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在茶香里的爱
喜欢喝茶,中国传统六大茶类但凡能寻到的,都愿意去品尝一番,苦涩酸甘皆是茶味。
茶喝得多了,对于冲泡不同的茶也就有了一些心得体会。为什么要有这些心得体会呢?因为在不同情况下我们有不同的喝茶需求。
比如从功效说:闲暇之余,喝个功夫茶,要布置个应景的茶席,准备配套的茶器,煮水后汤…如果条件允许再打个香篆,插个仙灵的花作,这是为了怡情养性而喝茶。
工作期间,繁琐的数字,累叠的文案,高速运转的各种电子设备…用不了繁琐的茶器,也想喝一杯能让自己身心放松的茶,该怎么办呢?此刻有一只简单快捷的飘逸杯,茶入汤出,快速分离的茶汤滋味虽淡,也是让人能收获美好心情的一个途径。
四季迭更,冷暖交替,总让人在不经意之间就悄悄感染风寒,把陈年的老茶放进砂壶中,加上两片陈皮,浓浓的煮上一壶,喝得全身通透,寒气也就不祛而散了。
当然,更多时候我们也会因茶而异。毕竟琳琅满目的茶类,每一款都有自己独特的茶汤滋味。怎么个因茶而异法呢?说简单一些,就是根据茶的外形(老嫩)不一样,去选择合适的水温和适合他的注水方式。
茶和人类同,我们常常把绿茶比作刚出去的婴儿,乌龙茶形容成风韵犹存的女子,普洱茶更像睿智年长的老者。
对有智慧的老人说话,我们的音量要适中,语音语速要稳健,才能从长辈身上求学得知。所以冲泡普洱茶时,水温要求要高,但注水方式一定要稳平,这样才能得到一杯茶汤滋味醇厚的普洱茶。
对于一个成年人,往往适合用热情点燃热情,用情绪影响情绪,所以如果你对他不冷不热,他多半也会用模棱两可的态度对待你。于是我们用沸水高冲乌龙茶,烧杯热罐,水溢汤香…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一杯:“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
每斟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香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杯,令人释燥平矜,怡情悦性的功夫茶。
常常被我们喻为婴儿的绿茶,现在看来更像已入学龄的孩童,性格各异,优点不同。有的人觉得绿茶又苦又涩,有的人却觉得绿茶甘甜爽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其实茶叶都是一样的,得到不同的结果是因为对待他的人,给予了他不一样的方法。
如果说孩子们就像稚嫩的绿茶,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他们呢?用滚烫的热水去冲他,嫩绿的茶叶一瞬间就变黄了,没有了光泽,这个时候的茶汤一定是又苦又涩的。就像我们对着孩子很大声地吼叫,收获的一定是充满挫败感的孩子。
用满杯的热水去闷泡他,想着水多些,温度低一点,这样就应该能得到一杯滋味可口的绿茶了吧。过了大半天过去一看,那一杯绿茶,叶子都无精打采的耷拉在杯底,茶汤依旧是黄浓昏暗,口感自然也是苦涩难耐。
就像我们给孩子很多很多的爱,让他去不停地成长让他去不停地学习,可是我们忘记了孩子的天性使然,没有喘息空间,没有合适的时间安排,结果也就事与愿违了。
于是我们试着换一种方式,把烧开的水静置放凉到80度左右,把5克左右的绿茶放到玻璃盖碗中,准备一个透明的公道杯,和几只精致的小品茗杯。
将水壶中的水,沿着碗边缘慢慢地细细的注进,看着水慢慢地浸过茶叶,而茶叶慢慢地在水中舒展开来,茶汤慢慢地变成淡绿色,香气也随着水温溢了出来。
稍稍等待一下,看茶叶和水在一起互相浸润着、互相回应着,这时候的茶汤滋味必定是甘甜爽口的。这就是爱与爱的回应,爱的付出应该是有回应的,就像我们要去爱我们的孩子,不应该只一味地去付出,而应该从一开始就思考爱与爱的回应。
这不是一种自私的感受,而是更能够说明,付出爱的人对接受爱的人感受的重视,只有在爱与爱的回应中,爱才能被延续,爱才能更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