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书,我从来没有整理书摘的习惯。
最近几个月,我陆陆续续看了很多书,甚至把几年前看的书又重新看了一遍,发现每一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收获。
我开始想,如果一本好书的精华语句,都能被标注整理出来,是不是看书更省时间了呢?还可以方便以后快速翻阅?
于是,今年我养成一个习惯:每次看书,都会把感触自己的语句摘录下来,以便当下不能针对某些观点有深入思考,以后还可以反复琢磨。
对此,我也会不定期分享书摘,如果你喜欢的话,记得点个赞哦。
今天分享的书摘内容,来自《稀缺》,作者:埃尔德·沙菲尔、塞德希尔·穆来纳森。
塞德希尔一直在向埃尔德抱怨:要做的事情太多,而能用来做事情的时间又太少。许多事情早就过了原定的截止日期,一直在延期,越来越让人担心。稀缺,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塞德希尔感觉心烦意乱,觉得自己的时间太少,而要去做的事情又太多;肖恩感觉手头拮据,有永远都还不完的账单。同样,稀缺对注意力的俘获,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所见和所见的速度,而且也会影响我们对周遭世界的认识。同样,对稀缺的感觉,取决于可用的资源和我们自身的体验。稀缺是一种心态。当它俘获我们的注意力时,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方式。带宽(bandwidth) 就是心智的容量,包括两种能力,分别为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稀缺会降低所有这些带宽的容量,致使我们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还会减弱我们的执行控制力。稀缺会俘获我们的注意力,并带来一点点好处:我们能够在应对迫切需求时,做得更好。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损失更大:我们会忽视其他需要关注的事项,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变得不那么有成效。当稀缺俘获大脑时,人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紧急的事情上,并将其他事物排除在外。这种专注会让人们从稀缺中获益,让人们获得“专注红利”。由于“目标抑制”的作用,人们在专注于某项重要事物的同时,就不容易想到其他重要事物。因此,专注也会导致管窥,让人们的视野变窄,从而付出沉重代价。无论是有关工作还是娱乐,只要时间有限,我们都会尽量将其利用得淋漓尽致。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专注红利”(focus dividend),也就是稀缺俘获大脑时所产生的积极成果。专注红利(focus dividend) 稀缺会自动将干扰和诱惑等因素推至一旁,让我们做到凭一己之力很难做成的事情。我们可以说稀缺令人“专注”,也可以说稀缺导致我们有了“管窥”之见——只能一门心思地专注于管理手头的稀缺。对于连糊口都成问题的农民来说,下一季的干旱或身体健康问题此刻就会显得非常抽象,就会被排除在“管子”的视野之外。对于农民现在迫切需要的东西——食物、房租、孩子的学费,保险都不能予以解决,而且还会令本已揭不开锅的家庭更加拮据。眼前的稀缺问题总是会被放大,而与此无关的事物则会被忽略。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经历稀缺时,这些被忽略的事物就会越积越多。钱的问题会永远纠缠着穷人,而时间问题则会永远烦扰着忙碌之人。若仅仅把稀缺现象视作压力和忧虑的结果,那就是忽视了深层次的影响因素。一方面,稀缺会导致人们的认知能力下降,削弱人们的分析、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稀缺也会导致人们的执行控制力下降,削弱他们抑制行为和控制冲动的能力。公司主管想要专心地观看女儿的比赛,但稀缺总是时不时地将他的思绪带回了工作。就算我们想要试着做点别的事情,稀缺的“管子”还是会将我们的目光吸引进来。稀缺意味着在人生的另一个角度上,我们的注意力更少,投入于此的心思也更少。“一旦你意识到意志力不过是去学习如何控制注意力和想法时,就能开始提高自身的意志力了”。所有人一旦身陷贫穷,其有效带宽都会变窄。现实情况告诉我们,我们需要拓宽对稀缺的认识。当我们想到所拥有的东西开始变少时,无论是时间、金钱,还是热量,都会使自己专注于稀缺的实际含义。在稀缺状态下,因为所有没有被满足的需要俘获了我们的大脑,以致我们开始对之念念不忘,开始产生决策难题。稀缺迫使我们产生了权衡式思维。所有那些没有被满足的需要俘获了我们的大脑,成了我们时时刻刻念念不忘的事情。当我们手头缺钱时,就会非常关注那些需要支付的账单许多富人会十分享受金钱上的余闲。研究显示,高收入购物者不记账的比例是普通人的两倍多,因为他们“没有必要记录,根本不差钱”。亚历克斯明确地做出了选择:他宁愿在烈日和尘土中多等10分钟,也不愿意多支付50%的费用。要你为了省下35美元而绕路30分钟。但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都会为了购买便宜点的DVD播放机而绕路,却不会为了购买便宜点的笔记本电脑而绕路。我们会花好几个小时在网络上东查西找,就只是为了从一双标价为150美元的鞋子上省出50美元;但我们却不会为了从一辆价值两万美元的汽车上省出几百美元,而花费几个小时的时间去做信息搜集工作。在没有余闲时,我们深谙行李箱中每一寸空间的价值。穷人珍视每一元钱的价值,日理万机的人珍视每一个小时的价值,节食者珍视每一卡路里的价值。资源充裕意味着不需要做权衡。当在资源充裕的情况下发生购买行为时,我们感觉不到自己需要放弃任何东西。从心理上讲,这种感觉很愉快。但在做决策时,却是一种障碍。如果你不清楚自己为了获得某件东西而需要放弃什么,那么就很难想清楚这件东西的成本和价值。余闲以及权衡的缺失意味着我们无法拥有对物品进行价值判定的简单、直接的方法。稀缺,尤其是管窥心态,会让你搁置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比如整理办公室、做结肠镜检查、写遗嘱等,这些都是很容易为我们所忽略的事情。做这些事情的成本是立即显现的,用管窥心态来看的确十分高昂,而且这些事情可以轻松地往后推,其好处都落在了“管子”的视野之外。于是,人们会等到所有紧急事务都处理完毕后才会做这些事。所有这些不同行为都有着同样的明显特征:短视。这就引出了管窥心态最基本的含义:当我们为了解决眼下的难题而极度专注时,就无法有效地规划未来。避免落入稀缺陷阱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拥有余闲,尤其是要建立起应对突发事件的缓冲机制。改变心态,才是人们逃离稀缺陷阱的唯一希望。稀缺陷阱尤其会令人感到辛酸的就是,它会让人产生一种感觉:只要再多一点资源,就能摆脱欠下的所有债务,就能逃脱这个恶性循环。所有这些可能都会让人认为,在资源充裕阶段,我们会精打细算,充满远见卓识。事实当然并非如此。数十年的研究显示,在资源最为充裕的时期,而且特别是在这样的时期,我们尤其容易犯下拖延的毛病。拖延,就是对眼下之事的过分关注,是阵发性的盲目乐观。我们将需要去做的事情搁置起来;我们将本应存下的金钱挥霍出去。我们错误地分配了自己充裕的资源,存储下来的金钱和做完的事情太少,无法免于那些可能威胁到我们的稀缺。富人和穷人一样,都会犯拖延症:富人因为拥有余闲,所以不会受到什么打击;而穷人和忙碌之人由于拥有的余闲太少,只要一遇到突发事件,就会立刻落回稀缺陷阱之中。穷人的稀缺心态,是导致他们无能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穷人的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更弱。他们的大脑中装满了稀缺,就没那么多心思去想其他事了。穷人不仅缺钱,更缺带宽。你并没有那么多富余的时间,而且就算你多工作几个小时,也只能带来有限的额外收入,却会让你变得更加忙碌、更加疲惫。没钱,就意味着没时间;没钱,就意味着更难开展社交;没钱,就意味着食物的质量会变低,你的健康程度也会变低。贫穷,就意味着在那些决定生活方方面面的事物上,你都处于稀缺状态。我们都对穷人怀有非常负面的刻板成见,而且这种成见还包含“无能”的因素,因此就会自然而然地将穷人的无能归咎于个人特质。最需要用劳动换取薪水的穷人,他们的生产力却承受着最为沉重的负担。我们也深知,长时间挣扎在贫困(稀缺)之中,会进一步令自我控制力变得枯竭。如果你只能承担很少一点东西,那么就要去抵御更多事物的诱惑。就这样,你的自我控制力会一点点被用尽。任何形式的技能习得,无论是去学习社交技巧还是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都需要带宽。如果穷人缺乏带宽,那么他们就无法很好地掌握这些实用技能。为了加深对贫困人群的了解,我们必须认识到:他们会专注于自身的问题,会形成管窥心态,会犯错误;他们缺乏的不仅是金钱,还有带宽。时间表排得最满的计划,不是好计划。如果没有构建起余闲,我们就会专注于当下必须完成的工作,预测不到未来可能发生的所有事情。重要但并不紧急的任务会被人们所忽略。顾名思义,救火行为就是忙着去扑救最紧急的问题(火灾),其他问题,无论重要性有多高,都会被最紧急的事务所掩盖(赶赴火灾现场时不系安全带)。结构性问题很重要,但却可以等待,于是就永远被搁置了他所关注的问题,不是今天需要完成什么工作,而是明天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突发事件,而这些突发事件又会如何影响紧张的工作计划。真正有效率的劳动者,不会整天马不停蹄地工作,而是闲庭信步般轻松愉悦地处理事务。然而,大多数公司依然会去对工作时长进行管理,而非对带宽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