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心学与理学之争,谁胜?

鹅湖之会

南宋淳熙二年,也就是1175年,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达成统一共识。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及朱熹到鹅湖寺就各自的观点展开辩论。会上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心学略占上风,结果不欢而散。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

朱熹与陆九渊的思想之间的矛盾是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展开的,而焦点集中在是否以心为宇宙本体。

1.朱熹与陆九渊的本体论分歧:

朱熹强调“理即物”:就是认为理是产生万物根源,心具众理而应万物。肯定事物不是在人的心中,理才是事物存在的根源,所以理是第一性的。但是心与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心是认识的主体,理是本体。

陆九渊强调“心即理”:就是认为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事物之理原本存在人心之内,即万物了然于方寸之间,所以心是第一性的,天理是离不开人心的。因此心理合一, 心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本体,故以心统一主体与客体。

2.朱熹与陆九渊的认识论分歧:

朱熹强调“格物致知”:既然理是产生万物的根源,心具众理而应万物,故主张格物穷理。通过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的积累,最终达到豁然贯通,掌握天理。即小处下手。

陆九渊强调“发明本心”:既然心涵万物,心即众理。故要先立乎其大,掌握宇宙最高法则回归内心。所以主张离事自悟,内求于心。因为心明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融会贯通。不必多读书,也不必外求于物。只有认识本心,才是木有根,水有源。即大处着眼。

3.朱熹与陆九渊的方法论分歧:

朱熹认为理在物中,众理散为万物,物物各具其理。学习是要格物致知,日积月累。多注重讲学读书,泛观博览。

陆九渊认为理在心中,提出“尧舜之前有何书可读”。学习只要明心见性就可以了,读书无非是衬托而已。并主张“六经注我”,即六经皆我心的注脚,认为经典不过是吾心的记载,学习目的无非只是为了致良知。

结果朱熹批评陆九渊的学问太简易了,而陆九渊批评朱熹的学问太零碎了,彼此不合。

程朱理学

理学产生的原因是佛学道学的盛行,挑战儒家正统地位,所以重整儒家思想。理学为儒家重创世界论,心学为儒家再正人心观,以解决人们不按天理办事,只流于形式的问题。理学开端在北宋的周敦颐、邵雍及张载。创立在程颢和程颐,最终由南宋朱熹集其大成,因此理学常被称为“程朱理学”。在南宋后均为国家的官方思想。所以程朱理学也是政治哲学,因此理学虽然强调“内圣”,但是“内圣”只是出发点,归宿还是“外王”。

周敦颐,北宋湖南人。字茂叔,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和程颐被称为北宋五子。宋朝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周敦颐思想核心就是一个“诚”字。主张至诚主静,人到至诚,则进入至高至善的道德境界,成为圣人。为达到至诚,提出主静的修养方法。让人追求内心平静,积善改过,无私无欲,便成至圣。

邵雍,北宋河南人。字尧夫,谥康节,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诗人。邵雍思想核心就是天人合一的观念,说:“圣人能够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物观万物,一世观万世。又能以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工,身代天事;还能够上识天文,下察地理,中尽物情,通照人事,与天合而为一。”并提出四种治理境界;以道化民,无为而治。以德教民,人为自治。以功赏民,争利难治。以武压民,势反不治。

张载,北宋陕西人。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思想核心就是为儒家后人找到使命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并提出民胞物与的思想,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也就是表达出万物一体的关系,追求平等博爱的思想。

程颢,北宋河南洛阳人。字伯淳,号明道,世称“明道先生”。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者。程颐,北宋河南洛阳人,字正叔,世居中山,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教育家。是程颢之弟。程颐与其兄程颢师同周敦颐,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他们思想核心是“去人欲,存天理。”强调人都有欲望,人欲容易蒙蔽本心,便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认为天理是宇宙的终极本原和主宰世界的唯一的存在。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天理具有万事万物本质特性及其发展规律。提出“格物致知”,认为万物皆有天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因此以“穷理”为主,目的在于“去人欲,存天理”,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朱熹,南宋江西人。字元晦,号晦庵,晚称晦翁,世称朱文公。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思想核心继承二程的“灭人欲,存天理。”并以人欲来区分道心与人心,只是朱熹认为人欲与天理的区别关键在一个度字。适度是天理,过度是人欲。所以说:“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并把人的本体之心称为“道心”;把人的欲望之心称为“人心”。“道心”根源于天理,并体现天理,是纯粹至善,永恒不变的。“人心”根源于人欲,并体现人欲,是可善可恶的,是需要为善去恶的。所以需要通过格物致知,去认识天理,回归本心。

北宋大儒程颢说:“人心惟危,人欲也,道心惟微,天理也,惟精惟一,所以至也,允执厥中,所以行也。”朱熹也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所以他们的思想都是灭人欲,存天理。他们思想源头也都是出自《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十六字心传。据说是尧、舜、禹等古代圣人帝王代代相传的修身治世之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与灵魂。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十六字心传的意思是:“人心里的欲望是很危险的,人心里的良知是很微弱的;心只有不断专注于完善自己,方能意诚而不自欺欺人,恪守中和做到不偏不倚。”人心就是人的欲望,也就是有我之心。道心就是人的良知,也就是无我之心。因此李嘉诚说:建立自我,追求无我。所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儒释道都是在解决人内心里欲望与良知之间的矛盾。抓住人心里欲望与良知之间矛盾,就抓住了中国文化的灵魂,就懂得古代圣贤们在表达什么思想。

佛家:把人心和道心,合二为一。

佛陀核心思想是以自由为中心,以空与变为世界真相,所以为人处事要去分别心和去执着心。因为佛法核心价值观是自由,所以修行的目的是不受自己情感的控制、不受外部刺激的控制,是自己觉得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是自己的自由选择。涅槃就是摆脱因果束缚,不再条件反射,而是自由选择,达到无条件境界。所以佛学真正反对的是被某个东西劫持,也就是让我们不要做欲望的奴隶。

能慧说:“佛在自心,不假外求。”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为法而生,勿生一念。不思善,不思恶。一念不生,本来面目。为人成佛,只是回归自性而已,也就是本来面目,如王阳明所说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所以是凡夫所见皆是差别,智者所见皆是相同。也就是凡夫见二,智者合一。也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佛法是不二之法,佛心是无分别之心。

佛学:从心而为,想得开。做不二一法!

佛家做人做事要求:受业消业,随缘了缘。所以做人做事从心随缘而不动于心。

道家:用破人心,来立道心。

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唯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就是表达为而不争,利而不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他的不争无为就是为了通过先放弃自己想要的来达到自己想要的。如通过利他来利己,以不争达到无所不争,以无为达到无所不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成其私。

庄子说人真正的自由是“无所待”,它不依赖任何条件。无所待是指没有欲望的心境,不寄情于外物外求,要追求外忘于物,内忘于我。内外俱忘的思想至境。所以说外重内拙,就是看重外物的人,内心都是笨拙的。要求人要做到外化内不化,像不倒翁一样,以不变应万变。因此追求以众小不胜为大胜。

道学:无为而为,放得下。做欲望减法!

道家做人做事要求:不人为的做事,顺应自然,无为而为。所以做人做事把自己的欲望去掉,顺应天道就好。

儒家:用立道心,来破人心。

孔子说:“吾道一语贯之,思无邪,诚也。诚者,勿自欺也。”提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命,但谁也不欺负谁。为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孟子在价值观上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因此要归赤子之心,养浩然之气。并说:“仁义礼智信,我固有之。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儒学:该为而为,拿得起。做良知加法!

儒家做人做事要求:做正确的事,让人永不失败。所以做人做事不违背良知,不管成败与否,选择做的事本身就有价值,就是目的。

什么是圣人?

圣人的使命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圣人的愿景是内圣外王,所以追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圣人的道路是内求修身,就是在教人怎么学习,怎么做人。学习怎么做人,做人怎么学习。反复讲修身就是学习做人。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所有人皆从修身开始,以修身为重。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为了修身,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欲成大事者,必先修其身。

下期讲陆王心学,最重要的是要彻底讲透王阳明心学。

(0)

相关推荐

  • 儒家理学基本常识——性宗与心宗

    久石让 (ひさいし じょう) - 太阳照常升起 [mqms2].mp33:44 来自圆光妙音 朱熹是性宗代表人物. 陆九渊是心宗代表人物. 王阳明继承的,是陆九渊的心宗. 王阳明之前拜谒了吴与弼的高足 ...

  • 什么是“程朱理学”?为什么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浩劫?

    过去,我们上学的时候都听历史老师讲过'程朱理学',但它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可能没几个人说得清楚了.这里说到的"理学",不是数理化,"理学"的'理'值得是'天理'. ...

  • 超凡入圣:读懂王阳明的创新人生(4)

    这是一个解读王阳明心学思想与创新人生的连载系列,你将读到: 1.为什么你值得一读 2.王阳明的传奇一生 3.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4.心学对儒学的继承与超越 5.心学对儒释道的融合与创新 6.王阳明与西方 ...

  • 一张图了解中国儒家(儒学、心学、理学)的...

    一张图了解中国儒家(儒学.心学.理学)的文化发展!

  • 鹅湖之会:心学与理学分野

    璞瑅学宫 心学与理学的分歧在于认识理的方法上,即朱熹主张泛观博览.格物致知,陆九渊主张先立其大.发明本心.由吕祖谦主持召开的鹅湖之会,明确了二者的分歧.在对理本体的理解上,朱.陆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 ...

  • 刘晓林:儒家心学与佛家禅宗

    儒家心学与佛家禅宗(自序) 刘晓林 儒家与佛家似乎有些互不相干,九天居士不这样认为. 心学可以看作是儒家的重要组成,禅宗也可以看作是佛家的重要组成.因为我在内心深处承认儒家.佛家的密切联系,从而关于它 ...

  • 为什么心学反对理学盲目格物的观点

    上次,王老师给徐同学讲了半天"知行合一"的内容,既有理论上的讲解,又有案例的剖析,最后还有总结和升华,基本上算是讲得比较透彻,但是,徐同学虽然学习态度很认真,但是领悟力还是比较有限 ...

  • 跟我读完一本书:《中国哲学简史》新儒家学派“理学”和“心学”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让我们继续共读<中国哲学简史>,今天要带大家了解的是:新儒家的两个学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开端. 01 在邵庸和 ...

  • 《中国哲学简史》新儒家:程朱理学,王阳明心学起源

    在邵庸和张载等人的宇宙论之后,新儒家分成了两个学派,这两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兄弟二人.号称"二程",弟弟是程颐(1033-1108)开创,由朱熹(1130-1200)完成.称之为&q ...

  • 每天学点心理学之842:嘎子和潘子直播带货的师徒之争,挣钱不是问题是法不容情。/儿童行为障碍

                               代币治疗 是一种对多种行为方式同时施加影响的治疗方法.代币是一种具有交换价值的物质,可以交换其他强化因素,如食品.游戏.玩具.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等 ...

  •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南宋至明代的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南宋时,朱熹继承了程颐的思想,陆九渊继承了程颢的思想,这就诞生了后来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程朱即程颐.朱熹:陆王即陆九渊.王阳明.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目的都是为 ...

  • 理学、心学与道学

    儒家的理学是以德育心,心学是以心育德.德就是言行标准,朱熹认为按言行标准去做,就能使人拥有相应的心态.其结果有时候确实能起到育心的作用,但用老子的话来说,这属于下德不失德的做法,大多数情况下所带来的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