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化,甘谷历史文化之根

甘谷是周初秦人祖先西迁的第一个居住地。秦人入居甘谷后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已发现的甘谷毛家坪遗址、莲花石石雕群落、朱圉山古坡草原就是早期秦人西迁定居创业,西霸戎羌的历史遗迹和真实记录。甘谷是秦人最早的故乡,朱圉山是秦人的祖山,秦岭是秦人的龙脉,秦文化是甘谷历史文化之根。

毛家坪秦人遗址

位于磐安镇毛家坪村,分布在渭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与今河道相距0.5公里,其间有陇海铁路穿过;南靠丘陵,东部有冲沟,西边不远为渭河南岸支流南河。遗址东西宽约600米,南北长约1000米,面积约60万平方米。遗址分沟东、西两部分,沟西的北部及西部为居址区,大部分被村庄叠压,沟西的南部为墓葬区;沟东部分主要为墓葬区,严重被盗。遗址是1947年考古学家裴文中在渭河流域调查时发现,1956年甘肃省文管会张学正等再次详细调查并采集陶器,196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1983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两次在遗址沟西已发掘灰坑37个、房基4处、土坑墓32座、鬲棺葬12组。沟西居址区地层分5层:第1层农耕土;第2层汉唐扰乱层;第3层东周层;第4层西周层;第5层史前层。采集和发掘出的遗物研究结果表明,遗址有三种文化遗存:以彩陶为特征的石岭下类型遗存,出土陶器有钵、盆、罐、釭、尖底瓶、器盖等;以绳纹灰陶为代表的周代秦文化遗存(“A组”遗存),出土陶器有鬲、甗、盆、甑、豆、罐、瓮等;以夹砂红褐陶为特征的西戎文化遗存(“B组”遗存),遗物有分裆袋足鬲和双耳罐,年代为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时期。居址墓遗存分为四期,分别代表西周前期、西周后期、春秋早期、战国时期,年代从西周早期延续到战国中晚期;墓葬分为五期,年代从西周中期延续到战国早期。由于发掘的西周墓与关中地区的东周秦墓的传统葬式相同;墓内出土的鬲、盆、豆、罐等陶器亦与后者的同类器一脉相承,故判断其为西周时期秦墓,居址文化遗存(A组遗存)属西周时期秦文化。这次发掘首次发现西周时期秦文化遗存,为寻找秦文化的渊源提供新线索,在学术史上有标杆意义。

毛家坪遗址当年发掘面积较小。2004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国家博物馆及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合作的早期秦文化考古项目启动,并组成项目组和联合考古队,正式开启探索秦源历程。

联合考古队再次把目标重新投向探索早期秦文化的起点——毛家坪遗址,发掘遗址沟西居址区及墓地和沟东墓葬区。2012至2014年考古钻探28.8万平方米,选择10处5×5米探方,累计发掘遗址面积约4000平方米,发现各类墓葬731处。据钻探情况,在遗址区内发掘3处,命名为A、B、C发掘点。A、C点位于沟西居址区。A点:位于遗址沟西居址区北部,1983年发掘点北侧,探方5×5米6个,发掘面积150平方米。C点:位于遗址沟西居址区北部,1983年发掘点西侧,探方5×5米4个,发掘面积100平方米。A点发掘从2012年7月24日始,历时4个多月,探方深度均超2米,地层分9层:第1层耕土层;第2层a、b层,近现代垫土层;第3层战国时期文化层;第4a、4b层、第5a层,春秋时期文化层;第5层b、6层,西周晚期文化层。发掘灰坑140多个,第2a、b层、第3层下灰坑属战国时期;第4a、b层下灰坑属春秋时期;第5a层下大部分灰坑属春秋时期,少数灰坑属西周时期;第5层 b、6层下均为西周时期。发掘土坑墓4座,2座属春秋时期,2座属西周时期。发掘到大量绳纹灰陶片,从器型看有鬲、盆、豆、罐等,属于秦文化遗物,年代主要属于东周时期。在第2层、3层下的某些灰坑出土夹砂红褐陶铲足分裆鬲、双耳罐,属于东周时期西戎文化。在第3层和第4层之间还有一踩踏层,各探方都有分布,厚30—50厘米,探方区西边界限清晰,是一处附近的古代人举行公共活动的小型广场;据出土物判断,广场属战国时期。由于发掘面积有限,广场其他三边界限及范围不清楚。C点地层分7层,第1层耕土层;第2层垫土层;第3层扰土层;第4~6层东周时期文化层;第7层仰韶晚期文化层;第6层下灰坑约70个,分属东、西周时期;发掘土坑墓3座,均属春秋时期;发掘得到大量以绳纹灰陶为代表的秦文化遗物。B点:位于沟东墓葬区,发掘墓葬21座,车马坑2座,发掘面积约250平方米。其中战国时期墓葬11座,春秋时期墓葬10座。洞室墓5座,竖穴墓16座。竖穴墓仅1座长度超过3米,其余均在3米以下。均采用屈肢葬式,头向西的典型秦人葬式。出土铜器有铜戈、铜镞、铜牌饰、削刀、带扣等,陶器有鬲、鼎、盆、豆、罐、壶等,还有绿松石、炭精、料珠、石圭、石玦等饰件。2座车马坑均为一车二马,马东车西,马位于车辕两侧系驾位置,跪伏姿,为杀死后处置。双轮独辀车,车横、轭、辕、轮、毂、轴结构清晰。K1001坑内有殉狗和殉人,K1002的车横上放置一柄长矛,可能属于战车。是甘谷县境内首次发现的周代车马坑。共清理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小墓葬199座、灰坑752个,出土陶器约500件、青铜容器51件、石器、玉器、骨器等各类小件文物计1000余件,发掘车马坑5座,丰富了周代秦文化的内涵。

毛家坪遗址位于古代天水-礼县交通要道上,地理位置在战略上有重要性,与《史记·秦本纪》载:“秦武公十年(前688),伐邽、冀戎,初县之。”的历史县邑对应。甘谷县秦时为冀县。秦武公攻伐当地戎人后建立邽县和冀县,为秦国与华夏版图最早设县,是郡县制起源地,在历史上有深远意义。毛家坪遗址以周代秦文化遗存为主,年代从西周延续到战国。年代、地望及遗址的规模等,为确认毛家坪遗址应是秦武公于2700年前所设华夏第一县之一冀县县治(县城)所在提供了重要物证。

M2059为遗址级别最高的墓,出土五鼎四簋,随葬铜戈有“秦公作子车用”铭文,表明遗址沟西墓地为子车氏家族墓地,印证了《诗经》《左传》《史记》中秦穆公卒、近臣子车氏三良从死的历史文献,也吻合魏晋以来姓氏文化中子车氏郡望天水地区之说。发掘的车马坑全面展现春秋秦人车制,对研究秦车马文化有重要意义。

毛家坪遗址出土大量东周时期西戎文化遗存,遗存在居址和墓葬中与秦文化共存;表明除秦人外,当时的冀县还生活着不少戎人。这些戎人是《史记》记载的“冀戎”。遗址的发掘对探讨当地乃至渭河上游古代民族分布、生活,西戎文化的来源以及民族融合过程有重要意义。

历史考古学家李学勤在《光明日报》学术版发表《清华简关于秦人始源的重要发现》,认为甘谷毛家坪遗址是秦人初到陇右的居址 ,“毛家坪居址一期的年代可早到西周前期”,“毛家坪墓葬一期、二期的年代则可能早至西周。”毛家坪遗址西周时期秦文化年代上限可至西周早期,这说明,至少在这一时期秦人已经活动于甘肃东部地区了。清华简《系年》记载西周初年(约3000年前),周成王将山东的商奄之民西迁到“邾(朱)圄”,以御西戎,是秦人祖先。李学勤考证“邾圄”即甘谷的朱圉山。毛家坪遗址就在朱圉山附近,是朱圉山附近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秦文化遗址,第三次发掘遗址验证,毛家坪遗址位于秦人西迁的必经之路,对嬴秦西迁的时间、路线有重要意义,在早期秦文化研究上有重要地位。把秦文化的编年推进到西周时期,开辟考古学上探索早期秦文化的先河,在学术史上有里程碑意义。考古学家李伯谦认为是早期秦文化十年探索的璀璨明珠。

2014年,毛家坪遗址进入文物修复、资料整理阶段,对开挖遗址进行了保护性回填。遗址入围201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是25个入围项目之一。

参考文献: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毛家坪遗址发掘报告》[M]. 考古学报1987(3)

梁云:《2012年甘谷毛家坪遗址发掘简报》,《中国文物信息网》,2013年2月27日

赵化成:《寻找秦文化渊源的新线索》[J].文博,1987(1)

李学勤:《清华简关于秦人始源的重要发现》[Z].中国莱芜首届嬴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2011

祝中熹.早期秦史[M].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97. [9]陈泽.西垂文化研究[M].五洲文明出版社,2005:33. [11] 梁云.非子封邑的考古学探索[J].中国历史文物,2010(3):24-31. [12] 尹荣方.冬狩之礼与《秦风·驷驖》[J].先秦文学与文化第三辑,2014.1:136. [14]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礼县圆顶山春秋秦墓[J].文物2002(2):26

莲花石石雕群落:西畤

莲花石在朱圉山山脉大山东南侧约2000米的地方,与西面的张口石、北面的龟石、东面的鱼石、南面的朱雀石组成一个五行石雕群落,莲花石位于这个石雕群落的中心位置。畤是秦汉时期国家用来祭祀天地和五帝的重要场所。祭畤这一国祭形式从秦襄公开始,到西汉末期前后延续长达700多年,其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在秦汉史上绝无仅有。秦襄公为诸侯,居住在西部边垂,自以为是少昊神的代表,作西畤祭祀白帝,牺牲用马驹、黄牛、羝羊各一头。《史记封禅书》记载祭坛立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围坛三垓,封土为坛,除地为墠,神道八通,莲花石祭坛符合祭坛的要求。据甘谷学者王效琦考证,这座石雕是秦襄公立国时建立的祭坛西畤。秦襄公的祖庙在今天水市秦州区秦岭乡梨树坡村与陇南市礼县红河乡北边交界处,西垂宗庙遗址王家東台所在地的庙山上。秦公簋“十又二公”是秦人从中潏至庄公的十二位祖先,包括毛家坪中潏、李崖非子、大堡子山庄公等秦人在陇右传承有序的十二位祖先,充分说明陇右虽有多处居地,但一脉相承,仅是行政中心的转移,谱系未曾中断。秦人宗庙在都城,畤郊在国都的郊区。从天水市秦州区秦岭乡梨树坡村与陇南市礼县红河乡北边交界处,西垂宗庙遗址王家東台所在地的庙山到莲花石、张口石的直线距离,是60里路,符合“畤郊上帝”祭祀的要求。从莲花石群落的五行布局推断,西畤祭祀的为五方上帝,不仅仅是白帝少昊,还包括伏羲、黄帝、炎帝、颛顼。

祭坛

女节石 秦人是少昊金天氏的后裔,尊崇少昊,以少昊为其祖先,设立西畤就是为了祭祀少昊。《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帝王世纪》曰: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姬姓也。母曰女节。黄帝时有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梦接意感,生少昊,是为玄嚣,都说少昊的出生是其母皇娥梦见金星而怀孕的,这一个传说在莲花石少昊祭坛之前以石雕形式展。这一石雕就是赤裸着身体在桑树下熟睡,在梦乡遨游的少昊之母女节,丰腴性感的臀部和女阴清晰可见。

丰斗石 在莲花石祭坛前,有一块高约6米多,长约5米多,宽约2米左右的石头,侧面雕刻一个鹞子的鸟图腾。而这个鹞子图腾,是秦人的农业种植的象征。秦人由大业开始进入到父系氏族社会,原属于以鸟为图腾的氏族。大费既是秦族祖先,也是养鹞人的祖先。作为驯服鸟兽的秦人先祖,对鹞子的驯服,具有保护农业生产的功能。

鱼石(青龙)莲花石东面有巨石,当地百姓称为鱼石,是五行中的青龙。代表东方天帝太昊伏羲和辅佐之神少昊长子重,重在古籍中多称句芒,手持圆规状法器,出行驾驭两条飞龙,和东方天帝伏羲共同掌管东方春天,主管树木发芽生长和太阳升起的扶桑之地,可以主宰万物生长、农业丰收,兼任着生命之神,并以增寿方式奖励那些多有善举,曾为国家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又代表东方,代表春季。传说青龙身似长蛇、麒麟首、鲤鱼尾、面有长须、犄角似鹿、有五爪、相貌威武。

龟石(玄武)  位于莲花石北面,形如乌龟,当地人称之为龟石。龟石是秦西畤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后来汉高祖设立的北畤的滥觞。在西畤中处于北方位置,符合玄武为北方之神的五行思想。玄武古代神话里有多重含义,代表北方天帝颛顼和辅助之神水正修和熙,而修和熙则是少昊的两个儿子。《礼记月令》:"﹝孟冬、仲冬、季冬之月﹞其帝颛顼 ,其神玄冥 。"玄武是四象之一。玄武又称玄冥,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  玄武为四方之神中的北方之神。最初的冥间在北方,殷商的甲骨占卜即「其卜必北向」,所以玄冥又成了北方神, 在五行中代表水神。

张口石(白虎)  张口石位于莲花石西,在秦西畤中属于西方圣兽白虎。根据五行学说,它是代表西方的灵兽,因西方属金,色白,故称白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少皞氏有四叔,曰重,曰该,曰修,曰熙,实能金木及水。使重为句芒,该为蓐收,修及熙为玄冥。世不失职,遂济穷桑。”在古代神话传说中,秋神蓐收是为白帝少昊的辅佐神,也是少昊的儿子,春神句芒是他的哥哥。少昊与蓐收,既是父子又是君臣,父子共同治理着西方大地,白虎代表的季节是秋季,为秋神,为金神,为战伐之神,为西方之神。

朱雀石 莲花石南是朱雀石。一雌一雄,雌为凤,雄为凰,引颈嘶鸣的凤凰鸟面向南方,做展翅欲飞状。朱雀,亦称“朱鸟”,古代神话中的南方之神。又可说是凤凰或玄鸟。朱为赤色,像火,南方属火,故名凤凰。它也有从火里生的特性,和西方的不死鸟一样,故又叫火凤凰,象征炎帝和辅佐之神祝融。《淮南子》:“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其神为荧惑,其兽朱鸟,其音徵,其日丙丁。”按照五行思想,南方属于火,它的主宰是炎帝,朱明是它的辅佐大臣,朱明手拿衡器管理整个夏季。荧惑是南方的护神,朱鸟是它的代表兽,它在五音中属于徵音,日干用的是丙丁。祝融是火官,即火正。《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曰:“火正曰祝融”,火正,就是掌管火的官员,神话中的火神祝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逐步演化成了司火的官职。为夏官,为南海之神,为南方之神。

参考文献:《朱圉山莲花石的秘密》王效琦,团结出版社2017年1版

朱圉山及其古坡草原

朱圉山是秦人初到陇右的家园,并向南发展到礼县境内的红河、盐官、永兴、永坪一带,朱圉山周边就是后世所谓的西垂,非子依靠该区域内古坡草场牧马,发展到汘渭之间的关山草场,并因善于养马,得到周孝王的赏识,获封秦地,成为秦国始封君,号称秦嬴。

朱圉山为秦岭支脉,层峦叠嶂,连峰耸峙,连绵于县西南者,皆可称为朱圉山。朱圉,为我国亘古之名山,《尚书·禹贡》与西倾、鸟鼠、太华连比而书,“禹敷水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曾历“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汉书·地理志》冀注:“《禹贡》朱圉山在县南。”《水经注》:“朱圉山有石鼓,不击自鸣,鸣则兵起。”《太平寰宇记》:“朱圉山一名白贡山。”《明一统志》:“朱圉山在伏羌县南三十里。”《禹贡锥指》:“在今伏羌县南三十里,山色带赤。”由此可见,朱圉山虽不险峻,但历代有记。其原因与伏羲关系密切,甘谷是伏羲文化传说与遗迹较多的地方,但这些遗迹均在朱圉山范围内,如华盖寺伏羲庙、大象山伏羲庙、白家湾古风台等,甘谷出土的鲵鱼纹彩陶瓶,瓶腹绘黑色人首形的鲵鱼图样,呈人面鲵身形象,是被学界公认的龙的原型,也可佐证该地域与伏羲的密切关系。也就是说秦人祖先来到了伏羲故里。其原因不难理解,伏羲氏之后《左传》僖二十一:“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杜云:“四国,伏羲之后,任,今任城县,颛臾,在泰山南武阳县东北。四国封近于济,故世祀之。”四国所封皆在穷桑之地,而秦人在山东的祖居地正在穷桑,秦人的西迁朱圉极有可能是秦人追祖现象,也就不难理解秦人为要祭祀伏羲。上述研究成果证明秦人西迁初到陇右的地方在甘谷朱圉山一带,与甘谷毛家坪考古发现一致,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陇右秦文化研究的上限;并且可以修正秦文化研究中“西垂”的地望,西垂非具体地名,而是泛指。《早期秦史》:“只要能确定西县县治的所在地,也便解决了西垂地望问题。”现在看来,商末秦人先祖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的西垂在今甘谷毛家坪一带,但秦人早期遗址毛家坪不在西县范围,而“秦襄公既侯,居西垂”的西垂在今礼县大堡子山一带,故西垂极有可能是包括秦人在陇右的祖居地甘谷毛家坪一带的。《史记》记载西垂的文字还有:庄公“为西垂大夫”,“文公元年,居西垂宫。”前者为由整个西垂区域而得的封号,后者则为具体宫名。与之相关的其他地名有:“西山”、 “西犬丘”、 “犬丘”、其中“西山”、 “西犬丘”以及“西垂宫”在“西”与“西县”的范围内,而非子封地“秦”则不在西垂范围,因为非子所封之地为周地,是“朕封土为附庸”,其地望近年来的考古成果认定在今清水境。

秦人一贯善牧马,始祖因善牧马而得姓,“昔伯翳为舜主蓄,蓄多息,故有土,赐姓嬴。”秦祖非子因善牧马而得封,“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为秦人赢得“秦”的非子让“秦族”、“秦人”、“秦国”逐渐显赫起来,非子在秦文化发展史上堪称秦祖。“非子居犬丘,好马及蓄,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汘渭之间,马大蕃息。”犬丘经陈泽先生考证为今礼县红河境内,再考察秦人祖居地周边环境,最为理想的牧马场地是今甘谷境内朱圉山的古坡草原,而甘谷与礼县相邻,古坡与红河又相近,今天的行政区划仅有杨家寺一乡之隔,所以非子早期的牧马地应是今甘谷县古坡草原,古坡草原面积14万亩,水草丰茂、场地开阔,是天然牧场,理想的牧马场所,到处生长的野燕麦、狗尾草、野芦苇、蒲公英、车前草、大小蓟等等均为上等饲草。非子封秦邑之后的牧马场是今天的关山草原,其位置正在“汘渭之间”,草场面积更大,今天仍然是天然的草场。秦人放马不仅是让马膘肥体壮,还要训练马。《秦风·驷驖》载:“驷驖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狩。奉时辰牡,辰牡孔硕。公曰左之,舍拔则获。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輶车鸾镳,载猃歇骄。”“从公于狩”和“游于北园”分别描绘了冬训马队和车马礼乐。毛诗序以为“《驷驖》,美襄公也。始命,有田狩之事,园囿之乐焉。”服虔则注为“秦仲始有车马礼乐之好,侍御之臣,戎车四牡田狩之事。”只有较大的牧场,才能达到冬狩的训练目的。“上古时期的'狩’,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打猎,而是结合垦荒、习武、祭祀的农业祭礼;秦君举行这样的典礼,说明秦国诸侯地位的确立与礼仪制度的逐渐完备,故受到诗作者的肯定与赞美。”非子牧马“汘渭之间”文献有载,但早期牧马地的仅为后人猜测,毛家坪遗址的发现,扩大了对秦人活动的范围的认识,古坡草原正在秦人活动的范围之内,故古坡草原是非子早期牧马的理想场所,也是必然选择。

《史记》和清华简《系年》关于秦人来源的记载

关于秦人的来源,长期以来的主流意见有东来说和西来说,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及《赵世家》中,曾经详述秦的先世,讲到商朝晚期有戎胥轩,娶郦山之女,生中谲,“在西戎,保西垂”蒙文通据此在《周秦少数民族研究》一文中认为“秦文戎族”。而东来说的学者也根据《史记》的记载,认为秦人来自东方,《秦本纪》提到:“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黄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脩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这些国族皆在东方。随着清华简《系年》的发现,秦人的来源,让东来说和西来说的争论划上了句号。

清华简是2008年清华大学收藏的一批战国时期的珍贵竹简,其中新整理出一部记载周代史事的书,叫做《系年》。书里叙述周武王伐纣后逝世,商纣的残余势力企图复辟,新继位的周成王和周公发兵平叛得胜,原来纣的大臣飞廉(秦国国君的祖先)东逃到同属嬴姓的商奄,这些人即是秦人的祖先。许多传世古书讲过,商奄也就是奄国,是周初向周朝造反的一支主要力量。看来奄国和其他东方诸侯,特别是一些嬴姓国起来反抗周王,就是飞廉策动的。反叛失败之后,奄国被灭,王朝在那里封了鲁国,国都就是奄国的都邑曲阜。同时为了惩罚,一部分商奄的人被迫流放,为周朝防守戎族。经考证,被流放的商奄之民居住在今天甘肃甘谷县西南的朱圉(或作“圄”)山地区。朱圉这个地名,曾见于《尚书》的《禹贡》和《汉书》的《地理志》,历代学者有不少研究,地理位置比较清楚。朱圉山一带,是当时周朝与西部戎族互相对峙、往复争夺的关口,这正是周初秦人的居住地。

《史记》所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系年》则为飞廉之商奄遗民。史载飞廉实为中潏之子。到达戍守之地,《史记》为泛指的“西垂”地区,而《系年》即为确指的朱圉山一带具体地方。但是,清华简《系年》约成书于楚肃王时(前380年--前370年),相较西汉武帝时成书的《史记》要早二百多年,显然在时断上要靠近所述载的“历史标的”,为迄今面世的原始资料。根据历史研究中资料“取近”的原则,当有充分理由对《系年》记载的秦人先祖的史料予以认定和采信!

据清华简《系年》明确指出,飞廉之“商奄遗民”的谪戍地就是朱圉山一带。朱圉,一作朱圄,其地望当是今天水甘谷西南的朱圉山。自汉以来典籍,诸如班固《汉书·地理志》、郦道元《水经注》、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等,均持此说,故无须赘论。这些商奄遗民正是秦人的先祖。而这些秦人先祖来到陇原大地后的第一落脚点,就是天水甘谷的朱圉山。这些秦人先祖,以戴罪之身,肩负周王室抵御西戎的使命,以朱圉为根据地,筚路蓝缕,不断开拓,历经数代,方才扩展了地域,于是乎形成了初具规模的“西犬丘”、“西垂宫”等邑落殿堂,也才留下了礼县大堡子山秦人先祖陵墓遗址。

  细检历史,秦人先祖戍守朱圉,抵御西戎经营西垂的历史,是一段时空跨度漫长的极为惨烈的历史。其约公元前十二世纪“商奄遗民”谪守朱圉伊始,历经十数代、约五百余年与戎人腥风血雨的争斗,期间胜败更迭,占地数易其手,几出几进,直至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灭邽、冀戎,设立县制,以及后来的秦穆公“开地千里、遂霸西戎”,西垂这一片戎人地域才基本纳入了秦人统辖范围,求得较长期的稳定。此段历史纷繁错综,当可另文叙之。

  对于秦人来说,取得经营西垂的成功,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一方面经过与戎人漫长岁月的争斗,铸就了秦人彪悍尚武、逆境求生、志大进取的民风;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以朱圉为起始点,继而掌控西垂,弭患后顾,放手东进,经营关中,秦人于是进入了渐次的强盛期,从而,肇启了后世秦人觊觎六国,逐鹿中原,终于建立强秦帝国的宏伟大业。

  综如上述,朱圉山是秦人先祖西迁进入陇上的首站落脚点,可谓“最早”,又是秦人先祖立足于此,崛起腾飞,终成大业的起始点,是谓“发祥”,是地地道道的原始创业之地。显然,认定朱圉是秦人最早的发祥之地,当是名至实归!

《史记 秦本纪》

李学勤:《清华简关于秦人始源的重要发现》》《光明日报》2011年9月8日

徐锦博 , 徐日辉《朱圉山与秦人始出地考略》《历史教学问题》 , 2017

先秦学术研究

1982至1983年,赵化成赴渭河上游调查,选定在甘谷毛家坪遗址发掘,揭开从考古学探索秦人、秦文化来源的序幕。至1990年代末,韩伟、刘军社、滕铭予等相继提出各自的学术观点。

1986年,韩伟指出秦的贵族、尤其是宗室贵族采用直肢葬,不用屈肢葬;辛店文化中屈肢葬发现很少,以之作为秦葬式的渊源欠妥;铲形袋足鬲在秦文化中不是数量很多的典型器物,它在秦墓中的出现,不会早于战国时代;陕甘的春秋秦墓中未见洞室墓。因此屈肢葬、铲足鬲、洞室墓都不是秦人自身的文化传统;嬴秦起源于东方,秦的钟簋彝器、宫寝、宗庙、陵园制度承袭自殷周文化。刘军社认为秦文化与西周文化和先周文化的关系最密切,它应源于先周文化。赵化成认为毛家坪西周墓与关中东周秦墓一脉相承,属西周时期秦文化,除去自身特点,与周文化相似,而与甘青地区其他古文化相去较远;辛店文化不是秦文化的渊源;屈肢葬是秦人特有葬俗,是当地土著习俗的承继和发展;毛家坪西周秦文化中不见铲足鬲和洞室墓,二者与秦文化渊源无关。判断毛家坪秦文化的年代上限可至西周早期,认为至少在这一时期秦人已经活动于甘肃东部地区。还提出今清水县城一带,作为非子封邑似有可能。1998年,滕铭予认为毛家坪秦文化居址一期的年代可以提前到殷墟四期;其内涵和周原地区的郑家坡文化相似,应是郑家坡文化的一支向西迁徙到甘肃东部而遗留。尚志儒、王玉哲、何清谷、牛世山、徐卫民、徐日辉等亦对早期嬴秦西迁史迹、秦人族源及迁徙路线、秦文化渊源与秦人起源、天水附近秦都城、秦建国前活动进行了考察和探索。

21世纪,随着大堡子山的发现,早期秦文化成为世纪之交的学术热点,张天恩、梁云、李学勤等学者们纷纷撰文立说。

张天恩认为处于朱圉山之南的大堡子山是“西山”陵区,已发现的两墓属襄公和文公,还应有静公、宪公之墓;礼县圆顶山(赵坪)遗址可能就是犬丘故地;嬴秦在商代末期已居西汉水上游;礼县古代盐业资源对秦人兴起有重要意义;早期秦文化可分为“大堡子山类型”、“毛家坪类型”等,春秋秦的垂腹鼎继承了西周中晚期之际关中周鼎的样式,秦早期青铜文化的特征是在此后形成的。从而形成关于早期秦文化研究的一个体系。

为寻找秦祖非子的封邑,2005、2008年联合考古队两次调查清水、张家川县所在的牛头河流域。2011年,梁云认为秦人可能在周穆王时西迁陇右,相当于西周中期早段,起因或与穆王征犬戎有关;甘谷毛家坪秦文化的年代上限为西周中期。2009至2011年联合考古队对李崖遗址进行钻探和发掘。其中秦文化墓葬头向西(西偏北)、仰身直肢葬式,部分陶器有商式风格,年代属西周中期。李崖的西周墓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秦墓,带有殷商文化遗风,从考古学的角度证实秦人东来说。在早期丝绸之路暨早期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赵化成代表课题组回顾早期秦文化项目的开展情况及收获,认为李崖西周墓年代集中在西周中期偏早阶段,少数墓葬可早至西周早期偏晚阶段;毛家坪遗址居址与墓葬的年代最早似不超过西周中期偏晚,即晚于李崖墓葬。梁云认为早期秦文化大体可分为前、后两个发展阶段,前者主要为西周中期,以清水李崖遗址为代表,其遗存可称之为“李崖型”;后者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包括礼县西山、大堡子山、甘谷毛家坪等春秋早期遗址,其遗存可称之为“西山型”。早期秦文化经历了从“李崖型”到“西山型”的转型,其实是一个向周文化靠拢的“去商化”的过程。

2011年9月李学勤披露清华简《系年》中关于早期秦史的记载,将楚简中的“邾圄”隶定为《汉书·地理志》天水郡冀县的“朱圄”,在今甘谷县;认为秦人本是来自山东的商奄之民,周初成王时被迫迁徙至甘谷的朱圉山一带,谪戍西方御戎。毛家坪遗址是朱圉山附近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秦文化遗址,清华简的记载及释读可通过再次发掘遗址来验证。2012至2014年联合考古队全面勘探、发掘毛家坪遗址,极大丰富了周代秦文化的内涵。遗址总面积约60万平方米,是古冀县的县治。随葬铜戈有“秦公作子车用”铭文,证明遗址沟西墓地为子车氏家族墓地。然而,清华简是战国中期的楚简;毛家坪秦文化基本上没有殷商色彩,年代上也与周初相距较远。

梁云认为早期秦文化有三个来源,即早期秦文化的构成因素分别来源于商文化、周文化和西戎文化;西汉水上游西戎势力根深蒂固,与秦人激烈对抗,以至于西犬丘这一支秦人后来被灭族;而牛头河流域属于西戎分布的空白区或势力薄弱区,使清水秦邑的秦人能从容发展,在周王朝的支持下终于伐破西戎,在陇右立国。赵化成认为李崖遗址发掘揭示了秦人、秦文化东来;早期秦人西迁后首选的落脚点可能在李崖,之后又迁徙到礼县。

经过二十余年的不懈努力,早期秦文化研究的局面已经大为改观。但一些重要的学术问题还没有解决,比如秦人第一处都邑“西犬丘”地望及对应遗址的问题,秦人西迁的年代及西迁前的居住地问题等等。还需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工作,以期把早期秦文化的研究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1986年以来有关早期秦文化学术研究主要论文著作目录

1.《关于秦人族属及文化渊源管见》,韩伟,《文物》1986年第4期。

2.《寻找秦文化渊源的新线索》,赵化成,《文博》1987年第1期。

3.《甘肃毛家坪遗址发掘报告》,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北京大学考古学系,《考古学报》1987年第3期。

4.《早期嬴秦西迁史迹的考察》,尚志儒,《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1期。

5.《秦人的族源及迁徙路线》,王玉哲,《历史研究》1991年第3期。

6.《赢秦族西迁考》,何清谷,《考古与文物》1991年第5期。

7.《秦文化渊源与秦人起源的探索》,牛世山,《考古》1996年第3期。

8.《天水附近秦都城考论》,徐卫民,《天水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

9.《秦文化起源及相关问题再探讨》,滕铭予,《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科学出版社2000年。

10.《秦人早期都邑西垂考》,雍际春,《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11.《秦建国前活动考察》,徐日辉,《秦俑秦文化研究》2000年8月。

12.《早期秦文化特征形成的初步考察》,张天恩,《秦文化论丛》(第十辑),三秦出版社2003年。

13.《早期秦文化研究》论文集,雍际春主编,三秦出版社2006年。

《东西两犬丘与秦人入陇》,王学理,《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4期。

14.《从秦墓葬俗看秦文化的形成》,梁云,《考古与文物》2008年第1期。

15.《周秦文化研究论集》(后记),张天恩,科学出版社2009年。16.《牛头河流域考古调查》,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中国历史文物》2010年第3期。

17.《非子封邑的考古学探索》,梁云,《中国历史文物》2010年第3期。

[70]梁云《论嬴秦西迁及甘肃东部秦文化的年代》,《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49期,2011年。

18.《清华简关于秦人始源的重要发现》,李学勤,《光明日报》学术版2011年9月8日。

19.《甘肃清水李崖遗址考古发掘获重大突破》,赵化成、梁云、侯红伟、游富祥、王小荣,中国文物报2012年1月20日8版。

20.《2004年早期秦文化考古项目开展以来的主要工作及收获》《早期丝绸之路暨早期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早期秦文化考古联合课题组(赵化成执笔),文物出版社2014年。

21.《论早期秦文化的两类遗存》《早期丝绸之路暨早期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梁云,文物出版社2014年。

22.《甘肃甘谷毛家坪遗址2013年考古收获》《2013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国家文物局编),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梁云执笔),文物出版社2014年。

23.《秦人来源与早期秦文化的考古学探索》《嬴秦溯源·秦文化特展》,赵化成,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2016年。

24.《论早期秦文化与西戎文化的关系》《(台北)故宫文物月刊》第398期,梁云,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2016年。

(0)

相关推荐

  • 「溯源甘肃」甘肃早期秦文化与华夏文明之源

    [甘肃与华夏文明起源研究 甘肃日报西北师范大学联合推出] [溯源甘肃] 甘肃早期秦文化与华夏文明之源 甘肃日报特约撰稿人 张继刚 早期秦人世居甘肃陇右地区,自中潏(商朝后期)至秦襄公(前778年―前7 ...

  • ​大像山及渭河石窟走廊,甘谷历史文化的瑰宝

    渭水流域是古代丝绸之路从长安向西一条十分重要的通道,大像山石窟位于渭河流域上游,是古代秦州地区仅次于麦积山石窟的大型石窟寺,表现了这一地区佛教发展的情况.是研究这一地区乃至北方地区的佛教状况.佛教文化 ...

  • 玛瑙文化传说和历史文化

    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最早居民沙美里亚人,似乎是最早使用玛瑙来做信物.戒指.串珠.图章和其它宝石艺术品的,他们用玛瑙制作的斧头的工艺品,现在存放在纽约的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中.最异乎寻常的玛瑙制品是有两个把手 ...

  • 甘谷历史中的朱圉书院及其山长们

     书院始于唐代,是应科举制度的兴起而产生的.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才的选拔制度是所谓的察举制和世家门阀制,和读书多少没有多少关系.唐代科举一兴,无论出身豪门世家还是寒微小户,皆须走进考场分出高下论定 ...

  • 鲜虞中山国文化在保定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保定人在提到保定古代所在的地理位置时,常用"燕南赵北"."燕赵之交"来表述.在提到保定人的人文精神根脉时,更喜欢用"燕赵文化"." ...

  • 齐家文化玉器的历史文化渊源

    三联玉璜.长7.3-10.宽2.4-2.8.厚0.3-0.5厘米.浅绿色.单璜扇面形,素面,三联缀合成璧.甘肃省天水市师赵村遗址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齐家文化 联璜玉璧.璜长9.1- ...

  • 在这里,读懂湖湘文化:三湘历史文化陈列 ②

    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接上篇:在这里,读懂湖湘文化:三湘历史文化陈列 ① 一方水养育一方人,湖南省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物产,加上外来民族的融入,形成了特有的生活方式.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文献材料与实物,一起来 ...

  • 在这里,读懂湖湘文化:三湘历史文化陈列 ①

    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灵遥我作为一个资深博物馆爱好者,但凡前往一座城市游览,一定不会错过当地的博物馆. 因此,湖南行的最后一篇,我打算与你分享一下,我在湖南省博物馆的参观体验,希望你 ...

  • 喜讯 | 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入选“中华秦岭100景”

    5月27日,由中国地名学会.<中国秦岭旅游年鉴>编纂委员会.陕西省旅游协会联合主办的2021秦岭旅游(华山)合作大会在华山举行. 来自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安徽.四川.重庆6省1市,秦岭 ...

  •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陇西嘤鸣诗社来甘谷开展民间文化交流

         2019年9月21日,陇西嘤鸣诗社一行五人来到甘谷县盤安镇南坡寺王权纪念馆,与甘谷县王权学术研究会.甘谷县诗词楹联学会的部分人员举行文化交流活动.参加这次交流活动的有陇西嘤鸣诗社副社长米嘉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