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绝了!央视把227篇课文拍成纪录片!网友:早点看到,我娃也能上清华北大!

很多人发过豪言壮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何真的实现它?央视科教频道《跟着书本去旅行》,带孩子们实现这一理想。
它是一档体验式文化教育节目。
每一集,都以中小学课本或经典名著为线索,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行万里路”,走近文化古迹、实地实景讲故事、身临其境受教育,触摸历史、感知文化,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寻迹河西走廊、长安、苏州园林,吐鲁番、陕西民俗印记,草原,山海雄关等。
探秘书本里的诗词、岳飞故里、齐国故都。
感受各地的美食、建筑,探讨动植物风土人情……
走进吐鲁番 · 火焰山的秘密
所有孩子最爱的《西游记》里,“三借芭蕉扇”的故事让每个孩子都梦想有一把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只需一扇,乘风而起,比孙悟空翻筋斗云还快。
然而,火焰山确有其地吗?火焰山为什么会这么热呢?火焰山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为造成的?那儿真的寸草不生吗?
这些问题都曾是我们上课时自然形成的疑问。
火焰山被视为中国最热的地方之一,《西游记》中第六十一回还特意用了一首诗,来描写火焰山整日燃烧着熊熊大火的景象。
于是,在领队的带领下,孩子们一行驱车来到火焰山。到达的一刻,一个孩子热得直接感叹道“简直要晒成牛肉干了”。
有了直观的感受,待到专家公布温度时,大家立刻有了感知,恍然大悟。原来,当地地表最高温度可达82.3℃,专家的鞋和袜子在那里都被烤坏过。
原来,在7500万年前,地球上发生了一次大的造山运动,叫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两大陆地板块相撞,拱起了一座喜马拉雅山,又经过经年累月的变迁,天山山脉随之出现。火焰山属于天山的支脉,与天山山脉基本平行。因为火焰山的存在,天山的融水被火焰山阻隔。而它的山体由砂岩构成,透水率极低。无形中提升了火焰山区的温度。
那么,火焰山地区真的寸草不生、寸鸟匿踪吗?最好的方式,当然是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结果,他们除了找到一些别的地方飞来的蒲公英种子,一无所获。孩子们就很自然地认为,这里曾经着过一场大火,才导致现在荒芜一片的。
但这个推论马上就被专家打破了,其实火焰山从来没有着过火。
真正的原因是:吐鲁番年降雨量只有16毫米,蒸发量却达3000多毫米。地下水位又低,所以才导致这里没有生命迹象。而火焰山的名字里之所以有“火”,是由于阳光照射在山体上,赭红色的色调非常浓重,热气流不断向上升腾,感觉上就是在着火。
一次实地的学习与发问,让年龄并不大的孩子也开始感悟和启发“生命”这样更大的课题。
陕西民俗印记 · 三秦味道
陕西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土地肥沃,诞生出各种各样的美食。作家贾平凹从小生在陕西、长在陕西,因为对家乡美食的热爱,他将多种陕西美食的做法及历史渊源做了详细记录,由此编撰出了《陕西小吃小识录》
书中写道:陕西这块浑厚的黄土,因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物产不同,气候不同,构成了它丰富奇特的习尚风俗,而各地的小吃正是这种习尚风俗的一种体现。
比如,肉夹馍,明明是肉夹在馍里,但为什么不叫“馍夹肉”,而叫“肉夹馍”呢?
其实一开始,人们常说“肉夹于馍”,但陕西人骨子里干脆、豪爽,嫌这样叫拗口。久而久之就省略了中间字,叫成了“肉夹馍”。同理,当地人管羊肉泡馍也叫作“羊肉泡”。
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有人喜欢吃米,有人喜欢吃面。在陕西,面食种类繁多,不论男女老幼,也不论酒宴席面,还是家常便饭,面食始终是餐桌必备。那么,陕西人为什么对面是如此钟情呢?
这就要追溯回历史了。在古时,有两种粮食文化。一种是北方的粟米文化,即小米;另一种则是南方的稻米文化,即大米。而到了汉唐时期,小麦得到大面积种植,随即逐渐取代了粟米文化,即小麦。自古,陕西就是全国小麦的主要产区之一,所以面食就成了关中地区的主要饮食。
而陕西人最好的一口,绝对得数油泼辣子BiángBiáng面。
《春节童谣》——多彩年画
这节从孩子们一年级的课文《春节童谣》说起的。
课本的《春节童谣》,只是教孩子们念会了童谣,但关于春节习俗背后的广阔历史,却很难展开说。
节目中,就补上了这一点。
孩子们先是亲眼看了年画的制作过程——雕版印刷术。
接着,听两位老师,细致地讲解了门神的来历。
最早的门神,早在《山海经》中就有记载,也很简单,就是两块桃木板,挂在门上,写上「神荼郁垒」四个字。
这一节里,知识点非常多:
古代人们,认为桃木是用来辟邪的,所以在古诗《元日》里有这样的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知道了这个典故,孩子们一下就明白古诗中的深层含义了。
再后来,门神年画里的形象,就换成了唐代的两位名将,在「宣武门之变」立下大功的尉迟敬德及秦叔宝。
两个人也都上了唐代为表彰功臣而建的绘有功臣图像——凌烟阁,两人一人持鞭,一人持剑锏,守门护院。
《多彩年画》这一节里,还讲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里,古人大多迂腐刻板,可他们其实也有活泼幽默的一面。
比如,明清时,紫禁城里的年画,会在主图旁,画好多小物品:灯笼,蜜蜂、小鼓、山、云等。
而这些物品,其实都是通俗的谐音梗:灯笼、蜜蜂、五个小鼓组合,就是「五谷丰登」。
画有剑和猴子的,谐音梗是「封侯拜将」。
「山和云」的组合,就是「平步青云」……
这些,都寓意着吉祥,也彰显着古人的智慧。
用「旅行」的方式打开书本
纪录片的每一节,内容都十足丰富,所展现的眼界也非常广阔,与孩子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里,也处处展现着价值观。
每一站的学习都有一个文学主题,并会让孩子们体验相关活动,如:
遥认微微入朝火——做灯笼(入朝火指灯笼)
孩子们亲身体验与之相关的文化,如白居易的诗句“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康震老师跟我们讲解“入朝火”实际上是指灯笼,并请传统灯笼师傅传授制作灯笼。
杜甫草堂,感受传统手艺——做草房

带孩子到成都草堂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来到西安长安城——认识西安城墙
长安城规模宏伟,而城墙除了是建筑布局的组成部分,更重要的作用是古代军事防御体系,那么如此严密的堡垒是用何建造的?
出塞之路——体验如何才能进出边关
边塞诗歌中常常出现“玉门关”、“阳关”,它们到底是何面貌?于是带领孩子们朗读边塞诗歌、讲解玉门关和阳关的知识。
实地到玉门关的遗址去看——
男同学们穿上古装扮演守阳关的官兵,女同学要按照古代真实的通关流程,获取关牒,递交关书,接受查验,最后才能“出关”。
这档节目,也真正做到了为孩子们而拍:
每集加上片头片尾,只有 18 分钟多,孩子们每天看一集,既不伤眼,又能足不出户游中国,值得强烈推荐。
如今,这场书本之旅,仍在途中。
尽览课本中经典的山河大川、故事名人,通感书中内涵,立足书本,又不局限于书本,或许这也是让书本真正“活”了起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