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心理学】第18期 广告真的能改变你的行为吗?

广告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中,如果你留心观察它们,不难得出一些有趣的结论。

不知大家是否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曾经在易贝网站出卖自己的额头,他说“如果你愿意出价,我可以把我额头的这一块留给你,即使你把广告打上去,我也不会洗掉它的。”

看到这里,你觉得他会卖出去吗?能卖多少钱呀?

你一定不相信,结果他一个月额头的广告栏卖了37000多美元。
由此可见我们对于广告的需求有多么巨大。

要知道,广告费用是按秒进行计费的,那么商家为什么愿意投资巨额来播放广告呢?

那就是因为,广告最终会影响我们的消费行为。
当然除了商业广告,政治宣传、信仰传播等很多方面也已经开始使用广告。

广告的最终目的是改变我们的行为,但是广告最初改变的是我们的态度,

那么什么叫作态度呢?

态度是一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的观念基础的评价性而且是持久性的反应倾向。

态度通常包含三个成分:
1.认知成分:人们对一定的态度对象所持有的知识、观念、意象或概念等等。

比如:

以认知为基础的态度是什么样的态度呢?

在广告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穿白大褂的人,这就是我们所认知的专家或者权威。

假如这个人告诉我们一些什么,我们会很相信,因为这个人的形象给我们的感觉就是特别可靠,这就是以认知成分为基础的态度。

2.情感成分:我们对态度对象的一种体验,如接纳或拒绝,喜欢或厌恶等等;

很多广告都会以明星作为代言人,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这个代言人正好是消费者所喜欢的,那么就会产生一种舒适愉快的情感,那么广告在长时间播出之后,消费者就会将商品与代言人之间建立某种联系,一旦看到这个产品,就会想到那个明星,那么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也就会喜欢这个产品。

3.行为成分:当你对这个态度对象有了认知,有了情感,自然就会对TA采取某些行为,比如是接近还是回避TA。

从态度的不同成分为基础会引发不同的态度。

广告在这方面的表现就特别明显,认知失调就是典型的代表。

当你花费很多钱买了某个品牌的手机之后,你就会觉得这个品牌特别好,为什们呢?

因为你会有认知失调,为了改变这种失调,那么你就会改变自己的想法,进而认为这个手机特别好。

谈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广告的根本作用在于改变态度。

那么态度如何作出改变呢?

最简单、最基础的方法就是摆事实、讲道理,告诉你某个事物究竟有何优缺点。这就是说服的中心路径方法,也就是关注论据。

该方法包括接收信息→思考→态度改变。

如果论据有力且令人信服,他们就很可能被说服;如果信息包含无力的论据,思维缜密的人会很快驳倒它。

当这种方法不太管用时,会采用外周路径方法的说服,即关注那些使人不经过很多考虑就接受的外部线索,而不考虑论据本身是否令人信服。

那么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呢?

1.信息来源

①信任的人:比如明星代言人;
②相似的人:普通群众仿佛在像拉家常一样告诉你自己对于某一个产品的使用感受;
③外表比较有特点的人或幽默感比较强,有魅力的人;
④如果一个人并不是站在TA原本应该站的立场说话(或者说违背自己利益说话时)的人更容易让人相信。
例如饭店的服务员告诉你点的菜太多了,你可能吃不完,那么你会产生一种接近感。
2.信息因素(即信息本身)

①信息强度:信息强度越大人们越愿意接受,也更加愿意改变我们的态度。

例如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香烟外包装上有一些非常可怕的图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刺激吸烟者使其意识到吸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②信息的呈现顺序:开始或结尾的信息容易让人们记住进而发生态度的改变。

③信息的多元性:对于爱思考的人呈现多元的信息更有利于其态度的改变。

3.接收者
①依赖性人格的人通常很容易发生态度的改变;
②接收信息者动机比较强烈、需求较高时更容易发生态度的改变;
③情绪状态:在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状态下,人的认知范围就会缩小。

例如电话诈骗就会使用一些恐怖信息让你进入一种很糟糕的情绪状态,于是此时就很容易被人影响。

同样的,当以拿到一等奖时也会进入一种亢奋状态,这种状态也会影响个体的认知加工从而使人们更容易相信别人的话。

讲到这里,你还觉得广告特别无聊吗?

其实当你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广告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知识来改变你的思想。

当你看的越多,想的越多,你就会有独立的人格和自己的思考,从而越来越少受他人的影响。

希望大家平日里可以多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观察世界,我们下一期再见!

22好课推荐:50位心理学家课程必考的60大心理学效应 |普心训练营开学系列课

考研干货内容:参考书目真题分析汇总经验贴汇总招简解读汇总学科问题答疑汇总择校汇总 |考研基础知识汇总

考研福利 :考研大礼包送49所院校真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