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西孔子王权和西北醇儒李铭汉的同窗之谊

李铭汉给王权的信笺

王权和李铭汉都是晚清甘肃著名的学者,王权(1822—1905),字心如,号笠云。《续伏羌县志》载:王权“少小能文,稿脱手,辄惊人。”十六岁应童试,入学后为廪生,后和武威李云章同至古浪县署学习,受业名儒陈世熔门下,力学古文及诗。道光二十四年(1844)乡试中举。继因三次赴京会试未得中,遂绝意科场,主讲兰山书院,后主讲岷县文昌、秦州天水、宁远新兴、文县兴文四书院,造就甚多。
  王权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舆地辨同》、《山易名》、《辨同录》、《典昉》、《诂剩》、《童雅》、《炳烛杂志》等。他与任士言合纂的《秦州直隶州新志》十二卷,学者赞其“体例内容,皆精审翔实,峻峭清严,为陇右诸志之冠。”诗文多收入《笠云山房文集》和《笠云山房诗集》。另有童年时所作短文《白雉记》,留传下来的碑文有《重修伏羲碑记》、《大像山文昌阁文社碑记》。其著述被誉为“皆前人所未有,后人所必需者”,学者们赞其“古文胎息韩柳,诗亦琅琅唐音”,其诗有“杜工部之概”。时人有“关西孔子”的美誉,西北师大教授李鼎文先生评述“在清代末期,在甘肃知识界颇有声望的老辈,应推王心如先生。”清末民国初陕西学者张鹏一、上海学者陈声聪先生认为王权是清代甘肃与张澍、邢澍并列的三位著名学者。

李铭汉(1809── 1891年),清代史学家。字云章,甘肃武威人。其先世原居于宁夏卫之门城驿,明朝末年始迁居凉州卫。生于清嘉庆十三年十二月十二日(一八○九年一月二十七日),卒于光绪十七年四月十四日(一八九一年五月二十一日)。享年八十四岁。据李铭汉后裔李鼎文先生(西北师大教授)在《甘肃文史丛稿》和《李于锴轶稿辑存》的介绍,李铭汉僻处河西,家境贫寒,但自幼刻苦自励,好学深思。年二十,入县学。二十四岁赴西安乡试,落榜而归。此后愈加勤奋苦学。同乡尹世阿自江西罢官归里,藏书十万余卷,闻知铭汉刻苦好学,特赠阮刻《十三经注疏》一部。从此铭汉师从门下,得以博览群籍,学业大进。三年之后,再赴西安应试,渴见寓居西安的武威籍著名学者张澍,受业于门下,并为其校订《诸葛忠武侯文集》及《蜀典》等书。道光十九年(一八三九年),铭汉又赴西安,亦未中举。后在科举道路上屡屡受挫, 一生凡八上西安乡试,屡试屡败, 直至四十二岁时才考中副贡生。从此绝意仕进,致力于教书育人和著书立言。晚年主讲凉州雍凉书院、甘州甘泉书院。

李铭汉最著名的著作是《续通鉴纪事本末。这是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宋、辽、金、元史。铭汉有感于明人陈邦瞻所撰《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二书之“简而不核 ,局而不能通”,毅然以一己之功,成此巨编。全书依据清乾隆年间毕玩主持编撰的《续资治通鉴》编写而成,凡一百一十卷,其中后二十一卷由其子李于错续成。

这部百卷大书,铭汉身后方由其子李于锴在山东刊刻问世,开雕于光绪二十九年 ( 一九○三年),竣工于一三十三年(一九○六年) 。由于印行较晚,印数极少,故流布未广,影响受限。直至一九五七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又用原版印行一次,木版线装全二十五册,始为学界所渐知。著名学者孟森、汪辟疆撰文宣扬,谋划重印,都曾给此书以很高评价。孟森《续通鉴纪事本末书后》谓“不得李氏之书,使家喻户晓 ,于据撰通史之资料,不无缺憾。”汪辟疆《李云章父子学术》称“义例谨严 , 条贯备具,视陈邦瞻、冯琦书为通核”。  
    铭汉尚有其他著作多种。《尔雅声类》四卷,为音韵学著作,其中《释诂》一卷,由日照丁一次手抄,余杭章太炎手校,眉评小字为太炎亲笔(此册今藏甘肃省博物馆)。另有《说文谐声表》,未成。又有读书笔记《宿向录》及《日知斋诗稿》等,均未编次。以上诸书,皆未刊行,可惜原稿已在“文革”期间遗失。

刘尔炘、汪辟疆等著名学者对李铭汉都曾予以很高评价。刘尔炘曰: “五口陇上仅武威张澍于嘉道间 ,云章先生实为张澍弟子 ,再传而至叔坚。” 汪辟疆亦曰 : “在清嘉道间 , 则武威张澍为有名。近百年中则李云章铭汉 、叔坚于销父子 , 其学并出于张氏, 益恢宏而光大之,尤陇学之弁冕也。”“云章虽先后受教于尹世阿、张澍,亦尝从事于声音训诂校之学,然平生论学,实主顾亭林'经学即理学’之言。其教子侄生徒,亦以'行己有耻’、'勤学好古’八宇为主旨。”故李氏父子之学,咸奉(顾炎武、全祖望)二先生为依归,坐而言,起而行,规模气象,俨然为康雍间名儒,无晚近破碎支离之习。”

王权和李铭汉是安徽学者,道光十五年乙未科进士,古浪县知县陈世熔的两个得意弟子。他们二人是道光十九年(1839)由陈世熔罗致门下亲自教授的童生(童生,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在陈世熔门下受教五年时间,陈世熔为自己能给陇上培养两个杰出人才而感到自豪。他给王权的诗歌中赞誉二人:

“忆昔来雍凉,佳士颇罗致。

匠石选轮国,九方相骥骥。

独子与李生,臭味两相契。

立身必古人,读书见大意。

一介取不苟,久要言是记。

笔下有风云,眼底无富贵。

肝胆真吾徒,文章亦高第。

百代有良史,独行子当置。

从老师对他的两位高徒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王权和李铭汉同窗五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在一起读书的时候“臭味相契”,立身和读书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其诗品人品达到“”笔下有风云,眼底无富贵”的境界。他们的同窗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的追求和理想之上,其友谊关系已经是一种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关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