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怎样引导孩子自学语文?

有效的语文学习往往显示为三个特点:一是课外自学。语文出色的学生很少来自“上课认真听讲”,更多来自学生课外大量阅读。二是整体学习。语文出色的学生很少来自课堂教学中的细读、精读,更多来自课外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整体泛读。三是以写带读。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的变革需要教师谨慎地面对三个关系:一是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的关系。二是“精读”和“泛读”的关系。三是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一、语文好的学生,得益于课外看书

有效的语文学习可能受教师的启发,比如,教师的视野开阔、纵横捭阖、口若悬河、左右逢源的精彩的讲课对孩子的语文学习多少是有帮助的,但是,真正有效的语文学习几乎没有例外地显示为学生的课外自学。无论教师的课堂讲授多么精彩,真实有效的语文学习主要显示为课外自学。语文教学专家吕叔湘的说法是:“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

另一位语文教学专家叶圣陶的说法是:口耳授受本来是人与人交际的通常渠道之一,教师教学生也是人与人交际,“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后来叶圣陶提出一条“教育隐喻”,他认为学生的学习就像小孩学走路,教师的教就是扶持小孩走路:“扶孩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要改变“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的现象;“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

二、为何提倡“好读书,不求甚解”?

有效的语文学习意味着让孩子大量“泛读”、少量“精读”。“泛读”显示为陶渊明式的“好读书,不求甚解”。而“精读”则显示为带领学生反复分析某一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修辞手法。

在学校课堂中,语文老师引导学生展开某些“精读”虽然是必要的,但是,有效的语文学习需要在“精读”之外大量地“泛读”。“精读”往往发生在课堂教学之内(一般每节课45分钟),“泛读”往往发生在课堂教学之外,比如家庭、图书馆。

家长没有必要像教师那样引导孩子反复分析某一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修辞手法。语文学习最好的方式是“互文阅读”而不是一堂课反复地学习一篇课文。家长只需要推动孩子阅读优秀的文章并以这篇文章为中心阅读相关或相似的文章。这些文章部分来自语文老师的推荐,但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逛实体书店或网络书店,让孩子围绕某个主题或某个作家展开比较持久的主题阅读。

任何一篇美好的文章,都经不起反复地分析。任何一部美好的电影,都经不起反复地观看。如果想让学生厌恶某部电影,那么,最好的办法是让整个学生一天或几天之内反复地观看这部电影;如果想让学生厌恶学语文,那么,最好的方式是让学生一节课或几节课之内翻来覆去地、循环往复地阅读同一篇“课文”。

互文阅读意味着让学生读一篇文章之后紧接着去读别的文章,而不让学生反复阅读同一篇文章。如果让学生在一节课或几节课之内反复阅读同一篇文章,这里面隐含的教育观念是“温故而知新”;如果让他学生置身于互文阅读之中,如果让学生在不断阅读“新文章”的过程中悄悄地实现新文章和旧文章的相互解释和相互消解,那么,这里面隐含的教育观念是“知新而温故”。“知新而温故”容易兴起和引发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温故而知新”容易打击和破坏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

“精读”教学的原理是“范本”教学或“范文”教学。范本教学或范文教学之所以是有效的,除了因为这个范本(或范文)是“好文章”,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具有“示例”、“范例”的潜在效应,它能够牵引相关或相似的文章,它使相关或相似的文章在这里集合、聚集,并由此而相互印证、相互应和。好的范本教学、范文教学意味着以“精读”带领“泛读”,由范例、范文的阅读牵引出相关、相似文章的阅读。这种“范本阅读”本来是有效的办法,但是,当孩子反复阅读这篇“范文”、“范本”而完全不阅读相关的文章时,这种“范本”教学就被降格、衰退为“孤本”教学、“独本”教学。

因此,家长需要协助语文老师推荐或提供优秀的文章并以这篇文章为中心提供相关或相似的文章。比如,为学生推荐或提供一篇胡适的文章,然后,为学生推荐或提供胡适本人的相关文章,或者,为学生推荐或提供与胡适这篇文章相关或相似的其他作者的文章。

为了更有效地发挥范本的效应,家长可以鼓励孩子通过“知新而温故”而不是“温故而知新”的方式展开阅读,而且最好保持大量的“泛读”和少量的“精读”。

如果让孩子反复“精读”同一篇文章,这里面隐含的教育观念是“温故而知新”。如果让他置身于互文阅读之中,让他在不断阅读“新文章”的过程中悄悄地实现新文章和旧文章的相互解释,那么,这里面隐含的教育观念是“知新而温故”。

“知新而温故”容易兴起和引发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温故而知新”容易打击和破坏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

三、以写带读:从阅读教学到写作教学

有效的语文教学意味着不仅整体阅读,而且“以写带读”。“以写带读”的充分的说法是“不写文章不读书”。就是说,如果不是因为要写文章,就不要看相关的书。如果说阅读主要显示为对他人观点的接受和欣赏,那么,写作就是形成自己的思考,发出自己的声音。否则,读书越多,越没头脑。“读书就等于乞行、寄生。”“人总是胆小怕事,内疚于心;他再也没有刚强正直的气质了;他不敢说'我认为’,'我就是’。”

“以写带读”或“不写文章不读书”首先意味着把写作训练作为语文学习的重点。无论精读还是泛读,最终都需要落实为写作。阅读虽然也有独立的价值,它是日常的人际交往的基本能力,但是,从语文学习整体结构来看,阅读只是写作的准备和条件,写作才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

就此而言,语文学习的唯一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写作。因为,阅读能力强大的学生,不见得写作能力强大,但是,写作能力强大的学生,往往有强大的阅读能力。中国古代的考试只考作文而不考阅读,这样的考试制度虽不见得完美,但也有合理性。因为,一篇文章不仅能显示作者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由此而考察作者的阅读理解能力,甚至可以由此而显示作者有关政治经济的“策问”能力。

休闲式的阅读当然是有意义的,比如,培根就认为休闲式的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但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来看,如果不把阅读转换为写作的资源,那么,阅读太多不仅无益反而会因为脑子里充塞了大量别人的观点而失去自己的主见。

正因为如此,阅读虽然一直被人重视,但几乎所有的思想家都会在人生的某个时候忽然开始对“阅读”这件事展开批判。比如,叔本华就认为过度阅读是让自己的脑袋成为别人的“跑马场”、“游戏场”:“在阅读的时候,我们的脑袋也就成了别人思想的游戏场。……正如弹簧持续受到重压最终就会失去弹性,同样,我们的头脑会由于别人思想的持续侵入和压力而失去其弹性。正如太多的食物会搞坏我们的肠胃并因此损害了整个身体,同样,太多的精神食物会塞满和窒息我们的头脑。”

为了不让自己的脑袋成为别人的跑马场,最好由过度强调阅读的语文学习转向“以写带读”或“不写文章不读书”的作文教学。按照“以写带读”或“不写文章不读书”的思路,学生最好在阅读好的作品的当下就促发自己的“重写”或“仿写”(模仿式的写作)。“重写”是借用原作品的思路和某些关键词,然后用自己的话重新复述这篇文章。“仿写”是借用某个作者或某篇文章的思路去叙述某个新的对象或主题。“重写”相当于“复述”,而“仿写”已经接近自由创作。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有效的作文学习最好从重写(复述)和仿写开始。

一旦进入重写和仿写的状态,学生就会自动沉入相关文章的阅读,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带着自己的期望。一旦在阅读中遇到精彩的句子,他就会“砰然心动”、“心潮澎湃”甚至“满怀感激”、“手舞足蹈”。反之,如果阅读不与写作发生任何关系,仅仅显示为没有目的地休闲阅读,那么,这种阅读虽然有循序渐进的积累效果,但对写作没有太大的帮助。

而且,如果过度陷入阅读而丢失了自己的思考和主题,那么,这种阅读就会使初学者失之迷惘。写作就是由漫无目的的散漫阅读走向有主题的阅读和有主题的思考,按照孟子的话说,以写带读就是“由博返约”。孔子讲“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孟子受之启示,也讲“博约”,但不是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是以“思”来使所“学”返回“简约”。

“以写带读”或“不写文章不读书”是对日常阅读的改造和改进。低级的阅读是读者围着文章转;有意义的阅读是提问、批判与欣赏;高级的阅读不仅提问、批判和欣赏,而且“引用”和接受启发而开始自己的自由创作,让文章围着读者自己转。低级的阅读是“六经注我”,高级的阅读即便不是“我注六经”至少也显示为因阅读他人的作品而接受启发、推进自己的写作。

严格来说,作文的方法是不可教的,但是,家长或老师仍然需要为孩子提供一些“快速作文”的写作技巧的指导。比如,在教孩子写“记叙文”时,一般都会强调记叙文的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其原因、经过和结果。但是,如果指望孩子快速地写一份好的记叙文,最关键的要素并不在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其原因、经过和结果。因为,孩子即使记住了这几个写作要素,他可能还是无法快速地写出一篇好文章。比较可取的办法是:不仅学会把一件事说清楚,而且尽快学会在一篇“记叙文”里同时列举两到三件相关的事件。

一个事件不成规模,三个以上的事件同时呈现却又可能因太多太杂而影响文章的秩序。而且,在同时列举两到三件相关的事件时,必须让这些事件有一定的顺序,最好使这几个事件呈现为递进关系或矛盾关系(或对立统一关系)。这样讲出来的故事才显得有层次而且可能会显得引人入胜、渐入佳境、扣人心弦。

教孩子学会同时讲两到三个相关的事件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因为,这个方法不仅可以用来写“记叙文”,而且可以用来写“议论文”。议论文的关键一般认为是论点、论据和论证,实际上,议论文的关键依然是如何同时列举两到三个的证据(事件),并使这两到三个证据(事件)保持递进或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使这些证据(事件)与文章开头的论点(假设)保持某种演绎的关系,或者,从这些事件中归纳出适切的论点(出色的思考与写作时在看似无关系的几个事件之间建立内在的联系),这篇议论文就会显得证据丰富、论证有力。

让孩子掌握了“快速作文”的基本技巧之后,家长或教师可以逐步放手让孩子突破框架而自由创作。或者,让孩子掌握了基本的写作技巧之后开始追求作文的形式化的唯美艺术,像王尔德那样:“我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去掉一个逗号,到了下午的时候我又把它放了回去。”但是,好的作文并不来自雕琢或锤炼,好的作文来自一种对自然和生活理解。也因此爱默生说,“你的句子应该像从地里挖出来的蒲公英,根很长,粘着泥土,还是湿的。”

写作有两个重要的要素或技能:一是“有条理”;二是“有文采”。可以考虑的原则是:第一,有条理比有文采更重要。第二,先有条理,再有文采。有条理和有文采两者虽然都重要,相比之下,有条理比有文采更重要,这意味着:如果一篇作文有文采而没有条理,那么,这篇作文是不合格的。

相反,如果一篇作文有条理而没什么文采,那么,这篇作文即使算不上优秀,至少,它是合格的。而且,在训练这两个技能时,要有先后。先训练学生学会“有条理”地写作、有条理地讲事件、讲故事,然后,再训练学生学会“有文采”地写作,有文采地讲事件、讲故事。

如果不是这样,小学或初中语文老师大量地给学生讲什么是文采,如何让作文显得有“修辞”,那会使学生受惊吓,学生可能因此而恐惧作文。

为了训练学生的“条理作文”,最好让学生多写“叙事作文”(记叙文),少写“议论文”。尤其是小学和初中,要多写叙事文,包括调查研究报告、历史研究报告,实验研究报告,少写空乏议论的议论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