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绍国:红楼十景里的教育美学(一)
『微笑教育』一
文 | 书 肖绍国
红楼十景 教育十义
黛玉葬花 —— 悲悯
宝钗扑蝶 —— 旷达
湘云醉卧 —— 纯真
宝琴踏雪 —— 高洁
晴雯撕扇 —— 率性
香菱学诗 —— 忘我
龄官划蔷 —— 依恋
宝黛共读 —— 愉悦
众人笑态 —— 逍遥
海棠诗社 —— 才情
一、黛玉葬花——悲悯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
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
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用教育的眼光去读“黛玉葬花”,我们读出的是——悲悯。黛玉对生命的惺惺相惜、感同身受绝对是一位菩萨的心肠。
微笑教师需要黛玉的惺惺相惜、需要黛玉的感同身受、需要黛玉的菩萨心肠。
二、宝钗扑蝶——旷达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
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
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
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
用教育的眼光去读“宝钗扑蝶”,我们读出的是——旷达。宝钗的平和、稳重之中隐藏着活泼、天真和旷达少女情怀。
微笑教师需要宝钗的活泼、需要宝钗的天真、需要宝钗的旷达。
三、湘云醉卧——纯真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
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
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
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
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
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挽扶。
用教育的眼光去读“湘云醉卧”,我们读出的是——纯真。判词中写道:“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有人说,湘云是大观园里性格最释然、最立体、最纯真的一个。
微笑教师需要湘云的释然、需要湘云的立体、需要湘云的纯真。
《红楼梦》第五十回
芦雪广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一看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背后遥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
众人都笑道:“少了两个人,他却在这里等着,也弄梅花去了。”
贾母喜的忙笑道:“你们瞧,这雪坡儿上,配上他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像个什么?”
众人都笑道:“就像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艳雪图》。”
贾母摇头笑道:“那画的那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
用教育的眼光去读“宝琴踏雪”,我们读出的是——高洁。不得不赞叹,雪中这一画面美得无法言说,小说中宝琴是带了丫鬟的,丫鬟抱着梅花,这基本符合中国传统文人画“踏雪寻梅”的构图。“踏雪寻梅”不仅是一幅画的构图,更重要的是传达了一种高洁的精神追求。
微笑教师需要宝琴的意蕴之美、需要宝琴的空灵之美、需要宝琴的高洁之美。
五、香菱学诗——忘我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滥情人情娱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
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
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
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用教育的眼光去读“香菱学诗”,我们读出的是——忘我。香菱学诗堪称大观园里一个青春励志故事,经过了呆、疯、魔、仙四个阶段,香菱终于“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不能、忽于梦中得了好句,达到忘我的境界。
(未完待续)
【关于作者】
诗画绍国(肖绍国)
生于江南小河旁,漂于岭南大海边。一生为一件大事而来——爱语文、教语文。苏轼评王维之诗画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悟。诗乃文字,画乃画面,文字与画面的互现,是特级教师肖绍国“诗画语文”的理想和境界。原创、精致、诗画、小资,关注“诗画绍国”,给您一个不一样的母语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