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绝观论•无得无妄分第十三》探玄
【原典】
问曰:“今言凡有所得、圣无所得,然得与不得有何异?” 答曰:“凡有所得,即有虚妄;圣无所得,即无虚妄。有虚妄故,即论同与不同;无虚妄故,即无异无不异。”
【探玄】
曹山禅师因僧问:“学人抱璞投师,请师雕琢。” 师曰:“不雕琢。”曰:“为甚不雕琢?” 师曰:“曹山好手。”
笑翁堪禅师颂曰:
“抱璞投师来意浓,一条狭路忽相逢。
谁知妙手不雕琢,分破华山千万重。”
今慧中有颂一首亦云如下:
手是清凉手,乾坤雕已透。
再琢非曹山,必遭狮子吼……
一、问曰:“今言凡有所得、圣无所得,
今言凡夫人,有所得于心。
莫若明真相,彻知了幻尘~
今天《绝观论》讲到这里,就是要让禅行者和修道人彻底明白凡夫之人都是颠倒梦想心有所得的人,必然是贪心不止,攀缘心重。
圣人无心、绝观,自然无所得。圣人者:随缘成事,无心立功而立功至大;随问即答,无心立言而立言至久;随缘成德,无心立德而立德至满。
二、然得与不得有何异?”
在大道一如体玄境界上,当然,得与不得是不二门。得也是道,不得也是道。宇宙人生大道实相,无所谓得与不得。
在人心上来论,则得与不得是两种状态之因缘果报也,了了分明。一者,有得之心,必有其失。因为一切都是自心自性本具,一切万象森罗都是本体,“乾坤无二我,天地本一人”,都已经是此心的了,何须起心动念再辛辛苦苦去得?有得有求之心,不合乎道理,故是妄想尘劳的根本,小乘教,让人必须拔出此愚钝之根。大乘知此心可转,故一悟便了,妄想不断而断矣。二者,不得之心,是合道之理,心安理得,真实不虚,踏实一生,才是真实利益。
三、 答曰:“凡有所得,即有虚妄;
气努劲使,都是后天造作,不能长久。《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建立正见,就是知晓莫要依靠有为法,要依靠大道本源。圣人无心,是明白了不得之得,才是真得。无得无不得矣!所以,身心灵,要放松,卸掉后天生起来的一切把捉之拙力,用真心调身心灵,达于无心之旨,则契合大道虚无,生命回归自性平和,才是长生久视之道。虽然这么说,但是,长生久视之道不是求来和修来的,是不修之修,不求之求,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而已。听到这些话也活不了,何以故?里面包含因果之果,听者还会莫名其妙想这个果报,所以,做不到无心也。无心之旨,非圣人不能承认和担当也。禅师破迷开悟,是参破了无迷无悟,这个境界是懂不懂吗?善知识,汝今此理能参究明白,才是达摩禅真正弟子矣。
四、圣无所得,即无虚妄。
傅大士儒释道修心养性之功夫深厚无比,留下传法偈云: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物主,不逐四时凋。”
放下一切妄想,就是修法。妄想就是清净,则为祖师禅之旨。
吾今探秘达摩禅,也要看开虚妄缘。
无所得中中道宗,非无非有自周圆。
五、有虚妄故,即论同与不同;
我们冒险分辨虚妄人生,得与不得,同于不同,都是戏论。戏论也论,恐怕禅行者和修道人,落入二法之门,跌落两边之见,故要强说真实之旨也。
若说到家的话:则是言同,必须全同;若言不同,必须全不同。这样思议,还是般若总相之语,是智慧具足之言也。若留有余地,则把同于不同,当成二元对立的道理,则是愚者邪见,不是禅宗根器也。故有偈为证:
同不同可论,破立不同时。
随缘说即了,不执即菩提。
六、无虚妄故,即无异无不异。”
为什么《绝观论》给出一句:“无虚妄故”的圣言量呢?因为,内心悟道,自信具足不在话下,敢言而言不乖,敢想而想不异,都是真如法身之体用双彰,不二法门之展演也。
曹山禅师因僧问:“家贫遭劫时如何?” 师曰:“不能尽底去。” 曰:“为什么不能尽底去?”师曰:“贼是家亲。”
对此公案,有卍庵颜禅师颂曰:
六门晓夜任开张,家贼难防事可伤。
识得家亲恩爱断,更无一物献尊堂。
虚妄也就是不妄想,因其不实,故不存在。人,尽可以虚妄,何以故?虚妄不真,是假的,随他去,即是解脱,就是清净圆明体相应了也。虚妄即是有为法自生自灭,何劳迷者起心动念去添乱呢?故云:
无虚妄故,得无所得。
任由去得,全是造作。
故知:“无异无不异”,这就是《金刚经》所言:“圣人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禅宗到了五祖弘忍大师手里,就开始以《金刚经》印心了。差别的根基,就是无差别,是无心,反正无心无得,看出来皆是:从虚妄道体,到虚妄道用,都是空明觉了大圆满,则真实不虚,也就不过如此尔。
愚者到此,还在“异,不异”上,能二不能一,实在没有开悟的福报了也。
明白了一切真假虚实不二,则常无常,乐无乐,我无我,净无净,就都全部属于一真法界无上清凉之境了。
不可思议,涅槃寂静。
第一义谛,实相般若!
绝观忘守,正是潜龙熟睡时,一切圣人都出生于“无”字门庭也。无修无证,无参无学,入乎无而不住,出乎无而不执。超脱自在,同佛无殊……故有偈为证:
一切尽在不言中,常乐我净四德平。
一真法界清凉寺,无位真人持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