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海森||《四公子断想》
华夏思归客诗词学会欢迎您
投稿微信:czj690430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四公子断想
作者:钱海森
战国四公子,大家都熟悉,他们分别是齐公子文,赵公子胜,楚公子歇,魏公子无忌。但不知看官们注意到没有?战国还另有三个公子呢,算起来应该是七公子。有人说,不就是燕太子丹和韩公子非吗?对,加上这两个,六个了。还有一个大家可能有点想大不到,秦公子政也是一个呀。所以完整地说,战国后期应该有七个公子,更确切地来说,战国后期与其说是一部合纵连横争斗史,倒毋宁称为一部七公子争斗史更为名副其实。
言归本题。读战国史,不能不读四公子。
四公子中,名头最大的当然是孟尝君了,礼贤下士,食客三千,天下谁人不识君?!就连遙远的秦国,也闻其大名,派人送来任命书,请他担任秦国国相。
然鹅,孟尝君田先生却是一个矛盾交集,褒贬不一的人物,在赵国某地,人们骂他是魔鬼撒旦,因为他在那个地方大开杀戒,杀死了很多很多的吃瓜群众。起因是什么呢?仅仅是当地瓜众见他身材矮小,相貌平平,就送了他一个"矬子"的外号,就为了这外号,我们的田先生一怒之下,一声唿哨,十里溅血,屠戮之后,扬长而去。而在齐国薛地,田先生的食邑之地,人们因为免除了田赋租税,齐声称颂田先生是薛地的大恩人(这其实是他手下一个姓冯的食客替他做的好事)。古今中外,有很多这类矛盾型的人物,或者说有很多这类多重性格的人物,田先生不过其中一例罢了。
四公子中,最为不幸的,无疑是春申君,一代翩翩,竟遭小人暗算,身首异处,堪为一叹。
说到礼贤下士,不能不提平原君一笔。平原君府邸隔壁,住着一位邻人,那邻人是个瘸子,用今天的话来说,是个残障人土。有一天,这位残障人士出门打水,却被平原君的一个美妾看见,那美妾在楼上看见这瘸子走路时脚高脚低的情景,不由大笑不止。第二天,瘸子找上门来,要求平原君杀掉这个美妾,以泄心头之愤。平原君起初不同意,但他手下的门客们却看不下去了,一致认为平原君重色轻人,有损礼贤之名,纷纷准备跳槽走人,为了维持礼贤美名,平原君最终还是杀了美妾向瘸子道歉。
这故事今天听起来很可怕,也很可悲,贤名竟然超过了人命,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贤名"在战国时期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对照前文孟尝君为了不让"矬子"败坏贤名而杀人无算,区区一美人之命又算得了什么。
接下来要说一说信陵君魏公子无忌,四公子中余首推公子无忌。四公子虽各有差别,各分秋色,然就抗秦救国方面作出的贡献而言,则非信陵君莫属。
事情起源于"谁动了我的虎苻"之问,这个问题似乎是战国史上最不成问题的问题,当然是我们的魏公子了,具体地说应是如姬动了魏王的虎符。
虎符,象征或代表兵权,相当于上古时代的玉斧或铜钺,,武王伐纣时,即持有大小钺,又相当于三星堆出土的金权杖,总之,是召集或调动兵马的凭证。
虎符是如此的重要,那个魏王却大大咧咧疏于保管,一不小心,便让身边的女人偷了个正着。常言道"小人暴动真可怕",殊不知,身边的女人暗底里到处翻动,真的也很可怕!
魏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但严重的后果最终落到了晋鄙的头上,却没有落到如姬的头上。魏王最后如何处置如姬?史无记载,不得而知,看来是"爱虎符更爱美人",不了了之了吧。
凭着偷来的虎符,无忌先生成功地解救了赵国,邯郸解围,当然也解救了他的姐夫平原君,原来这两位是小舅子和姐夫的关系。这时候,楚公子春申君的援兵也赶到了邯郸。三位公子邯郸会面,可谓是三星聚会,只差了一个孟尝君,否则就是四星联珠了。
行文至此,忽然想到,这里不是邯郸吗?那个秦始皇的老爸叫做什么异人的不是在邯郸作人质吗?不知他情况如何?何不趁这次写作机会顺带打探一下?!出于好奇,我发了个微信给异人,问:"在吗"?很快有了回复,"在"。"在干吗"?"在发呆","为什么呀"?"日子不好过"。日子不好过,这个我能理解,秦国屡侵赵国,这次又兵围邯郸,作为赵国的人质,日子能好过吗?!不杀之已是上上大幸了,我只得劝上一句:"异人兄,宽心,要坚信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即将到来″。"宽心?我宽不下来呀,还好有个朋友呂不韦经常来陪我"。呂不韦?我看到这个名字似乎有些熟,猛想起,这呂不韦不就是那个阳翟大贾吗?!
本来还想再聊上几句,但想到拙文还没写完,还得继续写,我只好发了一句"保重"后,继续我的码字爬格。
抗秦援赵战役之后,魏公子又多次组织合纵部队(任司令长官),对抗秦国。有一次大败蒙家军(秦国的两支主力部队,一支蒙家军,另一支王家军。到秦二世时,又组建了章邯兵团),一直追击到函谷关下,吓得秦军紧闭城门,"兵不敢出",甚至好多年不敢出。公子威名,震动天下,迫使秦国放慢了吞并六国的步伐。
写到这儿,我要说,什么叫犀利哥,这就是犀利哥!说到犀利哥,不能不令人想起一个人,那个人四十多年前已经死于沙丘了,也可称得上是一个犀利哥,那个犀利哥就是赵武灵王(赵主父)。忽然想到,要是赵武灵王没死,两个犀利哥联手抗秦,历史的走向会如何?让我们展开一下神奇的想像,两个犀利哥联手之后,经过多次合纵战争,最后终于消灭了秦国,秦国灭亡之后,赵魏两家为了争夺最后的王权又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厮杀。有人说,这纯粹胡说,历史没有假设,的确,历史没有假设,但时空有多维,在另一个平行宇宙里,历史就是这个走向。
扯远了,思维回到现实。秦国败退之后,当然不会善甘罢休,停止东扩,他们照例又使出了杀手锏,这种杀手锏,就是离间计或曰反间计。
这种离间计,秦国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屡试不爽。纵观战国史,秦国每次运用这种离间计,总能成功,成功地废除廉颇李牧,成功地收买郭开后胜,不计其例。这次用在魏国,也取得了成功。
魏王中计后,不再信用公子,罢官免职,公子闷闷不乐,沉湎酒色,四年而逝。闻公子死,秦弹冠相庆,大兵压境,最终灭魏,屠大梁。注意这个屠大梁,大梁者,魏都也,秦屠大梁,可见秦恨公子恨到什么程度?!
读史至此,每有感触,感触至深的一个闪想是——战争的胜负有时并不仅仅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在人性的扭曲。别了,犀利哥!
公子其人,人有评之为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我同意,但不要忘了,公子还是一位谍报专家,何以见得?有史为证。有
一天,公子正陪魏王在棋牌室玩,忽有报告说是赵魏边境有异动,赵军入侵,魏王大惊,公子却安然不动,道:大王勿惊,这是赵王在打猎,不是入侵。不久,六百里加急来报,果如公子言,魏王这下更吃惊,问公子何以知之?公子笑答:我在赵国有潜伏人员,随时报告赵国的一举一动,魏王这才放下心来,但放心之下,却对公子多了几分提防。
以上片断,足以证明公子确是一位优秀的谍报专家,虽然我们不知道这些潜伏人员的代号是007还是008?但这无关紧要,紧要的是,谍报工作既然如此出色,为什么不在咸阳设立一个情报分站?这是我的一点疑问,也许是秦国查户口查得太严厉?我猜想。
现在要补充说一下春申君,前文关于这位公子说的简略了些,补充说几点。春申君姓黄名歇,首先,这个姓很奇怪,楚王室有姓黄的吗?在下寡闻少见,据鄙人所知,楚祖姓为羋,国姓为熊,公卿大夫中以景.屈.昭三姓为多,似乎没听说过有什么黄姓,但我们知道西周时有个小国叫黄国,黄国在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所灭,那么,楚国的这个"黄"姓是不是从黄国流落扩散而来的呢?也许黄姓后裔有一支进入了王室队伍?也或许春申君用的是外祖父之姓?百思不得其姐,有待高见!
其二,春申君应该是四公子中文才最好者,你看他那"与秦王书",一气呵成,侃侃而谈,说得秦王不得不打消攻楚念头。其口才亦佳,无论是任特使还是作人质,皆能保护楚国,全身而退。春申君执掌楚国相权二十多年,这在四公子中亦少见,其他三位公子没有如此长久据路要津。不过,若论军事才能,我还是以为比不过信陵君。
秦王政六年,春申君组织合纵攻秦(纵约长是楚考烈王),结果大败而归。考烈王一气之下,迁怒于春申君,君臣关系从此疏远冷淡。春申君失势,风光不再。考烈王死后,春申君亦被人暗杀,但他的儿子却登上了楚王宝座,号称楚幽王。怎么肥四?篇幅有限,长话短说,原来,这个故事的版本跟呂不韦.赵姬.异人三角关系的版本如出一辙,惊人相似——离婚了,别来找我。但肚子里的孩子却跟随生母来到了另一家。只不过一演出地在赵国,一演出地在楚国
其三,关于春申君的封地。春申君的封地,也就是所谓的汤沭之邑,一为淮地,一为吴地。封淮之时,已称春申君,后来春申君把淮地退还给楚王,以此作为一个边郡以对抗齐国。这里有一个小问题,齐楚之间怎会接壤?齐国应该与鲁国接壤才对,"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才是呀。原来,鲁国已经被楚国吞并(时在公元前256年),所以不但.三八线已经划定,连风马牛也已相及了。楚国从备战角度出发,屯垦边郡也在情理之中。
淮地退还,春申君改封在吴地,这个吴地在什么地方?应该就是太伯奔吴之地,但太伯奔吴之时,吴地还是一片蛮荒。现在史家大致推定在锡常一带,"淹城说"即为是论,余亦认同。
那么,春申君的封地是否亦在锡常一带?不是!史载明确,"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就是说,春申君的封地封在了苏州一带,并且是以苏州为封邑首府的,并仍号春申君。应该说,"春申封吴"与"太伯奔吴"虽然治所分别为苏常,但从地理环境上来看,仍属一吴。
既然封在了苏州,为什么要加上"故吴墟"的字眼呢?这说明了什么呢?我以为,说明了当时春秋战国时代,时局的动荡性和战争的残酷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破坏性,好端端的一个城市被隳突,已是家常便饭。君不见,战国史上屡屡上演那一幕幕的屠城京观惨剧吗?!
苏州,早在春秋时,已是吴国国都,吴越争霸,越军兵围姑苏,然而,到了战国春申君封邑之时,用上了"墟"这个字,可见列国之争所带来的破坏有多严重和惨烈。
"墟"是什么意思?就是破坏.破落.破败的同义词,殷墟不就是同样的字眼吗?还有吴哥遗墟应该也是这种情况。
然而,苏州城却又并没有完全荒芜没落,它还是以一种古老而完整的面貌传到了今天,这又怎么说?我以为,这里面当然应该有春申君的一份功劳在内,既然作了治所都邑,当然要修葺维护,乃至扩建重整。
这里有一个小小的旁证,大家都知道苏州有个城门叫阊门,可这个阊门原来并不叫阊门,而是叫"破楚门",春申君到了苏州,当然不能容忍这个叫法,他本是楚国人,城门却叫"破楚门",这不让人难堪?!于是改名为"阊门",阊者,发扬光大,繁荣兴旺之意也。
为什么有"破楚门"呢?原来这是当年吴王阖庐大败楚国,得胜归来时所取之名。吴国破楚,史有其事,一方面是为了了却伍子胥的一桩心事,另一方面也楔合吴王阖庐炫耀武力.争霸中原的雄心壮志。而为了报父兄之仇,伍子胥也曾极力怂恿吴国攻楚。
楚国果然被打破了,还乡团头子伍子胥自豪地宣布——我伍子胥又回来了。他本是楚国人,回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鞭打平王之尸。鞭尸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哄动,我查看了一下当年的朋友圈,反对的有之,赞同的亦有之,其中有一个微信名"秦庭之哭"的反应最激烈。不提。
行文至此,苏州城的兴衰盛败的过程,我们也有了一个大致了解,太伯奔吴之时,或许就根本没有这个苏州城,或者只是一个小小的集散买卖之地——吴国立国后,开始作为都城而兴盛——到了吴越争霸,吴国灭亡之后,又衰败下去——到了春申君时代,又开始复苏繁荣。这样的一种兴盛过程,终以历史名城遗存,想来梁思成先生也会感到欣慰的吧?!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千年古城令人向往。"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千年古人令人神驰。作为龙的传人,在千年历史面前,如果我们毫无反应,茫然冷漠,那对祖国历史文化而言岂不是一种灾难性的精神海啸和文化雪崩?夫复何言——啊哈,今天天气真好——朋友,月饼票有伐?
苏州与春申君结缘,是一种历史的幸会,当姑苏都邑都城之时,我们上海到了宋朝时还不过是个县级市镇,四周散落着漁火,还有鸟啼和蛙鸣,但面包是没有的,城墙也是没有的,更不必说什么十六铺.大世界.四马路.麻皮金荣水果月笙.江北大亨郑家木桥斧头帮了。有人会说,上海的市龄既然不能与苏州相比,那肯定与春申君无缘了吧?
然而且慢,吴地既为江东之地,当然也包括了沪地,也包括了春申君对沪地的统辖之职。那么,春申君是否到过上海呢?一条河流,一条河流的疏引.延伸和奔腾,回答了这个千年之问。
这条河流就是黄浦江,史载春申君曾治理过浦江河段,而黄浦江的前名就叫做黄歇浦——以春申君的名字而命名。这么说来,春申君确实到过上海?我想,应该是到过的,而且很有可能是在内环线之内,因为黄浦江是穿过市区的呀。
春申君从公元前248年封吴,到公元前238年遇害,辖吴共十年,十年之间,作为一个疏通黄浦江的总包工头,说他没亲临水利工程现场,没到过上海,这似乎讲大不通吧?!
春申君如果到过上海,那恐怕是春秋战国史上名人莅临上海第一人了。
由此联想到西晋的陆机.陆云兄弟,二陆是华亭府人(今松江),想到祖冲之曾做过娄县县令(今昆山),虽然邻近上海,但远在外环线之外了。
思路由黄浦江想到了秦淮河,秦淮河是秦始皇为断绝紫金山王气而挖凿,比春申君疏通黄浦江晚了二十多年,但奇怪的是,秦淮河的名气大大超过了黄浦江,为什么呢?
我以为这里面,秦淮河的地理背景.山水风貌.历史钩沉.人文情结等因素占了很大的比重。而这里面的里面,秦淮八艳式的青楼文化现象等因素,又占了相当的比重。
这种对比如何评说?我认为,这,反倒是件好事!虽说浦江江畔耸立的是金壁辉煌的万国建筑,然而,可曾想过秦淮河两岸徜徉的是什么?是琴棋书画!琴棋书画盖过了万国建筑,难道不是好事?!
还能有什么比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引以自豪呢?!(全文完)
2019年9月21日稿于
《谛听斋》
简介:
钱海森,男,生于沪上老城厢,旅居雪梨。微信名则灵,业余爱好史文,马齿徒增,如季羨林所言:大多数人皆碌碌无为,这再正常不过。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爱好,不为别的,就为坚守心中最后的一块快乐天地!愿与朋友们共勉之。
华夏思归客诗词学会
版权归 华夏思归客所有
主编:思归
关注微信公众号!
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精彩!
请您与我一起欣赏古诗一首
秋凉晚步
宋·杨万里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如果喜欢,快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