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神化还是被俗化?太极张三丰一首自传诗道出真相
金庸先生的小说《神雕侠侣》与《倚天屠龙记》里塑造了仙风道骨的太极张三丰,《侠客行》和《笑傲江湖》里也有这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高人的影子。在小说里,张真人乃天纵奇才,百岁时自创太极拳剑,威震江湖,各路豪杰、黑白两道无不闻风而拜服。
这位可以与达摩祖师比肩的奇人令人高山仰止,但是太史叨叨令想窃窃地说一句,其实张三丰比这个还高,他被金庸先生俗化了,或者不客气地说,他太江湖,还是被写低了。
真实的张真人到底什么样?一般人都偏信个正史,动不动就指责别人是野史野路子,那《明史·张三丰传》里是怎么说的?
先说长相。“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这句话不难理解,也算是天赋异禀。
再说特征。“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尽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这可就迥非常人了,身上只有一衲一蓑,完全不惧天冷天热;可以一顿吃一斗,也可以数月不食,完全不惧饥饿;“以其不饰边幅”,再加上“善嬉谐,旁若无人”,被人称为张邋遢,所以他应该是与济公一类游戏人间的人物。要是再和影视剧里一样,把他演成那种仙衣飘飘道貌岸然的样子,估计张真人也会觉得太出戏好笑了吧?
他有过目不忘之能,云游四方,时人莫知所踪,有人说他能一日千里,这似乎有点神仙的架势了。
他住在宝鸡的金台观时,有一天说自己要死了,还认真留下了一道偈颂化去,弟子与当地百姓准备埋葬他,忽然听得棺内有雷声一样的响动,开棺一看,他坐起来又活了。
张真人后来游历到了武当山,认为是个好地方。当时的五龙、南岩和紫霄等殿堂都毁于兵火,他对人说,这座山日后一定会很兴旺。后来,到了明成祖的时候,派丁夫三十余万人,在武当山耗资百万,修建宫观,还赐名为太和太岳山,完全应验了张三丰当初之言。
在所谓的正史里,张真人几乎快被写成了一个神仙,会武功的事倒是一句也没提。个人感觉,张真人又似乎被正史神化了。这还且不说在《张三丰外传》里所写,他“猛兽不噬,鸷鸟不搏”,“登山轻捷如飞,隆冬卧雪中,鼾声如雷”,那岂不是飘飘乎更有了神仙之气?
如果不俗化也不神化,真实的张三丰该是什么样?在他的一首诗《上天梯》里可以看到真相。
原诗先抄录如下,再一一解读:
大元飘远客,拂拂髯如戟,
一曲上天梯,可当飞空锡。
回思访道初,不转心如石,
弃官游海岳,辛苦寻丹秘。
舍我亡亲墓,乡山留不得,
别我中年妇,出门天始白,
舍我丱角儿,掉头离火宅。
人所难毕者,行人已做毕,
人所难割者,行人皆能割,
欲证长生果,冲举乘仙鹤。
后天培养坚,两足迈于役,
悠悠摧我心,流年驹过隙,
翘首终南山,对天三叹息。
天降火龙师,玄音参一一。
知我内丹成,不讲筑基业,
赐我外丹功,可怜谆告切,
炼己忘世情,采药按时节,
先天无斤两,火候无爻策,
只将老嫩分,但把文武别,
纯以真意求,刀圭难缕析,
十月抱元胎,九年加面壁,
换鼎复生孙,骑龙起霹雳,
天地坏有时,仙翁寿无极。
这首《上天梯》,是张真人修炼有成的自述。“上天梯”的本意,修行人如果能跟他一样,也可以踏着这个梯子修得仙家境界。
“大元飘远客”,张真人约生活在元末明初时期,一直以元人自居。“拂拂髯如戟”,倒跟《明史》里能对得上。据记载,真人出生在元朝末年, 67岁入终南山出家。
“一曲上天梯,可当飞空锡。”是这首诗的宗旨。如果后来者能按照《上天梯》修得次第,自然可以如修行圆满的僧人一样执锡杖飞空,天地间自由来往。
“回思访道初,不转心如石。”访道之初,即立誓心如铁石,不退不转。
“弃官游海岳,辛苦寻丹秘。”张真人曾经还当过元朝的官员。据清代道人汪锡龄《三丰先生本传》:“奏补中山博陵令,遂之官。政暇访葛洪山,相传为稚川修炼处。”他并不太在意当官的事,倒是一意寻访葛洪的遗迹。后来干脆弃官而去,专心致志地要寻求解脱大道了。
“舍我亡亲墓,乡山留不得。”回到家乡辽东懿州之后,祭奠亡亲之墓。
“别我中年妇,出门天始白,舍我丱角儿,掉头离火宅。”
这一句,说明真人决意离家修道之前是有妻有子的,不愿意让离别给妻儿带来更大的伤痛,于是趁着天未亮,默默出发。
断舍离,他做到了。“人所难毕者,行人已做毕,人所难割者,行人皆能割,欲证长生果,冲举乘仙鹤。”为了修得“长生果”,凌霄冲举,他放下了普通人根本难以割舍的东西。
“后天培养坚,两足迈于役,悠悠摧我心,流年驹过隙,翘首终南山,对天三叹息。”云游四方,一直找不到真正的高师,直到67岁入终南山,还在对天长叹。
“天降火龙师,玄音参一一。”应该是在终南山里,张真人有一段奇遇,他终于得遇火龙真人,求得秘法。有关这位火龙真人,也被人称作火龙先生,传为陈抟弟子。
“知我内丹成,不讲筑基业,赐我外丹功,可怜谆告切。”火龙真人传授有关内丹和外丹的秘笈,这些太玄奥,非小子之所能知了。
“炼己忘世情,采药按时节。先天无斤两,火候无爻策,只将老嫩分,但把文武别,纯以真意求,刀圭难缕析。”这段讲修行,外行人只能是大眼瞪小眼。
“十月抱元胎,九年加面壁,换鼎复生孙,骑龙起霹雳,天地坏有时,仙翁寿无极。”
最后一段,如此修行得法,终于脱胎换骨,步入太虚之境,得大自在。
这是真实的张三丰。没有金庸先生写得那么入世,也没有《明史》写得那么洒脱,他只是一个一心修道的人,历尽艰辛终于修成正果的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