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兰新铁路——得名由来、跌落崖大爆破、乌鞘岭和芨岭展线
兰新铁路,从兰州西站至乌鲁木齐火车站,全长1892公里。东端连接陇海铁路至连云港,西端连接北疆铁路可达阿拉山口,构成东西横贯我国东西的铁路线,是新欧亚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得名由来。
兰新铁路民国时提出建设设想,当时称兰肃线,即到酒泉(肃州),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10月1日,天兰线建成通车至兰州,毛主席题词“庆祝天兰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兰新路!”于是筑路大军参加完通车仪式后,满怀对新生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一刻未曾停歇,继续向新疆方向展筑线路。
一般来说,铁路线路命名是以起始端两个城市命名的,比如新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线;第一条入蜀铁路宝成线;南北大动脉京广线等等,但伟人已有题词,故该路定名为兰新线。
二、乌鞘岭展线。
兰新铁路出兰州后,从河口镇跨越黄河,沿庄浪河谷北上,至乌鞘岭越岭后进入河西走廊,其中乌鞘岭越岭是最艰难的路段。
乌鞘岭是乌鞘岭,属祁连山冷龙岭的分支,南邻马牙雪山,西接古浪山峡,东西长约17km,南北宽约10km。一般海拔3000~3500米,东部最高峰-天祝毛毛山海拔3562米。
乌鞘岭是古丝绸之路上河西走廊通往长安的重要关隘。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成为了中国地理上十分重要的一条分界岭:它是陇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中国东部农业区和西部绿洲灌溉农业区牧区的天然分界;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的分界线;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东亚季风到达的最西端;中国内流河和外流河的分界线;黄河和石羊河的分水岭。
铁路是光滑的轮对在同样光滑的钢轨上滚动,优点是能耗低,但缺点是爬坡能力弱。早期铁路由于蒸汽机车牵引力不足,爬坡能力极为有限,所以越岭选线是最为重点和艰难的工作。乌鞘岭越岭当时考虑过北线和中线方案,北线又称红水线,通过红水镇、大靖镇和土门镇,这是传统上丝绸之路中段北线,等于向北绕开了乌鞘岭,但这段沿途人烟稀少,又缺水,还没有道路,需修筑280多公里的施工便道,更在土门镇附近有近7公里长的腾格里沙漠段,遂未选择此线位。中线方案以20‰的大坡度在乌鞘岭展线,该方案比北线路途少了90多公里,造价节省也很多,又途径少数民族地区,是比较合理的选择,故选择此方案越岭。
不过乌鞘岭展线依然坡度较大,需双机牵引,运输效率受限,下坡时对闸瓦损耗也大,经常列车下坡到达打柴沟站后需更换闸瓦。
2003年,乌鞘岭特长隧道开通,是当时我国最长的隧道,全长20.05公里。
三、跌落崖大爆破。
跌落崖,位于古浪峡谷口,古浪河从中间穿过,两山对峙,东为铁柜山,西是跌落崖,如一个巨大的头颅探出,因山体岩质风化,经常落石,故名跌落崖,又有滴泪崖之说。两山最窄处20多米,是进入河西走廊的著名险地。古时两山上都有建筑规模宏大的庙宇,两山之间还有飞桥凌渡,这在古时采用木结构的时代是罕见的工程奇迹。
1954年9月5日,兰新铁路施工单位一次性装药4.5吨,起爆后一次炸石3.8万方,是新中国工程史上首次药室法大爆破。这次爆破消除了兰新线上的拦路虎,但是也震酥了周边岩层,铁路通车后落石更加严重,不得不在线路上方构筑了明洞,后来又在岩体上新修建了隧道,才彻底避开了落石。
跌落崖现状,可见明显的岩体爆破后的痕迹,岩体下铁路明洞也清晰可见。
四、芨岭选线及改线。
武威至山丹段,初期也有北、中、南三个比选方案:南线经过大马营军马场;中线过永昌县经车道沟,即现在G30连霍高速线位;北线经河西堡从芨岭越岭。北线方案海拔低,线路段,而且当时已探明金昌镍矿,遂实施了北线方案。芨岭越岭段根据苏联专家的建议,同乌鞘岭一样采用了20‰坡度,需双机牵引。
因金昌至芨岭段双机坡,不能与武张段牵引定数相匹配,成为了武威至张掖段的“卡脖子”区段,1959年,实施了落坡改线工程,在此区段将坡度减小为12.5‰,线路展线为45公里,比原线路多了近14公里。改线后可单机牵引,与前后各区段相匹配,提高了运输效率。
近日网上议论该区段出现的事故时,有网友和记者去现场查看,都提及该段铁路线是个大弯,这就是当时为了降低坡度而改建的铁路展线,即如同盘山公路一样,以较长的路途来换取较缓的坡度。
图中弯曲的线路即兰新铁路芨岭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