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卖出去的保障真的可以代替一个人的身价去照顾他的家庭吗
市场数据告诉我们,不论在台湾地区还是大陆,都呈现出“寿险死亡保障不足”的问题,那么,你认为这一块市场大不大?很大! 但是又有多少人有勇气对客户说,你的问题是死亡保险保障太少!为什么?因为过去,上至公司下至个人,都觉得保费收入才是重要的,佣金收入才是重要的,卖什么内容不重要。从商品业绩结构来看,纯粹的死亡保障的业绩,也落后于投资、还本、储蓄等商品,不是吗?
在现今金融整合的市场上,我们也看到寿险顾问、银行理专和投资顾问这三种职业,在商品销售上存在许多重叠的地方,其中最大的重叠就是在投资、储蓄型商品的销售上,还有在台湾地区市场上的诸多类似定存的保单,相信许多从业人员都能感受到来自理专和投顾的竞争压力。
然而,身为寿险顾问,我们要厘清自己的角色,了解一个真相:多数的我们无法像银行理专或投顾一般,对于客户银行的存款或资产掌握得一清二楚,而我们甚至也无法只对客户强调投资报酬率,承诺高报酬;然而,我们的工作却有一项特质是理专和投顾无法取代的,那就是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耐心,一对一去面对客户,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保障──死亡保障、医疗保障、意外伤害、长期看护等各种保障的重要性。
理由很简单,因为要解说上述各种保障的完整度和后续服务的密度和细致度,只能透过人与人一次两次,甚至三次的解说,以及缜密的后续服务来完成。试想一下,你认为理专和投顾可能花时间带客户体检,解释为什么要加费,并办理各式医疗赔付吗?对他们来说,这一切或许不是有效率创造业绩的方式,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理专和投顾卖的商品,几乎都是以投资、储蓄为主,几乎都是不会碰触到死亡的简易型商品。
大家可以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我所说的这些现象,这些年来,我们感觉到的竞争,很多时候其实是一直纠结在市场上那些强调回报率的商品,因为我们认为客户只要听这些,我们甚至把这些放在保险的基本面之上,用储蓄、用回报来谈保险,然后保障变成附加说明。
身为寿险顾问的各位,当我们销售保险时,保障却变成附加说明时,这是不是代表,我们已经忘记自己是谁了,我们正在一条不属于我们的道路上,我们的脚步错误地跟着他人……这些年来,我见过许多寿险顾问,口口声声喊着要转型,不停地追求各类理财证照,然而,对于自己的本业却连基本的需求分析和风险规划都不知如何开始。
我必须说,寿险顾问学习理财知识、获取更多证照本身是值得鼓励的,但前提并不是为了放弃本业,而是为了更能了解客户的理财安排,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保障规划服务,为客户的生命和家庭做更好的保障规划。正如所有的理专和投顾,也必须把客户交到他们手上的资产,做最妥善的安排,这才是恪守本业。
我始终相信,一个人一次只能把一件事情做好;而每一件事情,当你持续去做,做到极致,便离成功不远。如台湾地区剧场泰斗李国修先生生前说过的:“一个人,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那就功德圆满了。”因此,越在浮躁不安的市场中,才越要回归基本面,找回我们的工作价值和工作优势。
寿险顾问的工作优势和价值是什么?那就是保险的基本面──保障,也就是我们加入保险业时,大家都受过的教育训练:保险的意义与功能,雪中送炭的功能,从照顾一个人衍生至一个家庭,乃至稳定一个社会的功能。身为寿险顾问,你只是在卖商品吗? 还是你卖出去的保障可以代替一个人的身价去照顾他的家人?一旦他身故或是全残,保险理赔支票是不是真的可以照顾到他和他的家人的后半辈子?身为寿险顾问,我怎么想这件事情?我认为,人寿保险是一个良心的事业,你不能说,唉啊,我只是来卖保险而已,你有没想过客户那么相信我们,万一真的身故或是全残的时候,他和家人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