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灵恩 | 杜岙印象
杜岙溪
作者:王灵恩
审核:刘开文
宁海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专辑
杜岙,它静静地躺在东乡茶院的一处山坳里。原本它是被两座黛绿的山峦包裹下的偏僻小村落,一条清澈的杜岙溪蜿蜓东去,杜岙人绵延散居在这条杜岙溪一侧之狭长地带。溪水滋养着这里的土地与山民,人们静谧地在此生息。虽说杜岙地处闭塞,但这里的村民一直来不离不弃地守着那山那地,祖祖辈辈看着日落日出,过着面向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生活。人们日复一日地傍着祖辈遗下的这份田野原色,享用着勤劳翻犁出来平静的农耕风情。花山隧道一打通,突然把偏地杜岙与城区拉近了,也把这个不大为人所识的小山村推上美丽乡村的前沿竞台。
让人料想不到的是,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73年前的一声枪响,划破了山村的平静。一个叫赵礼贤的杜岙人,带着村里十二个年龄相仿具有血性的青年,拉起了一支队伍,就在村口那两株浓荫茂叶冠状大樟树掩映下的圣人殿集结出发,并将这支日后驰骋宁海东乡的武装命名为“鲁迅“部队。赵礼贤也因此成为东乡红色武装的灵魂人物与台属“鲁迅”部队的创始人。
鲁迅部队创始人赵礼贤
杜岙有点特别。这东部山岙岙里的一个村落,虽冠名为杜岙村,奇怪的是,当地村民居然没有一个杜姓,而是一个以赵叶为主姓的聚居之地。据宗谱记载,这里的赵氏族人是宋代赵匡胤之弟赵光美之后裔中的某一支,因避战乱而迁徙宁海白峤一带,其中零星隐居于此的一房族亲。故杜岙走出来的一群赵姓真汉子,就如同他们开疆拓土的赵宋祖先那样,躯体内蕴血性而勇敢、勤劳而质朴的特质,用宁海话形容谓之有铁刮硬、直拔直的性格。
赵姓聚居“山肚里”,故称杜岙
杜岙有色彩,红色成了它的底色。当年赵礼贤闹革命,成为当年轰动东乡之大新闻。这位1929年出生的杜岙之子,在当时宁海中学可是一位学生领袖。他17岁入党,19岁就担任了宁中党支部书记,被当局认定为“危险分子”开除出校。1948年夏,他接受组织安排返里,以杜岙小学教员为掩护,开展党的宣传工作。自1948年10月台东工委扩大会议后,11月杨民奎率部到东区茶院一带活动,赵礼贤担任了杜岙村党支部书记,受命在宁海东区发展游击武装、建立游击区的任务。此后,他选送东区骨干赵加凑、赵洪田、杨贻仁、王作兴等到洪流部队受训,为游击区的建立培养武工人才。1949年2月11日,他以洪流部队受训骨干及带回的五杆枪与数十发子弹为起家本钱,会同赵世利、丁大宏等13勇士,集结在杜岙溪边的圣人殿开会,硬生生地拉起了东区武工队,取名鲁迅部队,赵礼贤本人也改名成陈君。此后,这位杜岙之子率部转战道士桥、茶堂,不费一枪一弹,收缴当地地主的枪支,初战告捷:又赶赴茶院,摧毁柘浦乡公所;趁热打铁,摧毁力洋乡公所,收缴5支步枪。尽管初创时期昼伏夜出,餐风露宿,游击活动十分艰辛,但这支鲁迅部队在东区犹蛟龙入海,神龙不见首尾,使敌人颇为头痛。而他们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在自己熟悉的区域里灵活转战。此后部队历经学习整顿,人员扩充,活动范围也从山区走向平原、从小村落走向大村落,战力不断提升,影响力也随之增强与扩大。面对顽固的力洋地主庄园与毛屿土顽武装,赵礼贤智勇收枪,首抓叶文,迫其打开叶家大门交枪借粮;又“请”叶慕飞等大户拿出枪支, 鲁迅部队从力洋大户处共缴获长枪20来支、短枪10来支。解决了力洋地主庄园武装后,赵礼贤部队的名气更响了。1949年3月,赵礼贤又担任了东区区委书记,率部拔掉毛屿土顽武装,部队由最初的13罗汉发展到130余人。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部队有两次重要的围剿与反围剿的战斗考验,赵礼贤作为主要指挥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还派人开展爱国特捐及钱粮收缴,有力支援西南游击区的部队。后部队从毛屿港乘船转移,与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游击纵队四支队会师,先编入四支队一大队三中队,后改编为三大队三中队,赵礼贤任政治指导员。此后他一直在部队工作,任过军校教员、团政委等职,直至1983年以副师级离休。
赵礼贤是从杜岙走出来一位著名的红色人物。他年届九三依然健在,尽管身居齐鲁,但心系桑梓。听说家乡要搞红色教育基地,即汇款以示支持。
晚年的赵礼贤
是啊,快被遗忘的杜岙呀,我们不能也不应忘记。这里有圣人殿等红色遗址,依然完好;这里有红色故事,传奇精彩;这里有红色的基因密码,更需解读解码。
这不能不切入了一个话题,就是如何打造东部红村?杜岙村将以何种形象示人?依笔者愚见,杜岙村有理由成为一个特色红村,且现在建设打造东部红村恰逢其间,很有必要。这对扮靓杜岙文化名片,提升杜岙知名度,意义何其大矣。为做好该村的红色文化,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充分依托厚重的红色资源,发挥现有基础优势。一是杜岙作为台属武装鲁迅部队的发源地,其灵魂人物赵礼贤也是本村宗亲,且仍健在,先天优势明显;当年成立武装的圣人殿等红色遗迹仍保存完好,可成为一个重要参观节点。这些都是成为红色文化开发的直接理由。二是农村文化振兴计划的实施,可借力助推该项工作的实施,正合时宜。三是可延请一批醉心乡土文化挖掘宣传的热心人,形成内外合力,并与已成熟的许家山游线串接,将绿色生态、红色活力进行有机的衔接、组合。
座谈会现场
至于下步将要跟进和考虑的工作,不妨从以下几步着手: 一是设一条游线。布局红村游线,以圣人殿为中心,村口立一纪念碑文,设计一个红村统一的LG和标别;二是布局几个景点。设立村史馆、赵礼贤旧居及手迹资料、鲁迅部队宿营地、战役蜡象馆、初心书屋、红色数字化信息化展示厅、红色诗碑林等。三是先行集中进行多波次有份量的宣传报道,强化宣传效应,引起上级重视。四是后续组织中小学生或专门培训机构结合游学、研学进行传统教育。五是由乡政府出面,邀请县党史办到杜岙开一次关于《赵礼贤与鲁迅部队》的专题座谈会,扩大杜岙村的影响。
杜岙,一个红色传奇诞生的地方。绿色杜岙,红色加持。县有关部门也开始重视起来,关键是看行动。其实杜岙人早巳有此共识,并正在行动,殊为难得:像社会贤达储吉旺先生也有捐资的意愿,红村杜岙蓝图正徐徐铺展开来。正如杜岙村乡贤赵昌良所言:要将杜岙的红色资源充分挖掘出来,把一杆枪、一条溪、两座山的特色资源突显出来,将地域优势发挥,努力形成宁海东乡独特的红色文化加绿色生态的示范村。这足以看到杜岙人的信心与决心。可以料想,东部红村呼之欲出,必将成为宁海重要的红色地标。
杜岙之行'
今天宁海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杜岙之行,是走看宁海大地上红色印记的重要收获,有关杜岙的红色精彩故事,或将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