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腰打拳,体悟腰带、腰领、腰撑

所谓“用腰打拳”是一种通俗说法,它不是只有腰动,不见身动,而是在练拳盘架时将意念重点放在腰上,体悟腰带、腰领、腰撑等作用,并将腰的这些主宰作用练上身。
练习用腰打拳应该是在习练者完成了学拳的初级阶段,具有一定基础后的练习方法。这个基础包括各式动作基本正确,手脚腰身配合基本协调,全身初步放松,首先是腰胯放松,脚下分清虚实,下盘初步稳固。特别是在身体移动重心或单腿站立作踢蹬脚动作时,能松腰松胯,始终保持上身正直。比如作弓步动作时,应在前脚跟落地后,再稳稳地前移身体重心,消除了腰胯僵硬边迈步边移动身体重心的抢步现象。

练习用腰打拳的要求,一是行拳速度一定要慢,比如打一遍杨式太极拳的传统套路最好达到三十到四十分钟,只有慢练才能细细体察腰的各种运动和变化,同时也能更好地锻炼腿部的支撑力。二是打拳时要把注意力切实放到腰上,这时你就会体会到原来没有的许多新感受,时间长了,你就会看到自己身上出现的新变化。三是全身要进一步放松,用意不用力。当然,用腰打拳的一个显著效果就是反过来促使身体更加放松,这在下文还要谈到。

用腰打拳打法的要点是腰带、腰领和腰撑。
腰带就是有意识地用腰带动手脚运动。练拳时如果只有手动而腰不动,就失去了太极拳的根本,只能算太极操,太极拳应该是腰手都动。那么到底是腰主动带手动,还是手主动带腰动?是圆心带动圆周,还是圆周带动圆心?如果应该腰这个中心是主动的,那么道理是什么?当你分别用这两种不同方法打拳就会发现,用手主动带腰动,手臂和肩就会紧。这种练拳方式形成习惯后在推手时,一遇来力肩就僵死,化解不了来力。当腰主动带动时,手臂和肩是放松的,长此训练,才能松肩、活肩、空肩,才能化解来力,作空来力。松是舍己,舍己是为了从人,从人是沾连粘随,只有松才能作到沾连粘随。腰与腿也有类似区别。当作前弓后坐动作身体移动重心时,如果意念在腿,会加大腿脚蹬地时肌肉的紧张程度,气就不容易沉下去。意念在腰,腿脚的关节和肌肉相对放松,有利于气向下松沉,向下扎根,作到两足有力而又不僵紧,下盘会更加稳固。

腰领就是在腰带手的过程中,腰总是先动、领动,而后经脊骨、胳膊传导到手,手后动、随动,腰动和手动有个微小的时间差。每开始一个新动作,腰总是先动作,手随后动作;每完成一个动作,也总是腰先完成,手随后完成;在手动作将完未完之际,腰又开始下一个动作。

也就是说,在无极变太极、阴阳互易时,腰总是动静之机的启动者。拳论就有“变换在腰”(《练法十要》)之说。这种腰先动再递次传导到手的情况就像甩鞭子,鞭把先动,鞭绳受力后荡起传到鞭梢,鞭梢后动。这种递次传导也像海浪一浪接一浪地向前推进,并释放出一股动能,从而形成全身整劲,长此练习就能养成正确的发力习惯。这种递次传导就是经典拳论中所说的“节节贯穿”。当技击发力时,腰领表现为胸腹折叠与打开的腰驱动,其爆发的弹性动能会在瞬间传递到手上,产生威力极大的冲击力,甚至给对手以致命的打击。

腰撑就是腰胯以腿脚为支撑,腰胯放松坐在腿上打拳;手臂又以腰胯为支撑,向外向上膨胀、扩张,形成掤劲。这就是那种“立身中正,八面支撑”的感觉。这样打拳有一种手臂直接长在腰上的感觉,忽略了肩的存在,有利于松肩、空肩。李亦畲对手臂与腰的关系有类似论述:“气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五字诀》)。长期这样练拳,就会明显感到身体分为腰以上和胯以下两部分,俗称“两半截”,上下两部分感觉不同,作用不同,其表现是上领下沉,上掤下扎,上活下稳,上虚下实。
用腰打拳的练习过程也就是平常讲的“圈越练越小”,最后集中到腰上。腰上的带、领、撑动作幅度也要从大到小,从有形到无形。经过用腰打拳训练,使腰带、腰领、腰撑等腰的主宰作用练上身,你才真正开始进入太极拳的懂劲之门,进入外柔内刚、绵里藏针、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曲中求直、蓄而后发、阴阳互易、刚柔相济的太极功夫境界。此后拳架愈练愈精,默识揣摩,身上越练越松,下盘越练越稳,腰胯越练越活,劲路越练越整。练拳架是练知己功夫,从知己角度讲,“功夫都在拳里”。拳练到此,才能真正作到“练一遍长一遍功夫”。要全面掌握太极拳功夫,还要练知人功夫的推手训练。经过用腰打拳的练习并将腰的带、领、撑等主宰作用练上身后,就为练习推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既练拳架又练推手,拳架与推手就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