ZZ、唤醒民众之上,呕心沥血,死而后已。

晚年梁思礼回忆父亲,曾说:「我们9个兄弟姐妹中,7个出国求学或工作,但都相继归国,这是父亲言传身教的结果。」其影响可想而知。

梁启超(前右)和泰戈尔(前左)

作为最早接受西方理念的知识分子,梁启超也将西方教育思想中的「自由」与「平等」融入教育之中。

从1898年到1928年离世,梁启超一共给孩子们写了400多封家书,事无巨细地探讨治学、读书和生活。

梁思成在美国学建筑时,梁启超就写信建议:「应该去世界四处游历,去瑞士看天然之美、去意大利了解文艺复兴,再到土耳其看宗教建筑。」

梁思成在纽约

三子梁思忠在美国西点军校留学期间,正值北伐战争如火如荼,梁思忠蠢蠢欲动,打算终止学业回国参战。

收到信后,梁启超并未以父之名威压,而是表示理解:「你试图改造环境吃苦冒险,这种精神值得夸奖,我心甚慰。」同时也将对局势的分析分享给他:「但现在殊不必牺牲光阴,太勉强去干」,将决定权交回给儿子。

梁启超抱着思庄和思忠(右)

1927年,二女儿梁思庄去美国留学,在犹豫专业选择,梁启超写信说:「我想你们兄弟姐妹,至今没有一个学自然科学,很是遗憾,不知道你是否对此有兴趣?」还主动提议「我很想你以生物学为主科」。

在得知梁思庄对生物学并无兴趣后,这位开明的父亲马上致信女儿:「不必拟定爹爹的话,应该自己体察做主」,还说:「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见,往往事半功倍。」

梁启超寄思庄亲笔信手记

梁思庄最终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成了著名的图书馆学专家。回国后先后担任北京图书馆副馆长,和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等职。

可见优秀的父母一定懂得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体验人生,学会抉择。父母能做的,就是尊重,并一直陪伴、等待和守护。

思忠(左一)思成(左二)思庄(左三)
思达(右二)思永(右一)

除了治学,梁启超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趣味比知识重要。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一定要享受其中的乐趣。

当子女都还稚嫩之时,梁启超就常让孩子们围在身旁,声情并茂地聊天南地北,谈古今中外。久而久之,孩子们不但从中收获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也激发了对知识的兴趣与渴望。

梁启超的九个孩子的童年照

1927年,梁启超写信给大儿子梁思成,让他学习建筑之余,多花时间在人文学科,如果陷进一门专业,容易「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这样容易厌倦,厌倦即苦恼,乃堕落之源」。

五子梁思礼回忆:「我平生对所做之事,总是津津有味且兴致勃勃。悲观、厌世这种字眼,在我的字典里完全没有。凡人皆应活在趣味和价值中,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生命便成为沙漠,要来何用?」

梁氏兄弟姐妹

子女的成功有诸多因素,父亲的角色尤为重要。他是楷模也是引领,是陪伴也是守护。在这点上梁启超都堪称完美,他是思想家也是教育家。

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1923年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梁家投身家国的雄心壮志,以及为国为民奋斗终身的知识、教养、胸怀和贡献,足以傲然立身中国百年来最卓越的家族之列。这无关乎权力和名誉、地位,而关乎情怀和奉献。

NO.2

钱基博 & 钱钟书 

钱钟书被誉为「文化昆仑」,既是学贯中西、考证严谨的学者,又是充满灵气、诙谐有趣的作家,才华横溢,备受推崇。他之所以能学术、文学皆臻顶峰,与父亲的教育息息相关。

据说,钱钟书周岁时「抓周」抓的是一本书。钱基博本人嗜书如命,「于车尘马足间,也总手执一卷」,因而喜出望外,取其名为「钟书」。

钱基博夫妇

钱钟书幼年曾过继给伯父作儿子。采取放养式教育:下午授课,上午上茶馆听说书,或在书摊阅读各种小说。

这样自由的发展,形成了钱钟书天真烂漫的性情,也让他得到了较好的文学启蒙。但每日学半天玩半天,逐渐染上晚起晚睡、好吃贪玩的恶习。

钱基博与子女家族合影

1920年伯父去世后,钱钟书重由父亲钱基博直接管教。钱基博作为我国著名的古文学家、文史专家和教育家。对于儿子钱钟书,是出名的严父。

钱基博对钱钟书的学业和生活极其严格,亲自规划布置,不仅要求儿子系统地阅读古文名篇,还亲自教授,要求钱钟书「单日作诗、双日作文」。

钱钟书的手书

钱基博还为他安排自修科目,指导学习《古文辞类纂》《骈体文钞》《十八家诗钞》等古文,为他日后成为国学大师,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在父亲的严加管教下,钱钟书慢慢改掉坏习气,恢复了聪颖好学的本性。

青年的钱钟书与杨绛

钱钟书才思敏捷,只要静心研习,几乎过目成诵。因此恃才放旷,钱钟书常信口开河评论古今人物。钱基博便在他10岁时,为他改字「默存」,告诫他少说多做,以防口生祸端。

钱钟书学习父亲的文风写文章,在辅仁中学时渐渐展露其文学才情,别出心裁,在古文中镶入骈词俪句,翻新出奇且辞藻华美,令人惊喜。

钱钟书的书法作品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钱基博时常写信给儿子:「做仁人君子,比做名士更重要。」让他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入校不久,钱钟书就因超高的国文、英文水平名震校园。钱基博信中说:「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骄傲之于,不忘提醒钱钟书为人之本。

青年时期的钱钟书夫妇

1938年秋,学成归国的钱钟书被清华大学破例聘为教授。次年转赴国立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父亲钱基博时任国立师范学院国文系主任。

钱钟书知识渊博,授课幽默风趣,很快在学生间引起轰动。钱基博的课本来就讲得好,现在父子同台更加引人注目,随即成为校园的热点人物。

伏案写作的钱钟书

校刊有文章描述:「父子在学校读书讲学,相互竞赛,传为美谈。入夜,二人书房灯火相映,读书琅琅,长明不熄,引得夜归人驻足观叹。」

作为父亲,钱基博的爱是厚重深沉的,不善表达,而是默默地将自己的爱付诸行动。作为榜样,在钱钟书的人生旅途上,父亲的影响伴随始终。

钱钟书与杨绛夫妇
NO.3
林至诚 & 林语堂

林志诚及家人合影

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林语堂可谓声震海外。他不仅学贯中西,更以幽默笔调写出无数文学经典。曾两度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足见其在文坛地位。

不少成功人士的成就,皆与童年的启蒙教育息息相关。而父亲往往扮演孩子教育的重要角色,林语堂能够成才,与拥有一位好父亲有极大的关系。

青年时期的林语堂与廖翠凤

林语堂之父林至诚自幼父亲离家,早早担负起家庭重担。生活的艰辛让他深感文化的重要性,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很快就掌握了读写能力。

林至诚生活的时代,正值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传教士深入乡里 ,林至诚和母亲加入church,后继续深造,成为颇有名望的牧师。

林至诚善于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讲解《圣经》,越来越多人被吸引,并开始接受信仰。

林至诚对弱势群体充满怜爱,时常无偿帮助生活困难者。同时他极富正义感,每每遇到不公,都会挺身而出。这不仅为林语堂树立了榜样,还使其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林语堂悲天悯人的性格,与父亲的影响密不可分。

海外留学期间的林语堂

林至诚还具有当时乡下人欠缺的、放眼世界的眼光。他不仅关注灵魂,更重视教育。认为只有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1887年,林至诚在坂仔建立当地最早的西式学堂「铭新小学」,开风气之先引入新式教育。林语堂与很多当地的孩子,都是在此接受先进的小学教育,对日后成长产生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林至诚还教孩子念诗歌、经书和古文,鼓励孩子们独立思考,从不曾将个人意志强加孩子之上。他给每个孩子都分配家庭工作,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习惯,以及独立生存的能力。

林语堂与三个女儿在纽约

为了让孩子读书,林至诚不惜省吃俭用,变卖家产,为林语堂筹集学费。正是在父亲的支持下,林语堂才走出乡里,远赴上海乃至欧美深造。终成学贯中西、博学多闻的一代鸿儒。

林语堂在圣约翰大学依旧不断领受着来自父亲的影响,逐渐懂得:学问的实质是在于本身,必须出自内心。

在生活上,作为一家之长,林至诚并未用传统的「父为子纲」的教条压迫孩子,而是平等地与子女交流和生活,用各种有趣的笑话逗他们开心。

林至诚的乐观性格,以及教育孩子的方式,都充满了「幽默」的特质。在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庭氛围下,自然塑造了林语堂日后乐观而幽默的性格。

曾有说法认为:中国现代学者里,胡适是最可敬的,鲁迅是最可佩的,而最可爱的,则非林语堂莫属。

性格上,林语堂从没有天之骄子的乖戾,而是为后世贡献了无数的「快乐哲学」,教国人如何活出滋味,用智慧的方式发掘生活中的乐趣。

林至诚一生默默无闻,在偏远乡镇奉献一生。但他却是一位好父亲,通过言传身教成为林语堂的启蒙老师。

纵观林语堂的一生,林父对其信仰追求,和人格塑造影响深远。不但培养了林语堂的人品性格,更给了他胸怀世界的心灵。

正是受父亲林至诚的影响,最终林语堂得以「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由此,林语堂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林语堂夫妇归国在机场,1966

可见,伟大的父爱,能改变孩子的一生。在你感到黑暗时,父爱可能是一盏照明的灯。在你正在奋斗时,父爱可能是一股精神支柱。在你获得成功时,父爱可能是一枚爱心警钟。

言传身教,身行一例,胜似千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坏榜样,全都表现在言语之间,行动之中。它能建立或被拆毁。

父亲的格局,决定了孩子未来的高度。

References

1.  吴荔明 《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北京大学出版社

2. 北京广播电视报 | 历史钩沉 | 梁启超400封家书 教你如何爱妻疼子

3.  刘桂秋 | 无锡时期的钱基博与钱钟书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4.  钱穆 | 我与钱基博、钱钟书父子的交往 

5.  吴志福 | 林语堂之父林至诚牧师小传 | 《天风》2013年第4期

6.  文卿 | 寻找一条大河的源头 | 文艺报

提前预祝:天下父亲,节日快乐

箴言 22:6 | 

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

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