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找方法,却没改变怎么办?实践篇
熟悉堂主的读者都知道,一旦我写了某个问题,绝对不会只限于讨论,在思考完之后一定会,搭配一个实践版的内容。
现在谁手上如果没有几门网课,都不敢说自己是上进青年。
确实学了很多方法,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知能力,奇怪的是并没有带来什么特别的改变。
这里就直接讲清楚,方法和行动那个更重要,以后就不再讨论了。
学习方法是好的,也应该学习好的方法帮助行动,所以只要你消费的起,尽情的去买课吧!
这个已经不是讨论的重点了,只要你心理有一点犹豫,说明你还是放不下追求方法,那就按内心的想法行动就行。
我们讨论的方向是,方法已经够用了,或者已经学了方法,接下来的事该怎么办?
不能说,我想学骑自行车,买了车子,买了资料,买课程方法论。就假装自己会骑车了,如果这样还要啥自行车!!
说明人并不是想真的骑车,只是喜欢学习怎么骑车的过程。
只喜欢学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就好像你去海边挖螃蟹,并不在意挖多少拿去卖钱,只是享受挖螃蟹的过程。
01
不停找方法是对确定性的追求
堂主在上一篇已经分析分析阐述了,人为什么那么喜欢追求方法技巧?
点击阅读:我以为方法可以帮到我...
背后的心里机制是对确定性的追求,希望遇到事有迹可循,想要有人给出一条明确的路径。
这个是人之本能,没啥要自责的,也不用谴责什么。
只是说,如果理清了思路,明白了认知思维的困境,应该要想办法走出来了,我们需要的是不断成长改变,而不是一直守住问题,证明不是自己的责任。
什么是成长型思维?
认清现实,接受改变,无论什么原因形成的,事已至此。接下来的路还很长,还是要继续上路往前看。
过去没有意识到,没办法做出改变,现在知道了,就不能再继续欺骗自己。
形成固定思维,不习惯独立思考,独自面对问题,这个跟长期教育系统有关系。
但是现在的教育制度,本身就不是为了把人教育好,它的目的就是把人分类,通过教育分类,让不同的人做不同的职业。
这个现代教育体系是跟德国学的,从国家层面可能也只能这样。
人人都想上清华,人人都想考985、211高校,可是学校就那么多,能容纳的学生就那么多,无论学生多努力,总会有人进不去。
所谓高考分数,就是一个分流的作用,你站在这个角度看。其实很直白,位置有限,竞争者多,必然有人会失败。
无论你在教育上付出多少,哪怕真的一切资源平等,机会平等的情况下,依然有人上不上好大学。
这个就是尺度思维思考方式,每个东西都有它的局限,学校的局限就是容纳学生数量的这个度。
如果大学能招1万人,学校教育系统的尺子就是1万,无论是10万人努力,还是100万人参加高考,最后就只有1万人能上大学。
大学本身尺度的局限,就已经决定了结果。
现实情况就是这样,跟喜不喜欢没有关系,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现状已经这样了,我们该怎么办?
可能你饱受教育的禁锢,但是事情已经这样了,往后该怎么办?
02
想克服未知,要敢于面对未知
要突破自己的思维局限很难,需要大量的时间训练,学习大量的知识储备,通过长期持久的学习,才会带来真正的改变。
昨天写了一篇,今天又说这么多,最终就是表达这个意思。
因为这些思维偏好,喜欢选择那些确定性方法,造成的因素可能是不习惯,或者不敢面对不确定性。
不习惯凡事独自解决,依然渴望有人能替自己做选择,这样责任就不在自己身上了。
有这个想法,可以说是非常简单幼稚的思维,没办法事已至此,明白了,理解了,思考了,就该想办法解决了。
要想克服,敢于面对未知。
面对真实,接受不确定性结果。
没有人可以保证你什么,有也是在人为特定环境才会出现。
比如, 读书,读不懂怎么办?看完记不住怎么办?刚读两页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不要遇到一点问题,马上就想找方法解决,到处求秘籍干货,然后找一堆,“教你30分钟读完一本书”,”如果逼自己坚持学习“,”如果保持学习专注“。
当你找到这些方法的时候,就已经远离你本身要做的事了,透过别人的方法,好像自己真的能做到了,提前透支了自己阅读学习的反馈感。
学的过程自己都懂了,学完感觉已经内化,已经变得很厉害了,自己非常开心。
当你提前透支了反馈,在真正去读书的时候,读半天看不进去,学了好一会注意力没有集中。
再对比之前看干货,学方法的感觉真行动体验非常糟糕。
一边是,看干货的兴奋刺激收获感满满,另一边,自己读书好难,坐卧不安读不进去,记不住,理解不了的痛苦。
在这两个感受的对比下,很少有人抵御看干货技巧收获感的诱惑。
举个栗子:
就好像人在非常口渴的时候,都喜欢喝一罐冰可乐,感觉非常过瘾,但是过一会又感觉很渴,再喝一瓶可乐...反复循环。
习惯和可乐,再喝白开水感觉不好喝,不刺激,太平淡了。
但一直喝可乐,会想吐,牙黄,打嗝,拉肚子这些反应。
一旦习惯这样刺激的阅读学习,就很难再静下心自己去读书,习惯了看几句就有一个刺激点,确实了这样的反馈,自己阅读感觉非常无聊。
还要自己动脑才能找到重点,这样太辛苦了。
习惯了方法带来的刺激反馈,就很难在体验到独自阅读的收获感,和获得真知识的满足感。
一旦习惯了这种刺激的收获,就很难在有动力,独自去学习独自去面对问题了。
03
知道怎么造车,也造不出来车
最近刚重读了《刻意练习》,里面开篇就说到:如果你相信“21天学会C语言”“3天学会弹钢琴”“一天掌握一本书”,那么这本书不适合你。
对比我们这篇文章也是如此,如果你相信什么秘籍,绝招,狠招,这篇文章也不适合你。
如果你不满足于自己的能力只是“足够好”,一直在追求“非常好”,那么我们的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
放弃一切错误的幻想,从今天开始“刻意练习”,因为行动是最强大的,也是唯一正确的学习方法。
哪些方法只能带你入门,了解一件事的流程框架,能达到这个效果已经很不错了,可以减少自己试错搜集信息的时间。
但是你要想真的掌握,还是少不了自己本身的努力行动。
比如,3天学会写作?
你能学到什么呢?
他会把写作拆开给你看,比如,写作有什么组成?
故事开头,引出观点,论述理念,总结升华。
如果你是小白看到,觉得好厉害呀!写文章就应该这样,多完善,而且一学我就懂了,只要这样加一个好标题,我就可以写出好文章了。
但是回去自己写,一周憋不出一篇,写了一个月没有粉丝,坚持了一年没有收获。
问题出在哪里?
这个问题就像,我告诉你,车是有发动机、车轮、座椅、方向盘,车架和车身组成。
我说的没错呀!
学习的人以为知道这些,回去就可以造一辆汽车一样。
教的人错了吗?没错,学的人错了吗?也没错。
谁都没错,一样不能带来好结果,这个就是结果不确定性。
只是说都是简单了,我还能告诉你飞机怎么做?怎么注册一个国家?怎么开一家世界500强的公司?
听的人都可以做到吗?
说到这里,我相信你已经有自己的思考判断了。
04
持续练习,突破局限
找方法有点像逃避问题一样,想身体好,要做的就是去训练,结果去学了一堆方法,最后还是没有去训练一次。
刻意练习告诉我们,有了确定的目标,只需要通过正确的练习,就可以达到你想要的效果。
读书读的慢,那就多读,坚持持续的练习文章阅读能力。
觉得不会思考,那就多思考,每天给自己出10个思考题,一个个的去练习思考。
直接去解决问题,通过大量持续的练习,就可以突破自己原有的局限。
这么一个浅显直白的问题,刻意练习这本书就30块钱,就可以解决的策略。结果花几万块反复报名上课,最后还是啥事没干成。
好方法可以辅助你练习的效果更好,但是有时候就算没有方法,只要你坚持的去做,问题也是可以被解决。
就算解决的很笨拙,但是问题依然被解决了。
你说我们读《心智探奇》很多同学都说很难,我也觉得很难,读不懂,看不进去,你们经历的问题,我们都遇到了。.
但是,那又怎样?
那本书570页,我们读书会用了50天,每天读一点,最终还是把它啃了下来。
读的过程虽然很辛苦,结束之后大家收获都很大,不仅是智力知识收获,更重要的是信心大增。
这么难的书,我都啃下来了,以后再也没有什么书能难倒我们。
你看,我们没有用什么特别厉害的方法技巧,从长周期来看,早一天读完,和晚一天读完,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差距。
05
读书会的读书方法很简单:
第一,坐下来打开书,用笔指引一个字一个字的开始念,慢慢进入读书状态。
第二,先从文字本身意思开始理解,先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再去理解背后的理念。
第三,每天坚持读一点,长期持续的坚持,让自己慢慢浸泡在这本书所提供的内容氛围,形成环境影响。
每天的群内讨论,作业思考,任务驱动执行,最终就把它读完了。
书就在那里,只要你坚持读,就可以读完,这个才是把书读完的方法。
至于用什么方法更有效率,怎么读才更快,这些问题不重要,如果你这辈子只能读一个星期可以考虑这些方法。
如果你打算终身学习,每天读书,那你着什么急呢?
书不是自己的,还是眼睛是借的,用完着急还回去。
真正的问题是,在过度的寻找方法的过程,反而浪费了你很多时间,一本书200页,一天20页,10天搞定。
10天看完一本书够用了, 那么着急是打算看完这个月,完成额度今年就不用在看书了吗?
还是有人诱惑你,引起了你的焦虑,通过满足大量阅读,来赚你口袋里的钱呢?
很多事情没有那么难,只要去干活了,在干活过程,自己就会总结方法。
我之前没有看怎么跑步方法,跑几天腿疼那就跑前热身,跑后拉筋。这个时候,你说早学和晚学有什么区别,你说早学可以少走弯路,那放在1年的跑步训练,放在5年跑步训练这个尺度下看问题呢?
真的还有你想的那么重要吗?
就算你学会了,然后呢,不还是要每天跑才有效果,而不是学了方法起的效果。
你看,只要你加入长期的时间维度,看问题马上就带来认知改变。
06
学习的痛苦只能自己扛
一个从来不早起的人,指望看一个方法,就能很轻松的每天5点醒来。
一个从来不跑步的人,指望学一个技巧,就能马上跑完马拉松。
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家里那么有钱,为什么不让自己的孩子,去学那些高效的学习方法,偏偏还要让孩子从1年级慢慢上完大学。
是没钱,没时间,没有能力,还是他们太笨了,这么好的方法,不让孩子用,偏偏用最笨的方法。
有钱也不是能为所欲为的,起码不能横跨时间的作用,再厉害,在有钱,时间也是一天天过。
这个可能是唯一公平,公正,平等的资源了。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说起学习读书,如果没有几个绝招好像就不配谈学习。
有好的方法更好的学习当然是好事,问题是世界上聪明人那么多,都没有人去学,去用, 一个自媒体小编的课,居然解决人类多年的教育困局。
国家教育局的人不懂吗?
为什么不在学校推广这些方法?
这样我们的教育系统,不是马上可以变成全球最牛的教育系统。
这么多聪明人都没有做出这个选择,说明事情本身的规则不是这样的,其实没有他们说的那么玄乎。
当你追求方法的时候,一部分原因是追求确定性,但是过度的追求确定性,过度的不想承担责任独自行动。
只会让人更加难以独立,更加不敢面对困难,更加难以学会解决问题。
面对真实,直面困难,我们知道学习很辛苦,学习很难,思考很难,但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这个是面对问题的态度,而且只要自己愿意花时间,设定好目标机制,坚持每天执行一点,最终都可以完成。
长城那么大,不也是一砖一瓦盖起来的。
什么东西,都怕付出足够的时间。
我知道很难,我觉得难,别人也觉得难,这样做出的成绩才有竞争力。
世界本身就是这些基础规律在起作用,没有想的那么复杂。
现在的人就是读书不多,想的太多。
过去写的干货:
记得点“在看”
关注执行,每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