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书有益)东游余杭记——龙井问茶(之三)

(启书有益)东游余杭记——龙井问茶(之一)

(启书有益)东游余杭记——龙井问茶(之二)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等级。这种规律扩张到自然界,就连茶叶也不例外。

享誉中外的龙井茶,竟然有几个自己的内部派系,那就是“狮、龙、云、虎、梅”五个字号,分别被冠名为“狮字龙井”“云字龙井”等。

这是因为其产地,分别位于狮子峰、龙井、灵隐、五云山、虎跑、梅家坞。其品状按照顺序排列,前三者位居前列。最优质的,当推“狮字龙井”。

而后期,在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九年之后,逐渐整合为“狮、龙、梅”三个品类。产于西湖龙井村的称为“狮峰龙井”,其自然品质最好;产于西湖梅家坞、梵村、云栖、外大桥一带的称为“梅坞龙井”,做工精湛;西湖其余地方生产的合称为“西湖龙井”。

高级的龙井茶,向来有“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四绝佳茗”之誉,其外形扁平光滑,形似“碗钉”,色泽翠绿。

有文化的人,会这样描述龙井茶:“汤色碧绿明亮,清香高长持久,茶液滋味甘醇,叶底嫩绿,匀齐成朵,香馥如兰,沁人心脾,回味无穷。”

没文化的人或者懒得表达的人,只会说:“真特喵的香!真好喝!真不错!”

如此金贵的茶叶,采摘自然不是易事。注重八个字“采摘精细、原料细嫩”。其要求十分严格,甚至对于茶叶从萌发到新梢形成的过程中,对鲜叶划分了不同的称谓,分别是“莲心”、“旗枪”、“雀舌”、“梗片”,更将不同的鲜叶归属到了不同的采摘时期。

时间是茶叶品质的基本要件。茶农有一句谚语:“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元代虞集在《游龙井》中也写有“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嗽。”。

显然,越早下手越好。

最先的是“明前茶”。每年惊蛰初过,是采制首批春茶的最佳时机,至清明前采头茶,称为“明前茶”,由于嫩芽初迸状似莲心,故称“莲心”。“明前龙井”属于龙井茶的极品,产量很少,异常珍贵。这种茶,基本上有钱也买不到,所谓“有价无市”。能够喝上这种档次茶的人,据说都是不花钱的。

排序第二的是“雨前茶”,又称“二春茶”。不宜顾名思义,这和“下雨”没有必然关系,而是于谷雨前采摘,其产量比较多,这个时已有一叶一芽,其形似旗,茶芽稍长,其形如枪,故又称之为“旗枪”。这种基本是市面上能够见到的最好的茶。

第三为“三春茶”。在立夏之前采摘,此时的茶芽发育较大,茶芽旁有附叶两瓣,两叶一芽,形似雀舌,称为“雀舌”。这种应当归属于中档茶,为普通大众消费。

最后一名为“四春茶”。在三春茶后一月开始采摘,这时茶已成片,并附带有茶梗,称之为“梗片”,其品质不如前三。但即便如此,也是茶中上品。

按照这个划分,我倒是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对于龙井茶,越细、越小的叶片和叶芽,就越贵、越高档。但是那种故意打散破坏的叶片,显然不在此列。

烟茶不分家。据说,烟叶也有这样的等级划分。真正的好烟草,只采摘初生的叶芽。

按照这种操作,制造一斤特级龙井茶,需要采摘七八万个细嫩芽叶,必须是完整的一芽一叶,芽长于叶。

至于采摘手法,则十分讲究,以至于到了相当苛求的地步。

最为珍贵的“明前龙井”,也叫“女儿红”“口唇茶”或者“乳香茶”。据说,其采摘必须由未婚女子来完成,必须身材匀称、面容漂亮、皮肤白净。

采摘之前,必须用花瓣沐浴。在采摘过程中,不能用手,因为用手指掐下来的茶叶,其掐痕在制成茶叶后仍去不掉,所以要用采茶女的双唇将嫩叶采(含)下。

这种由处女的口唇采集的新鲜芽叶,还要放在一个特制的器具里。这个器具,或者用专门的柳条编制而成,或者是一个精致的布袋,将之藏于女子的胸前。采摘下来的茶叶,会立即置入器具后,被女子的体温进行“初烘”。

这实际上是一种成本极高的采摘方式,传说而已。至于至今是否还存在,不得而知。前些年,某旅游区以此为噱头,高标准招揽采茶女,引发舆论一片哗然。

至少,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采茶,已经全是手工采摘。尽管如此,规矩仍然很严苛,必须小心、轻柔地摘下叶片,并且摘一片就要马上放入茶篮。如果叶片在手上停留时间久了,手的温度就会令叶片由绿变红。

目前,通行的方法为“提手采法”,即双手交错采摘,这是一种有一定难度的采摘方法。要求采摘人员思想高度集中,眼、手和脚相互协作,边移动边采摘。采摘时还有一系列严格要求,比如,芽叶成朵,大小均匀,不能采碎。针对突出的枝条要自下而上交替采,不同高度的茶丛要蹲立交替采。要用竹篓盛装、竹筐贮运,防止挤压鲜叶,等等,不一而足。

这种操作方法,一个熟练的采茶女,每天最多只能采摘嫩芽十二两。因为辛苦,所以珍贵。

西湖龙井茶的优异品质,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必须归功于独特而精湛的炒制技艺。

除去常人基本无缘见识的“明前”精品,就算是普通的龙井茶,一斤也需要差不多三万六千个芽叶。要经过摊放、分筛、炒青、回潮、回锅、干茶分筛、挺长头、归堆、收灰等系列多道工序,才能炒制成为上好的西湖龙井茶。

这里面的程序,一个不少,先后不乱,已经成为标准流程。

尤其是其炒制工艺,简直堪称一绝、复杂多变,其手法主要有抖、搭、拓、甩、捺、抓、推、磨、压、荡、扣、扎等十二种。炒制时根据鲜叶大小、老嫩程度和锅中茶坯的成型程度,不断变换手法。

茶叶级别不同,其炒制方法也不相同。高档龙井茶仍然主要依靠手工炒制。所以,在杭州茶农的家中,都会见到一两口被磨得光亮顺滑的硕大电锅,那是替代了传统抬灶和连灶的新宠。而且,不再需要传统的松针、柴蒲头甚至煤炭作为燃料。

而这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饮茶提供最基础而重要的准备。

(下集说喝茶,请期待……)

(0)

相关推荐

  • 春茶的门道:从龙井、碧螺春、蒙顶甘露、径山茶说起

    全文4768字,阅读约需8分钟 漫长的冬季即将终结,万众期待的2021年春茶已正式进入开采阶段. 据悉,今年西湖龙井茶龙井43品种将于3月12日正式进入开采.洞庭山碧螺春茶也上市在即,预计3月16日后 ...

  • 一篇文章了解正宗西湖龙井

    春天万物复苏,春暖花开.在这个季节除了各种绽放的花朵,还有一种植物也是这个季节的热门话题,那就是春茶. 冬天过后茶树地刺萌发的新芽叶采制而成的茶叶称为春茶.西湖龙井可谓是春茶中的翘楚.特别是清明前采制 ...

  • 教你如何全方面的去品鉴西湖龙井

    作为茶界老大的龙井茶,传奇和故事足以拍一部电视连续剧了.在此列举一二.首先,龙井之名,来源自一口真的"龙井",在西湖西面翁家山西北麓.前人相信"龙井"中有龙,而 ...

  • (启书有益)东游余杭记——龙井问茶(之一)

    一 若非游学杭州,我决然难有机会到达龙井茶的故乡龙井村.若非到达龙井村,我决然不会在龙井茶的产地亲品龙井茶. 驻地的周边,其实已经充满了龙井茶的气息.出门左转,就是一条青石板铺就的民间商业街.两侧疏密 ...

  • (启书有益)东游余杭记——龙井问茶(之二)

    (启书有益)东游余杭记--龙井问茶(之一) 二 观赏杭州西湖周边的群山,凡有空余土地处,哪怕是陡峭的坡地,无一不是茶园.然而,西湖的种茶历史到底起源于何代,历来就有多种说法.从中选择一个最有说服力的概 ...

  • (启书有益)东游余杭记——龙井问茶(之四)

    (启书有益)东游余杭记--龙井问茶(之一) (启书有益)东游余杭记--龙井问茶(之二) (启书有益)东游余杭记--龙井问茶(之三) 四 茶,应该是属于饮品,而不是饮料.也就是说,茶的基本功用,并不是为 ...

  • (启书有益)东游余杭记——禅宗灵隐(之一)

    一 因为行程的特殊安排,抵达杭州的时间,已经是深夜十二点. 下榻的住所,名为"灵隐宾馆".起初我不以为意,认为只不过是商家的噱头而已.天亮后,探视周遭,我惊异了,竟然就在灵隐寺的大 ...

  • (启书有益)东游余杭记——禅宗灵隐(之二)

    (启书有益)东游余杭记--禅宗灵隐(之一) 二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经历了悠久的历史.但是,作为江南文化中心之一的杭州,取得真正大发展,实际上是在唐朝.大唐退出历史舞台后,是战乱频发的五代时期. ...

  • (启书有益)东游余杭记——禅宗灵隐(之三)

    既往精彩在此,猛击可见-- (启书有益)东游余杭记--禅宗灵隐(之一) (启书有益)东游余杭记--禅宗灵隐(之二) 三 飞来峰在绿树的遮掩中,让人无法见识真正面目. 穿梭于山洞之间,漫步于石阶之上,瞻 ...

  • (启书有益)东游余杭记——禅宗灵隐(之四)

    既往精彩在此,猛击可见-- (启书有益)东游余杭记--禅宗灵隐(之一) (启书有益)东游余杭记--禅宗灵隐(之二) (启书有益)东游余杭记--禅宗灵隐(之三) 四 公元一千一百二十七年,即北宋靖康二年 ...

  • (启书有益)史记林清玄传

    总有一些惊喜,等着你 史记林清玄传 林府清玄者,籍贯神州台湾省高雄旗山. 昔癸巳岁二月,清玄生,笑而坠地.其父甚异之,以为怪,遂赐名"清怪",族内行十二. 入籍际,里正谏曰:&qu ...

  • (启书有益)史记•蜀西凉山火难英烈蒋飞飞传

    史记-蜀西凉山火难英烈蒋飞飞传 史记·蜀西凉山火难英烈蒋飞飞传 蒋府飞飞,籍贯果州胜观.为世承布衣蒋父天贵.郑母维玉之次子.少小品学优异,志在报国.及年长,擢国防生,入京师林业学府进课,主修政法.学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