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性骚扰需清除模糊地带
刘冉冉
性骚扰有界定标准了。近日,深圳出台全国首份防治性骚扰行为指南,明确了言语、文字、图像、肢体、行为等十余种具体表现形式。指南要求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联防联治,对投诉者要有保密、保护等人文关怀。
曾有人在社交问答平台上发起一个话题:如何区分“性骚扰”和“表达好感”。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感觉被冒犯到。”可见性骚扰防治需要形成社会共识,划清边界十分必要。
扳倒一只“咸猪手”常常很难。一是难定性。曾有报道,一地铁安全员嗅闻女子头发,并相当陶醉,被投诉“猥亵”。对此,有人认为“嗅闻头发”很难被认定为“猥亵”,只能道德批判,只有行为到了更严重的地步才能按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寻衅滋事、公然侮辱他人论处。深圳指南列出的情形十分详细,也从侧面反映了给咸猪手定规矩的必要性。因为只要有灰色地带,社会容忍度飘忽不定,被骚扰者敢怒不敢言,咸猪手就会更加肆无忌惮地试探。
二是难维权。现实中难束其手的岂止嗅头发?饭桌上讲荤段子、暗示条件交换、制造敌意环境……骚扰者通常因为心虚而注重隐蔽性。面对证据不足,投诉者维权要么仅凭一张嘴,要么再次以身犯险取证。即使证据确凿,也有人认为这属私德问题,较真者还可能被扣上“多想”“精神障碍”“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等帽子。联防联治,目的就是打破治理困境,从多角度做好公共普法宣教,展示恶行本质。
三是难正名。投诉性骚扰者有时要承担比骚扰者更严重的后果。由于许多性骚扰发生在熟人之间,尤其是职场或社会关系中,投诉人往往轻则被当成茶余谈资玩笑了之,重则搭上自己的前途名声。
面对性骚扰,要看清恶行背后的本质。性骚扰看似是个人德行问题,其实是侵犯了他人的“人格权”,这一点在民法典中得到了明确。目前,各地既已在法律基础上不断细化措施、织密法网,接下来还需全社会形成共识合力,对恶行严密监控、不留死角。不然今天是嗅头发,明天就是摸大腿,越纵容越有更多上下其手的行为。要打痛、打肿、打出记性,才能让性骚扰者不敢肆意妄为。
规矩严立,但也大可不必谈性骚扰色变,乃至于不敢出门乘车坐地铁,怕被“污名化”。网上曾曝出一大学生实名“曝光”师弟性骚扰,后被证实为误会,涉事师弟因网络暴力险些轻生。若能完善防治,将避免同类事件发生。须知规矩严立才能对涉性骚扰事件双方合法权益予以保护,完善防治才能更有力地揪出骚扰者,还无辜者以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