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养血 增强抵抗力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推拿门诊主任曾科学近期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夏季暑气较重,特别是南方,气候湿热,容易耗伤人体正气。需要既补气又养血,两者兼得才能更好地提高免疫力,疾病就不会找上门了。
流感发病有季节性,北方常在冬季,而南方多在冬夏两季。流感病毒变异率高,人群普遍易感,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抵抗力颇为关键。
|免疫力强可抵御疾病|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有内因、外因。外因指外界病邪、社会因素等,比如新冠病毒就是可能致病的外因。但为什么面对同一种病毒,有的人发病了,有的人没有发病;有的人病重,有的人却是轻症。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正气盛衰不同,抵抗病邪的能力就不一样。只要人体气机保持一种协调并充足的状态,就不容易受到外邪入侵,内生疾病。即使不慎受风寒,通过自身正气的调节,也不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且更容易医治。”曾科学对此强调。
正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正气即人体的抗邪能力,也就是人体的免疫力。人的正气虚弱,才是外邪得以入侵的根本原因。一个人的正气充足,外邪就不易侵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如果人体的正气虚弱,抗邪能力差,或病邪强大,那病邪便会趁虚而入。
“想要有较强的免疫力抵御疾病,需维护好体内的正气,这才是人之根本。”曾科学表示。
25岁的徐小姐,近日胃口不佳,食后胃脘不舒,时感疲倦乏力,便溏,面色稍黄,于是前来医院就诊。
.
曾科学以加味四君子汤加减,益气健脾除湿。其中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益气健脾,而茯苓、扁豆健脾除湿。服用7剂后自觉便溏症状减轻,14剂后乏力症状减轻,大便基本正常,28剂后症状基本消失。
曾科学认为,气虚是指身体元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临床一般多见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脉虚等。也就是经常感到疲惫无力、懒得说话,气短,头晕目眩,白天活动比别人更容易出汗。
“夏天,人们非常容易出汗,稍作运动就大汗淋漓。大量出汗会导致气虚、津液亏损等,补气颇为必要。”曾科学表示。
补气有补元气、补脾气、补肺气、补心气、补肾气之分。如肺气虚主要表现在咳嗽无力,痰液清晰,短气自汗,平时容易感冒。人参、黄芪、沙参益气补肺;熟地、五味子、百合益肾敛肺。咳嗽痰稀者加紫菀、款冬花温肺止咳;容易感冒者加防风、白术;气短者加五味子、冬虫夏草补肺益肾纳气;自汗较多者加牡蛎、麻黄根固表敛汗。
心气虚主要表现在气短,劳动后加重,神疲体倦,自汗。常用药: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养心;熟地、当归滋补阴血;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自汗多者加黄芪、五味子益气固摄;饮食少思者加砂仁、茯苓开胃健脾。
|提高免疫力不仅要补气|
“大家都知道,气虚要补气,但不同年龄的人使用的方法却不同。”曾科学说。
儿童:调整孩子的日常饮食和生活方式,偶尔在煮粥或炖汤时加入适量太子参或党参。注意不要让孩子养成偏食习惯,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中、青、老年:常做保健操,如八段锦、五禽戏等,早晨起床后对着太阳拍手,手是阳气的大本营,在清晨拍手可以推动人体阳气运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睡觉,不熬夜。熬夜会使人体的精气亏损,损伤元气。饮食上,可以适量用人参、党参、西洋参、鹿茸、枸杞等炖汤,进行食疗。
曾科学还提醒,老年人不可滋补过度。可多食用健脾养胃的食物,如桂圆肉、山药、胡萝卜、红薯、芋头、菠菜、小米、玉米、银耳、香菇、鹌鹑蛋、桑葚等。
40岁的张女士,舌淡,苔白、有齿痕,唇色白,胃口不佳,大便稀而无臭且色淡,完谷不化,气短乏力,常头晕。
曾科学说,患者因脾胃虚弱,胃口非常差,身体气血的消化吸收处于缓慢状态,则会面色无华,气短乏力。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生成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是水谷精微,而水谷精微的化生,有赖于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功能正常,中医常常通过观察胃气来判断病人的情况。
患者不愿服药,遂以药膳调理。卷心菜牛肉汤:卷心菜500g,牛肉60g,生姜、盐各少许。补脾健胃,益气通络。牛肉性温,又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能有效去除身体多余的水气。卷心菜有疏通经络的作用,使气血不再积滞于局部。此外,还有四宝粥,即用山药、莲子、薏米、芡实煮粥。健脾益气,祛湿养胃,补脾止泻。每方每周食用2~3次,服用3个月后情况改善。
“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化生基础和载体。因而气、血密不可分,在补气的同时也要养血,才能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曾科学强调。
气血不足可产生畏寒肢冷、四肢厥逆、自汗、头晕耳鸣、精神萎靡不振、疲倦乏力、健忘失眠、心慌气短、面色萎黄或者苍白没有光泽等不适。此外,还会给身体带来不可预测的各种隐患,如女性常见的贫血,掉发、白发,怕冷,皮肤粗糙等。气血充盈,百病不生。
|四方面着手补气养血|
“一个人如果气血充足,那么看起来就精神百倍。但如果一个人气血不足,那么看起来无精打采。中医认为,气血失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即气血不足会使抗病能力下降,时间长了会影响人体健康。”曾科学表示。
细看老年人的舌头,经常可以看到小瘀点,口唇的颜色也比较暗,这些就是体内有瘀血的表现。这种瘀血,很大程度上与人上年纪后,气的推动力减弱有关。反过来,如果体内的血量不够,那么气就失去安身的住所,就会很容易消散掉,从而出现气血两虚的局面。也就是说,气虚者,血未必虚;但血虚者,常伴有气虚。
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的作用在于推动有形的血液,让血在经络中正常地运行,即“帅”。血的作用,在于让气有所归属;气本身是无形的,必须依附于有形的物质,才可以正常发挥作用,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气不足时,就缺乏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很容易出现血瘀。
应该如何补气养血,提高抵抗力?曾科学说,从四个方面着手:
饮食上,多进食补气血的食物,如糯米、大枣、荔枝、龙眼肉、菠菜、胡萝卜、莲藕、动物肝脏、猪血、牛肉、羊肉、鸡肉、驴肉、黄鳝、鲫鱼、鲈鱼、桂鱼、红糖等。如鲫鱼豆腐汤,营养丰富,常食可增强抗病能力。鲫鱼有健脾利湿、和中开胃、活血通络、温中下气的作用,对脾胃虚弱、水肿、溃疡、气管炎、哮喘、糖尿病有很好的滋补食疗作用。
在生活工作中要避免过度劳累,不要思虑过度,按时休息。充足的睡眠是保证气血生成、运行的基础。
适当药补,明显的气血亏虚,可服用补气血的滋补品,如八珍丸、八珍颗粒、益气养血口服液、复方阿胶浆、乌鸡白凤丸等。
保持适量运动,提高身体机能,促进脾胃吸收,有助于气血的生发与转化。
曾科学还提醒,天气热,易烦燥上火,食欲下降,注意适当“清补”。如果喝乌鸡、老母鸡汤这种温补汤,就适得其反了。应选择鸭汤或鸽子汤。从中医的角度来讲,进补应遵循“四季五补”之道,即春季补肝、夏季强心健脾、秋季润肺、冬季补肾。吃反季节食品,要学会冷热平衡搭配,如夏季吃羊肉火锅,最好加入一些凉性的配料或配菜,以中和羊肉的温热之性。
老人、儿童以及体质偏虚的人,因其肠胃功能比较差,不宜多喝绿豆粥解暑,否则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化绿豆蛋白,引发消化不良,此类人群还应该少吃或不吃寒性食物。此外,脾胃虚弱的人可以喝大米小米混合绿豆熬成的粥,因大米小米有滋补脾胃的作用。
曾科学推荐2款夏季补气养血的食疗方,大家根据不同体质,不妨试试。
| 西洋参煲水鸭汤 |
材料:西洋参20g、水鸭250g、桂圆12g。
做法:先将西洋参洗净,用刀切成薄片或打碎成幼粒,备用。剖杀水鸭,去除毛及内脏、头、颈及脚,斩粗件备用。桂圆洗净。以上汤料准备就绪后,同放进汤煲内,加入适量清水,用中火到小火煲汤,1.5小时后,加食盐调味,待温饮汤,食鸭肉及桂圆。
作用:益气生津,宁心养血除烦。
适宜人群:暑热天,自我感觉疲惫乏力,汗出过多,口干口渴,精神不足者甚为适宜。
| 黄芪枸杞瘦肉汤 |
材料:猪瘦肉150克、黄芪15克、枸杞10克、生姜2片(1~2人用量)。
做法:将黄芪、枸杞分别洗净,稍浸泡;猪瘦肉洗净,切块。把以上材料一起与生姜放进炖盅内,加入冷开水适量,加盖隔水炖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饮用。
作用:补气固表,补肾益精。
适宜人群:适用于气虚乏力,表虚自汗,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