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快速“找准穴位”?

什么是穴位?

现在中医知识越来越普及,很多网友说起中医来头头是道,提起哪些穴位都有哪些治疗作用似乎比专业大夫还懂得多。但是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了如何取穴,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这并不像平常大家所理解的按尺寸去量取某一点来取穴。

穴位是一种比较通俗的叫法,在《黄帝内经》里它应该叫做“气穴”、“气府”,也叫“骨空”、“会”等。

现在的教科书一般把它称为“腧穴”,其中“腧”是运输的意思,它跟运输的“输”是相通的,这是一个通假字,因为加上肉月旁,代表是人体上的。

“穴”本身有空间的概念。“气穴”、“气府”是指气所居住的一个空间。以前有“穴居”这个词也能帮助我们理解穴的含义,在《易经》里就有“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的记载。

所以“穴”古时是指居住的房屋。另外墓穴、洞穴也有空间的概念。

那么穴位应该如何寻找呢?

《黄帝内经》里说的很清楚,在《素问·离合真邪论》里对穴位的寻找方法是这样说的:“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弩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

大概意思就是说,在针刺、点穴或者灸疗之前,要用手去寻找穴位,只有这样才能找得准确。

为什么要这样找呢?寻找穴位,好比合谷穴、曲池穴,寻找的是这个部位,并不是在身体上找一个坐标,找一个点。正所谓“陷者中”,或者叫“陷者之中”。

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找曲池穴,将手臂弯曲,找到肘横纹的尽头,用手一按,能感到有一个凹陷,在这个凹陷中间就是穴位。

我们说穴位是有范围的,大家用手去找,找到以后手下会有感觉

1、一般正常的腧穴按着感觉是有弹性而且柔和的,而病变的时候,那个地方会变得很僵紧,甚至内部有筋结。

2、这些有经验的大夫就会感觉到,所以经常可以听到“穴位满了”这种话。什么叫“满了”?穴位本来是凹陷,是有空间的,是能够融入的,而紧张以后,经筋就出现异常,穴位就满了,这说明有邪气侵袭。

3、病人自己也会有感觉,《灵枢·五邪》里这样描述:“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就是说用手用力按某个位置,病人会感觉到很舒服,那么就可以在这里扎针或者按摩了。

4、我们首先要明白腧穴是有范围的,我们要先找到一个凹陷,然后在这个凹陷里面去找,此时我们手下会有感觉,病人也会相应的感觉,有的会觉得舒服,也有的会产生疼痛的感觉,或者两种情况皆有。

5、当我们把穴位的大概位置找到以后,然后在这个范围之内去找具体的腧穴,这就需要用手去摸,问病人的感觉或者靠自己感觉,最终找到准确的穴。只有这样,当我们点穴、针刺或者做灸疗时效果才能好。

关于经筋病的治疗

在《灵枢·经筋》篇里面有一个治疗原则,很简单的一句话:“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1、这句话先解释一下,这样大家才能更好地理解。“燔针”就是指烧热了的针,实际上就是火针。“劫刺”,劫是抢劫的意思。

就是说医生操作时要很快地扎进去,又要很快地出来。举个通俗的例子,就跟劫匪抢劫银行一样速战速决。

2、“以知为数”解释起来较为复杂一些,简单点说,就是针刺治疗的强度要以出现针感作为标准。

3、“以痛为输”,输与腧是通假字,实际上是腧穴的含义,就是说针扎的部位是以病人所述疼痛的地方作为腧穴,也就是在痛处取穴。

4、这句话其实是告诉我们,古人认为,尽管十二经筋有各种不同的病变表现,治疗原则却是基本一样的。

它不像常规的那种治疗方法去找经络、找经穴那么麻烦,而是相对简单方便得多,只要找到病人痛的地方扎火针,扎到有针感就可以了。

5、所以我们老百姓日常的保健按摩完全可以用以指代针,效果可能会差一点,但是很安全,很方便自我操作。

治疗经筋病的取穴方法,从唐代开始叫做“阿是之法”。

1、“阿是”唐代的吴语,今天江苏人仍在使用,就是“是吗?”的意思。当你按病人某个部位他觉得很舒服或者疼痛,然后你会问他“是吗?是吗?”病人回答说“对,就在这里”,这是“阿是”的真正含义。

2、阿是之法“不问孔穴”,所取的穴位叫做“阿是穴”,这些穴位有可能会和十四经穴重叠。比如说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他的阳陵泉穴位会痛,在阳陵泉下面的一个阿是穴也叫胆囊穴也会痛。

阑尾炎患者,你在他的足三里穴,还有足三里穴的下边找阿是穴,又叫阑尾穴,也都会有敏感的敏感点。

3、过去针灸教材把“阿是”解释为将病人按得“啊啊”直叫,然后答“是!”,这是一种以讹传讹的说法。

4、据我临床的观察发现,病人有时候痛的地方按着却未必痛,但是多数情况下病人说痛的地方按上去是会痛的,但常常按上去也是会很舒服,所以阿是穴是一个很宽泛的范围。

不光是阿是穴这么取穴,几乎所有的腧穴都应当这样取,这便给我们按揉穴位治疗疾病提供了很方便的操作方法。

取穴并不难

说了这么多,我们明白了:噢,原来穴位是一个范围,一个空间。所以按揉的时候,我们的手指实际上就可以覆盖整个的穴位,不需要去慢慢仔细考究具体在哪个点。

了解了“阿是之法”和“阿是穴”后,大家取穴就不是件很难的事情,并不需要太多很复杂的理论,完全就是可以按照自己主观感觉为标准来取穴。

当经筋出现病变的时候,比如头痛、落枕、腰痛、腿痛等,我们可以找到身体相应的阿是穴按揉,也就是按上去很舒服,或者按上去有些疼痛的地方,如此操作就可以了。

具体按揉方法也不是很难,那先找到阿是穴,然后用拇指轻轻按压,然后逐渐增加力量,可以在一分钟内将力量加到最大。所谓最大是以被按摩者能够接受并舒适为标准,然后这个力量每个穴位可以按揉五到十分钟,具体根据病情而定,当然能有按摩医师指导最好。

01

什么是穴位

穴位(acupoint),学名(腧读shù), 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也是针灸、推拿等疗法主要的施术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经过的地方。又称孔穴、穴、穴道等。

腧穴并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互相输通的特殊部位。

“输通”是双向的。从内通向外,反应病痛;从外通向内,接受刺激,防治疾病。从这个意义上说,腧穴又是疾病的反应点和治疗的刺激点。

02

人体穴位的定位方法

人体腧穴各有自己的位置。腧穴定位的准确与否,可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现代临床常用的腧穴定位与取穴法有骨度折量法、体表标志法和手指比量法。

■ 骨度折量法

是将人体的各个部位分成若干等分折量取穴的方法,每一等分作为一寸。

如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上巨虚在外膝眼下6寸,可根据屈膝时外膝眼至外踝中点连线分为16寸(16等分)来取定。

因其大都以骨骼来衡量,所以称骨度折量法。

■ 体表标志法

是以人体五官、毛发、指甲、乳头、脐窝、骨关节和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标志来确定腧穴部位的方法。

如两眉之间取印堂穴,两乳之间的中点取膻中穴等。

■ 手指比量法

是用手指或手指的某一部位作为比量腧穴部位的方法。

其中,用中指中节两端横纹头之间距离(屈指时)作1寸的,称中指同身寸法。用拇指指节横纹两端之间距离作1寸的,称拇指同身寸法。用食、中、环、小四指相并作为3寸的称一夫法

注:“一指宽”是指大拇指最粗部分的宽度;“两指宽”则是指食指与中指并列,第二关节(指尖算起的第二个关节)部分所量的宽度。手指的大小、宽度,依年龄、体格、性别而有极大的不同。以此法确定人体穴位图解中所提及的穴道时,请以患者的指宽度来找。

03

找穴位的窍门

穴道,也就是出现反应的地方。身体有异常,穴道上便会出现各种反应。

这些反应包括:

1.用手指一压,会有痛感(压痛);

2.以指触摸,有硬块(硬结);

3.稍一刺激,皮肤便会刺痒(感觉敏感);

4.出现黑痔、斑(色素沉淀);

5.周围的皮肤产生温度差(温度变化)等。

这些反应有无出现,是有无穴道的重要标志。

04

取穴要领

临床取穴常以骨度法为主,再结合其他取穴方法。同时还必须注意患者的体位、姿势,并且要上下左右互相参照。

取穴的原则要领大致可以归纳为:

1.按照分寸,做到心中有数

2.观察体表标志定穴

3.采取适当的姿势取穴

某些穴位应采取坐姿取穴,而某些穴位则以卧式取穴为宜;有些穴位应伸直肢体取之,而有些穴位则应屈曲肢体取之。临证时还须依具体情况而定。此外,还可结合一些简便的活动标志取穴

4.取五穴而用一穴,取三经而用一经

古人有'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必正'之说。意思是说,正确的取穴方法,是取某一个穴位时,必须要了解它上下左右的穴位;定某一经时,必须要参照其周围几条经脉的循行。这样全面参考才能正确地定位取穴。

全身的经穴,督脉和任脉位于正中线,它们的穴位较易确定,因此任督脉的穴位常可作为两旁经穴定位的参考依据。

而头部和肩部的腧穴比较复杂,取穴时须仔细分别。

取肢体外侧面的穴位时,主要观察筋骨的凹陷等骨性标志;而取肢体内侧面的穴位时,除注意体表标志外,还应注意动脉的搏动等。

05

人体穴位的作用

腧穴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输注脏腑经络气血,沟通体表与体内脏腑的联系。在临床上,医生利用腧穴的功能特点,可以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在疾病发生时,相应的腧穴往往可出现压痛、酸楚、麻木、结节、肿胀、变色、丘疹、脱屑、凹陷等各种反应。腧穴上所出现的不同病理反应是疾病过程中脏腑经络气血失调的结果。

因此,利用腧穴的病理反应特点可以帮助诊断疾病,现在常用的方法有:

1.扪穴诊断法

如同时压迫足三里,左穴敏感者属胃病,右穴敏感者属十二指肠病。

2.望穴诊断法

如望舌下静脉(金津、玉液)对人体内瘀血有意义。

3.耳穴望诊法

察看耳部皮肤的变色、变形、变性等。

4.仪器测定法

多利用穴位的导电特性诊断疾病。

通过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刺激相应的腧穴,可以疏通经络,激发经气,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刺激腧穴治疗疾病的作用不仅对局部脏腑、器官病症有效,而且对相应经脉循行路线上与该穴相距较远的脏腑、器官病症也有效果

这是腧穴的近治和远治作用。腧穴的远治作用,在十四经穴上反映尤其突出。此外,某些腧穴还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可专治某病,如至阴穴可矫正胎位,治疗胎位不正。

提到中医,就离不开经络和穴位的治疗和保健作用。平时人们在选择穴位进行保健养生时,经常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怎样准确找到穴位位置。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邱世光介绍了穴位定位法。

首先,从专业中医书籍上找到穴位定位的书面描述,其次要有一定的现代解剖学基础知识。再结合经络学介绍的一些穴位定位法,综合起来就能够准确找到穴位了。

常用的穴位定位法有体表标志法、骨度分寸法和手指比量法。

在人体有一些固定的明显标志,以这些固定的标志来定位取穴的方法就叫体表定位法。比如鼻尖上面就是素髎穴;两个眉头中间是印堂穴;两个乳头中间取的是膻中穴;肚脐眼就是神阙穴等。

骨度分寸法是以人体上的骨节作为主要标志,用来测量人体身上各个部位的长短、大小,并且依照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一个标准。比如前发际正中到后发际正中为12寸;两侧的前额发角之间为9寸;两乳头之间为8寸;胸剑联合中点(剑突)至肚脐为8寸;肘横纹到腕掌(背)侧横纹为12寸;腘横纹至外踝尖为16寸。要重点说明的是,骨度分寸法里面提到的“寸”,并不是日常丈量的尺度单位,而是指“等分”。不论男女老幼,肥瘦高矮,每一等份就是一寸,都按此标准作为量取腧穴的依据。

还有一种方法叫手指比量法,是以自身的手指为标准,用来度量取穴,这种方法也叫同身寸。

比如足三里穴,以外膝眼为起点,用手指比量法,往下量手掌4指(3寸),就能定位出一条横线;在小腿前面我们摸到的裸露在皮下的骨头就是胫骨,在胫骨的外侧取1横指(1寸),就是一条纵线,横线与纵线的交点就是足三里穴了。

还有一些简易取穴的办法,比如双臂屈曲,自然下垂并夹紧胸壁,肘尖正对处是章门穴;握拳,中指指尖按压处就是劳宫穴。诸如此类的穴位相对能更容易准确定位。

对于大多数穴位来说,按照以上几种方法,都能够准确找出具体位置。假如还有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就只能求助专业的中医医生了。

此外,有些人可能会有一些顾虑:“万一穴位按压按错了、按坏了怎么办?”一般来说,除一些特殊的禁忌之外,绝大多数穴位都是安全的。需要注意的是,如骨折、脱位、皮肤破损的地方不要按压;对于孕妇腰骶部、下腹部的穴位不能过度按压;对于一些身体羸弱的人,进行穴位按压不宜过度,避免耗气伤血。简而言之,穴位按压保健,以自身感觉舒适、良好为度。如有不适感觉,应该及时停止。

中医常用穴位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手太阴肺经

列缺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脘横纹上1.5寸;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解剖]在肱桡肌腱与拇长肌腱之间,桡侧腕长伸肌腱内侧;有头静脉,桡动脉、静脉分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枕神经浅支的混合支;

[主治]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

[附注]手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

少商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

[解剖]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的末梢神经网;

[主治]咽喉舯痛,咳嗽,鼻衄,发热,昏迷,癫狂;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附注]手太阴经所出为'井'. 手阳明大肠经

合谷

[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简便取穴法:以一手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解剖]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一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拇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部,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紧闭,口眼歪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五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

[操作]直刺0.5~1寸;

[附注]手阳明经所过为'原';《神应经》:孕妇不宜针。

别名:虎口。

曲池

[定位]曲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踝连线的中点;

[解剖]桡侧腕长伸肌起始部,肱桡肌的桡侧;有桡动脉的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本干;

[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瘰疬,隐疹,热病,上肢不遂,手臂肿痛,腹痛吐泻,高血压,癫狂。

[操作]直刺1~1.5寸。[附注]手阳明所入为'合'

肩禺

[定位]肩峰锻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肩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前方的凹陷中。

[解剖]有旋肱后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腋神经。

[主治]肩臂挛痛不遂,隐疹,瘰疬。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附注]手阳明经与阳桥脉交会穴。

迎香

[定位]水沟穴旁0.5寸,当鼻孔外缘直下,与水沟穴相平处取穴。

[解剖]在上颌骨犬齿窝部,上唇方肌止端;有面动、静脉的上唇支;布有面神经、三叉神经第二支与眶下神经的吻合支。

[主治]鼻塞,鼻衄,口歪,口噤。[操作]直刺或斜刺0.3~0.5寸。

足阳明胃经

四白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

[解剖]在眶下缘上方,眼轮匝饥中,深层眶内有眼球下直饥,下斜肌;有眶下动、静脉分支,眼动、静脉的分支;布有眶下神经分支及动眼神经夏至的肌支,面神经分支。

[主治]目赤肿痛,流泪,夜盲,眼睑跳动,口眼歪斜。

[操作]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

[附注]足阳明经、阳跷脉、任脉交会穴。

地仓

[定位]口角旁0.5寸。

[解剖]在口轮匝饥中,深层为颊肌;有面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和眶下神经分支,深层为颊肌神经的分支。

[主治]口歪,流诞,眼睑跳动。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附注]手足阳明经,阳跷脉交会穴。

下关

[定位]颧弓下缘,下颌骨髁状突之前方,切迹之间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

[解剖]当颧弓下缘,皮下有腮腺,为咬肌起始部;有面横动、静脉,最深层为上颌动、静脉;正当面神经颧眶支及耳颞神经分支,最深层为下颌神经。

[主治]耳聋,耳鸣,齿痛,聍耳,口噤,口眼歪斜。

[操作]直刺0.5~1寸。

[附注]足阳明、足少阳经交会穴。

天枢

[定位]脐旁2寸。

[解剖]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其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分支在(内部为小肠)。

[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月经不调,徵瘕。[操作]直刺1~1.5寸。

[附注]大肠的募穴;《千金》孕妇不可灸。

足三里

[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解剖]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分布处,深层当腓深神经。

[主治]胃痛,呕吐,噎嗝,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痈,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脚气,虚痨羸瘦。

[操作]直刺1~2寸。

[附注]足阳明经所入为'合';本穴有强状作用,为保健要穴。

丰隆

[定位]外踝高点上8寸。条口穴外1寸。

[解剖]在趾长伸肌外侧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脉分支;当腓浅神经处。

[主治]头痛,眩晕,痰多咳嗽,呕吐,便秘,水肿,癫狂痫,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1~1.5寸。

[附注]足阳明经穴。

足太阴睥经

三阴交

[定位]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解剖]在胫骨后缘和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主治]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操作]直刺1~1.5寸。 [附注]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孕妇禁针。

血海

[定位]髌骨内上缘上2寸。

[简便取穴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效此。

[解剖]在股骨内上踝上缘,股内侧肌中间;有股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前皮神经及股神经肌支。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隐疹,湿疹,丹毒操作]直刺1~1.5寸。

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

位置: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局部解剖:有跗内侧动脉及足背静脉网。分布着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胃痛,呕吐,腹痛,腹胀,泄泻,痢疾,肠鸣。现多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神经性呕吐,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腹水等。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三阴交

位于小腿内侧,踝关节上三寸。对于妇科疾病有很好的疗效,是针灸治疗妇科疾病的常用穴位。

地机穴

定位:属足太阴脾经,位于阴陵泉穴下3寸。正坐或仰卧位,在阴陵泉直下3寸,当阴陵泉与三阴交的连线上,胫骨内侧面后缘处取穴。

位置:人体的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主治: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等症。

刺灸法:直刺1~1.5寸。

手太阴心经

神门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解剖]在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深层为指深屈肌;有迟动脉通过;布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

[主治]心痛,心烦,惊悸,怔仲,健忘,失眠,癫狂病,胸协痛。 [操作]直刺0.3~0.5寸。

[附注]手少阴经所注为'输',心经原穴。

天宗

定位为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4胸椎相平。

其主治为①肩胛疼痛、肘臂外后侧痛。②气喘。③乳痈。临床中可治疗颈项、肩背及上肢的疼痛、麻木,肩背风湿症,外感风寒等病症。

手太阳小肠经

听宫

[定位]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

[解剖]有颞浅动、静脉的耳前支;布有面神经及三叉神经的第三支的耳颞神经。

[主治]耳鸣,耳聋,聍耳,齿痛,癫狂病。

[操作]张口,直刺1~1.5寸。

[附注]手、足少阳与手太阳经交会穴。

足太阳膀胱经

肺俞

[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解剖]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有第三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三或第四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三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咳嗽,气喘,吐血,骨蒸,潮热,盗汗,鼻塞。

[操作]斜刺0.5~0.8寸。

[附注]肺的背腧穴。

胃俞

[定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肌之间;有第一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十胸椎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一腰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肠鸣,腹胀,呕吐,泄泻,痢疾,水肿,腰背强痛。

[操作]斜刺0.5~0.8寸。

[附注]胃的背腧穴。

肾俞

[定位]第二腰椎辑突下,旁开1.5寸。

[解剖]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肌之间;有第二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一腰神经后支的歪侧支,深层为第一丛。

[主治]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腰痛。[操作]直刺0.5~1寸。

[附注]肾的背腧穴。

委中

[定位]国横纹中央。[解剖]在国窝正中,有国筋膜;皮下有股国静脉,深层内侧有国静脉,最深层有国动脉;股后皮神经,正当胫神经处。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

[操作]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国静脉出血。

[附注]足太阳经所如为'合'.秩边:

[定位]第四骶椎棘突下,旁开3寸。[解剖]在臀大肌,在。梨状肌下缘;正当臀下动、静脉;深岑当臀下神经及股后皮神经。外侧为坐骨神经。

[主治]小便不利,便秘,痔疾,腰骶痛,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1.5~2寸。

承山

[定位]委中穴直下2寸。

[解剖]在腓畅肌两肌腹交界下端;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胫后动、静脉;布有腓肠肌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主治]痔疾,脚气,便秘,腰腿拘急疼痛。

[操作]直刺1~2寸。

昆仑

[定位]外踝高点与跟踺之间凹陷中。

[解剖]有腓骨短肌;有小隐静脉及外踝后动、静脉;布有腓肠神经。

至阴

定位:足小趾外侧,距指甲角0.1寸,直刺0.2寸。

主治:头痛,鼻塞,鼻衄,目痛,足下热,胞衣不下,胎位不正,难产。

太溪

定位:输穴原穴,足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直刺0.5-0.8寸。

主治: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咳嗽,气喘,胸痛咯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萎,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

照海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取法: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内踝正下缘之凹陷处取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蹻脉。

功用:滋阴清热,调经止痛。

主治病症:1. 五官科系统疾病:急性扁桃体炎,慢性咽喉炎;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癔病,癫痫,失眠; 3. 妇产科系统疾病:子宫脱垂,月经不调;4. 其它:便秘。 直刺0.5~0.8寸。

内关

定位: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腕横纹上2寸,直刺0.5-1寸

主治: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呕吐,呃逆,失眠,癫狂,痫证,郁证眩晕,中风,偏瘫,哮喘,偏头痛,热病,产后血晕,肘臂挛痛。

外关

定位:络穴,八脉交会穴_通阳维脉 阳池上2寸,当桡尺骨之间,直刺0.5-1寸。

主治:热病,头痛,颊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胁痛,肩背痛,肘臂屈伸不利,手指疼痛,手颤。

足少阳胆经

风池

定位:足少阳阳维之会,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入发际1寸。

刺法:向对侧眼睛方向斜刺0.5-0.8寸。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衄,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

环跳

定位:足少阳太阳之会侧卧屈股,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的连线上,外1/3与中1/3的交点处,直刺2-2.5寸

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风疹,挫闪腰疼,膝踝肿痛不能转侧。

阳陵泉

定位:合穴,八会穴--筋会,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破伤风。

悬钟

定位:八会穴之髓会,外踝尖上3寸,当腓骨后缘与腓骨长短肌腱之间凹陷处,直刺0.5-0.8寸。

主治: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腹胀满,胁肋疼痛,膝腿痛,脚气,腋下肿。

足厥阴肝经

太冲输\原穴

定位:足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凹陷中,直刺0.5-0.8寸。

主治:头痛,眩晕,疝气,月经不调,癃闭,遗尿,小儿惊风,癫狂,痫证,胁痛,腹胀,黄疸,呕逆,咽痛嗌干,目赤肿痛,膝股内侧痛,足跗肿,下肢痿痹。

期门

定位: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肝之募穴,交会穴之一,足太阳、厥阴、阴维之会。

功用:健脾疏肝,理气活血。

主治:消化系统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肠炎,胃炎,胆囊炎,肝炎,肝肿大。心绞痛,胸胁胀满,癃闭遗尿,肋间神经痛,腹膜炎,胸膜炎,心肌炎,肾炎,高血压。

刺法: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向腹后壁放散。沿肋间方向平刺0.5-1.0寸。

任脉

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

主治:小便不利,遗尿不禁,阳萎,早泄,遗精,白浊,疝气偏坠,积聚疼痛,月经不调,阴痛,阴痒,带下,崩漏,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水肿。

关元

定位:三结交,次门,大中极,丹田,足三阴任脉之会,小肠募穴,前正中线脐下3寸,直刺0.5-1寸。

主治:中风脱症,虚劳冷惫,羸瘦无力,少腹疼痛,霍乱吐泻,痢疾,脱肛,疝气,便血,溺血,小便不利,尿频,尿闭,遗精,白浊,阳萎,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经痛,赤白带下,阴挺,崩漏,阴门搔痒,恶露不止,胞衣不下,消渴,眩晕。

中脘

定位:胃募穴.八会之腑会,前正中线脐上4寸,直刺0.5-1寸。

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翻胃,吞酸,纳呆,食不化,疳积,膨胀,黄疸,肠鸣,泄利,便秘,便血,胁下坚痛,虚劳吐血,哮喘,头痛,失眠,惊悸,怔忡,脏躁,癫狂,痫证,尸厥,惊风,产后血晕。

气海

定位:肓之原穴,前正中线脐下1.5寸,直刺0.5-1寸。

主治: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脘腹胀满,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禁,癃淋,遗尿,遗精,阳萎,疝气,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脏气虚惫,形体羸瘦,四肢乏力。

神阙

定位:脐中,禁刺。

主治: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尸厥,风痫,形惫体乏,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脱肛,泄利,便秘,小便不禁,五淋,妇女不孕。

督脉

命门

定位: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直刺0.5-1寸。

主治:虚损腰痛,脊强反折,遗尿,尿频,泄泻,遗精,白浊,阳萎,早泄,赤白带下,胎屡坠,五劳七伤,头晕耳鸣,癫痫,惊恐,手足逆冷。

大椎

定位: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三阳督脉之会,斜刺0.5-1寸。

主治: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

百会

定位:足太阳之会,后发际向上7寸 平刺0.5-0.8寸。

主治:头痛,眩晕,惊悸,健忘,尸厥,中风不语,癫狂,痫证,癔病,瘈疭,耳鸣,鼻塞,脱肛,痔疾,阴挺,泄泻。

水沟

定位:手足阳明之会,人中沟上中1/3交点处,向上斜刺0.3-0.5寸。

主治:昏迷,晕厥,暑病,癫狂,痫证,急慢惊风,鼻塞,鼻衄,风水面肿,歪僻,齿痛,牙关紧闭,黄疸,消渴,霍乱,瘟疫,脊膂强痛,挫闪腰疼。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