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写作的分寸感,适度表达主观情感
俗话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对于写作者来说,写作不能把话说得太满,或者一口气把话说完,而要学会点到为止,学会留白。这样,读者才能参与其中,产生持续阅读下去的兴趣。
写作的一大功效就是抒情,通过写景、叙事、状物来抒发情感。但需要注意的是,抒发情感要讲究一个度,不能让情感太过浓烈,也不能让情感太过寡淡。
情感太过浓烈,可能会灼伤读者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情感太过寡淡,可能会让读者丧失兴趣,失去继续读下去的愿望。最好能有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感,让读者能充分调动自己的主动能动性,产生欲罢不能的感觉。
一、情感要以客观事实为载体
写作的过程,是一个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递给别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别人能够体会到你传递的情感,并被之感染,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在传递情感的过程中,许多人过分夸大了自我情感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只是肆意地宣泄自己的情感,缺少对外在事物的关注,也缺少对客观条件和事实依据的描述。这样的情感找不到一个出发点和落脚点,也不易让人接受。
任何情感都建立在客观事物基础之上。如果缺少客观事物的支撑和支持,很难得到读者的信赖,也很难得到读者的认同。
抒情是写作的灵魂,写作者必须在虚空的灵魂之上找到一个实在的落脚点,才能让读者不会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才能激发读者实现真情流露。
那种只有华丽辞藻的堆砌,本质空无一物的文章,没有情感的释放,也不会得到读者的认可和喜欢。
二、要学会表达主观情感
有的写作者往往会忽略主观情感,把写作当成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在写作过程中喜欢客观地平铺直叙,而不掺杂任何情感,这样的文章读起来苍白无力,无血无肉。
对读者而言,因为无法唤起内心的情感,引起心灵的触动,往往很难接受。
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我情感的表达。可以通过讲述一个故事,引用一些典故,或者通过景物的描写,环境的营造,气氛的烘托等方式,将情感融入其中。
读者通过阅读文字,能从中感受到作者情感的流露,不断体味和琢磨,让情感更有味道,更有嚼劲。同时,也要注意与读者保持适度的距离,产生一些神秘感,促使读者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
这样,情感保持在表露与不表露之间,在隐藏与显现之间,让叙述变得更能牵动读者,更为内在化。
三、要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
有的人总担心读者看不懂,所以就一直不停地写,不知道做一些适当的停留,这样把问题讲得太透,让读者没有自己想象的空间。
如果说标题和开始部分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那结尾部分则是衡量读者喜不喜欢的标准。
有的文章开头很漂亮,但结尾却一塌糊涂,归根结底,是写作者缺乏自信,总想把所有信息都告诉读者。
我们要努力做到,在开始部分设置强烈的代入感,让结尾部分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留给读者足够多的想象空间,这样比直接说明结果要更加有力。
我们要尝试着只让读者看到其中的一部分,另外一大部分留给读者去猜测,去想象,去勾勒,去参与……
因为话未讲透、讲明、讲全,能够给读者留下足够大的思索空间和想象余地,读者阅读文章也会感觉更有意义,更有兴趣,更有动力。
四、要克制语言压抑情感
一篇好文章,想要打动人心,必须做到语言过关,情真意切。
不管文章内容有多悲伤或多喜庆,语言上一定要努力做到克制。语言的克制和情感的浓烈,两者相结合,就能产生巨大的张力、动力和热力。
写作缘情而发,但情不能太浓。平静的生活里压抑了太多的情感,平静的文字里压抑了太多无以言表的情绪。
写文章时,一定要学会克制,适当抑制浓烈的情感。情感处理要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做到情感完全地客观和中立,不能带有丝毫的情感倾向。
一切都是正常的,合乎常理的,不值得任何人去同情。这种隐而不发的表达方式,更能带动读者的情绪,更能打动读者的内心。
所以,千万不要大肆宣扬情绪,比直接抒发情感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感。特别是对于初学写作者来说更是如此。那种肆意挥洒自己情绪的写作方式是不明智的,也是不足取的。
写作者必须掌握分寸感、适度感,无论写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文章,一定要懂得克制,有所保留。故事不一定要完整,说理不一定要讲清讲透,文章主旨不一定要明示,可以采用更加隐晦的方式逐一展现。
“适度”在写作中最为关键,也最难把握,它是考验写作者写作功底的重要标志,也是写作者不断追求的写作秘诀。
总之,写作一定要学会留白,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并产生一定的启迪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