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主要人物:蔡楚生
《渔光曲》于1934年拍摄完成,影片将广泛的社会内容编织进一个并不复杂,但严谨、生动、曲折、感人的故事当中。故事脉络清晰,轮廓鲜明,善恶分明,且富有人情味。蔡楚生将镜头深入一户贫苦渔民家庭,描绘两代人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的不幸遭遇,实践了他本人“最低限度要做到反映下层社会痛苦”的创作主张。《渔光曲》在导演处理与镜头运用上,明显地突破了早期中国电影的影戏观念,格调凄婉压抑,节奏缓慢抒情。他运用对比、呼应的艺术手法,把贫与富、美与丑、善与恶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物和生活场景,组接成有鲜明对照意义的镜头,使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多次出现的主题歌《渔光曲》,对刻画人物、烘托气氛、揭示主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渔光曲》的场景开阔、真实,无论是东海千里渔场还是上海十里洋场,大量采用实景拍摄,处处给人以生活的质感,少了人工雕琢的匠气。在片中,王人美饰演的渔家姑娘小猫,清新脱俗,与当时电影中所常见的成熟世故截然不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头号喜剧明星韩兰根饰演的小猴扮相孱弱,他在集市上笑中带泪的表演,把穷人那股被人欺、不认输、坚忍乐观、善良纯真的精神表演得很到位。该片首映后,立即轰动上海。一夜之间,王人美的清新形象超越了人们传统观念中的上海女人的妖艳高贵,而成为平民化美人的代表。
1934年,当时国内各大媒体纷纷报道该片,将其誉为”冲破中国电影圈向世界迈进、中西人士同声赞美的世界巨片”。6月14日《渔光曲》上映时,上海正逢60年未遇的酷暑,人们照样端坐在没有空调的金城大戏院观看,该片连映了84天,创下票房奇迹。《渔光曲》是中国电影三十年代的代表作品之一,以该片为代表的中国早期电影关注社会底层,将他们凄惨的生活艺术化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渔光曲》首次在银幕上展示了那个年代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悲苦人生。不仅在上海引起轰动,也受到欧美人士关注。法国作家联合会副会长德瓦勒氏重金购取了全欧放映权。1935年2月20日,苏联电影工作者俱乐部在莫斯科举行”国际电影展览会”,21个国家的影片参加电影节。《渔光曲》因“大胆地描写现实,高尚的情调”获得了由主席苏密德斯基颁发的”荣誉奖”,导演蔡楚生本人未能到场,但这份殊荣使他成为第一位享誉世界的中国导演。
影片深深地感动了当时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中国人。显示了蔡楚生导演艺术技巧的成熟和他艺术风格的进一步形成。在故事性和抒情性的结合上,画面造型的美感追求上以及对待意境界的营造上,都有成功的探索和创新。影片表现手法质朴,却又有很大的艺术感染力;开头和结尾尤为动人,前后对应地配以清新真挚的主题歌,以起伏的旋律、悠长的节奏、徐缓的速度,成功地表现了渔民们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从事艰苦劳动的沉重心情,诉说着广大渔民生活的痛苦与忧愁,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在故事性和抒情性的结合上、画面造型的美感追求上以及对意境的营造上,都有成功的探索和创新。
前排左起:史东山、蔡楚生、孙瑜;后排立者:周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