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省级“数字化小城镇”信息化建设
为深入贯彻国家信息化建设方针,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省级示范镇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作用。提升信息化应用服务水平,加快示范镇城镇化进程,提出了“数字化城镇”项目建设概要:
一、指导思想
省级“数字化小城镇”建设,应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服务和共享为核心、自主创新为动力、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为宗旨,统筹规划、试点先行、有序推进、逐年提升,切实发挥数字化示范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最终推动信息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分布实施。科学制定“数字化城镇”建设方案,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注重创新、注重实效,确保“数字化城镇”建设的有序开展。
2、整合资源、信息共享。通过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平台、标准体系、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等,对现有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网络资源和数据资源共享应用系统,体改既有信息资源利用效能。
3、以需促用、以用促建。以需求为导向,从解决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的实际问题入手,结合城镇发展现状,确定目标和重点任务,深化信息技术在城镇建设中的应用,积极探索,不断拓展数字化城镇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促进数字化城镇建设。
(三)发展目标
1、不断完善城镇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建设镇级信息化服务大厅,开展信息应用一站式服务。积极协调区境内运营商,将光纤逐年向村组延伸,不断提高互联网普及率,发展面向城乡居民一体化的信息系统,以信息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初步形成宽带、融合、泛在、安全的信息网络。
2、着力抓好政府信息化建设。
按照建设镇级信息化综合服务大厅的思路,建设镇级信息化服务大厅,民政、工商、司法、公安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医疗、水电、农技等社会组织实现网络互联,统一提供服务,实现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等信息应用的一站式服务。
3、努力完善两级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已建成的信息入村工程、党员干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乡村服务点等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的作用,加大特色农业信息化的推广应用,确保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提高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以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分期分批组织信息员培训,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信息服务队伍。
(四)建设内容
1. 信息化服务大厅建设。
城镇信息化服务大厅建设面积应不少于50平方米、功能相对完善、位置优越、服务方便,相关民政、工商、司法、公安等相关部门以及医疗、水电、农技等社会组织实现网络互连,共建后台数据管理系统,统一提供服务,实现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等信息应用的一站式服务。镇信息服务大厅与市区电子政务系统和村(社区)信息服务站实现网络互连。村(社区)信息服务站作为信息服务大厅的综合终端,可以查询在镇信息化大厅被受理相关业务审批办理的结果,可以提交部分业务办理申请,可以查询、发布部分社会公共服务信息等。
2. 信息资源管理建设。
建设城镇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和信息资源接入交换平台,最大限度整合全镇人口、户籍、交通、规划、国土、环保、工商、税务、生态、防灾等各种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城镇管理和建设提供全方位决策参考,为社会公众提供城镇综合信息服务。
3. 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发挥城区内运营商作用,建设高速率、大容量、广覆盖的信息基础网络,实现光纤到企业、社区、大楼、学校、家庭,家庭用户互联网带宽超过4M,无线网络覆盖城镇主要公共场所和重要区域,实现手机上网、宽带上网、专线上网等方式联接互联网。
4. 电子政务系统应用。
以政府门户网站为平台,制作和建设宣传网页,进行网站建设。重点完善卫生、教育、金融、财税、工商、城镇管理、统计、环保、民政等领域的信息系统,进行镇级公共数据库的建设,实现自然人、法人基本大卫和社会经济数据的及时采集和更新。促进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现各部门信息共享、政务公开和网上办公等,推行网上服务,在更大的行政管理范围内建立网上申报、审批、年检和备案制度,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城镇管理决策水平,为社会提供更加方便、快捷、透明、公正的服务。
5. 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
依托宽带网络和数字有线电视网,整合涉及城乡居民的工资收入、补贴、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各类信息,建设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就业指导、生活救助、计划生育、户籍管理、社会治安等信息系统,提供科技、农技、气象、教育、就业、医疗、商务、环境、旅游、家政、娱乐等信息服务。建立和完善城镇便民信息网络服务系统,实现水、电、燃气、电视、电话等社会公共服务费用的“一卡通”结算服务。
6. 城镇管理信息化建设。
围绕大幅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开发建设城镇规划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城镇市政管网信息管理系统、城镇土地利用管理系统、城镇人口管理信息系统等,实现城镇规划、建设、土地综合利用、人口管理等业务的信息共享和统筹管理;积极推行数字化城镇管理模式,加快建设数字化城镇管理系统,实现城镇管理、社会综合治理、应急处理等工作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促进趁着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和规范化。
7. 电子商务应用。
加快发展城镇电子商务,促进城镇主导产业信息化,以推动城镇经济跨越式发展。支持城镇主导产业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建立门户网站,开发和应用基于互联网的企业对企业(B2B)、企业对消费者(B2C)等运作模式的电子商务平台。围绕城镇的主导产业、特色产品等,建立交易平台等电子商务系统,发布产品购销信息,拓宽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城镇企业与居民利用电子商务系统进行产品交易。结合“万村千乡”工程,建立农产品市场流通管理信息系统、农资商贸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实现农产品商贸信息的流畅传递。
8. 农业生产应用信息化建设。
积极推进3S技术、农业信息系统、农业智能自动控制技术等在农田作业、良种工程、农作物栽培管理、病虫防止、畜禽养殖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水平,在种植养殖等各个产业领域,积极开发应用作物生长、畜禽水产养殖、节水灌溉等农业智能系统,改进农业耕作制度和种植养殖方式,实行标准化生产。依托各类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做好商情预测,及时准确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9. 文化教育信息化建设。
在整合和利用“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平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现有资源,通过有线电视、宽带网络等信息传播渠道,加快在城镇、行政村、街道、社区的共享和应用。加快城镇中小学电化教室、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应用,实现镇有中小学电化教室、综合文化站、文化广场、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等文化教育设施,完成城镇公文化教育服务体系,通过现代化的文化教育资源传输系统,使优质的文化教育资源走向城镇、农村。
10. 安防应急联动服务应用信息化建设。
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为抓手,构建平安城镇为目的,把公安、交通、通信、消防、急救、防洪、防火、防震、人民防空和城镇管理等纳入统一的安防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处理城镇特殊、突发、紧急事件和向公众提供社会紧急救助服务的系统,实现紧急状态下的迅速联动,做出有序、快速、高效的反应为城镇的公安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五)保障措施
1.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资力度。
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力量共同支持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积极争取财政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充分发挥通信运营商和IT企业在网络、服务、技术等方面的有事,鼓励和支持其积极参与,加大对城镇通信基础网络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并充分利用国家在电信资费和网络资源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的优惠政策,优先支持“数字化城镇”建设,为推进城镇信息化提供有效保障。
2.探索长效机制,完善服务模式。
在“数字化城镇”示范工程建设中,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与投资者、用户建立利益共同体,逐步实现市场化运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营的信息化服务长效运营机制,确保在提供公益信息化服务的同时,安装市场机制保证城镇信息化的良性运转。
3.建立和完善信息化法规、标准体系。
按照国际和国家有关标准,根据省、市信息化建设相关政策规范,针对重点示范镇信息化建设问题、特点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及法规政策,整合信息资源,保证数据的权威、准确、统一和充分利用,保障数据顺利、高效的共享、交换与整合,保证数据的更新维护和信息安全,实现数字化城镇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
4.重视基本技能培训,提高信息化素养。
一是加大面向镇村信息站人员培训,建立镇级信息服务中心,提供优质服务。二是采用现场宣传、视听感受等多种形式,进村、进厂,进社区开展信息化宣传普及,引导居民认识互联网,感受信息化。大力宣传、展示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的新成果,推广城镇信息化建设的城关做法和典型经验。
5.加强技术研发,依托高校提供人力支持。
积极依托企业、院校等单位,开展信息使用技术开发。广泛与通信运营商、IT培训企业和大中专院校签订战略协议,建立合作关系。政府牵线搭桥,联系通信运营商、IT企业和大中专院校在重点镇设立公益培训点,培养信息化应用人才。建立信息服务中心,提供优质服务,力争做到“简单问题查信息、较难问题打电话、疑难问题请专家”,力争更大程度为居民服务,扩大信息化建设的功用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