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组优秀文章荐读】陈昌盛:抱团取暖,一起进步

抱团取暖,一起进步

中山市沙溪初级中学/陈昌盛

对于专业阅读,达到“不消耗意志力”的状态才是理想状态,但是怎样达到呢?难道仅靠心理暗示吗?或者“抱团取暖”才是王道。

7月21日晚上,写作组在微信群里组织分享打卡阅读的经验,写作组第十组七月份组织了阅读打卡活动。实验中学的张娜老师做了微分享,其内容如下:

1.构建致力于“强力研读”的小组。最好是以论文研讨小组一为单位进行;亦可自由组合,5-7人较为适宜。

2.任务设置:设置最低基准要求,例如每天阅读20页书;写300字读书笔记;每天打卡,互相鼓励。(1)各小组可根据人员水平情况有所调整,尽量设置成每个人都能完成,且有一定的挑战性的目标。制定阅读目标要慎重,任务完成不能在耗时过长,只有这样阅读才不会成为生活中其他项的压力,也就不会成为丢弃的负担!(2)组员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阅读书目,优先阅读写作组推荐书目,这样可以形成聚焦、连续性阅读。组内新成员可以自行约定推荐书目,有问题相互讨论,老成员可自行安排。(3)组员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在完成最低基础上设置个人每日阅读计划,包括阅读目标、进度、读书笔记的字数等。(4)读书笔记尽量避免直接摘录,可以参照读书随笔的方式去写。

3.制定打卡规则。当天23:59分前需要在微信群里提交打卡内容。不接受第二天补交,长长的路慢慢走,用力要平均。

4.制定小小的惩戒。例如:(1)当天没完成就发红包;(2)设立奖池法。

最重要的是组内小伙伴互相鼓励,互相支持。

其中,黄飞老师建议以一个月为周期,打卡21天,剩下的一个周进行调整,不打卡,调整期找一个人对这一期的打卡进行复盘,或者做一个微分享,然后再开始新的周期。黄老师讲道,“我每个学期都在带着学生打卡,积累了一点点经验”。这话说得很谦虚,但是能够做到每个学期组织学生打卡,是非常难的,比个人完成的打卡要难得多,这么多年以来,我就没有在全班进行推行过,因为我知道,与人性作斗争有多难。

我读书比较慢,拿伍尔福克《教育心理学》来说 ,有时候两页书要读好半天才能基本上读得懂,很多时候还要去查一些资料。如果是我来做计划,每天阅读10页左右大概能完成,但是其中还是会有一些知识点吃不透的问题(当然,再慢也未必吃得透,比如现在也不行,只是相对好一点罢了,可能这个书需要再读一次的,至少我现在有这种感觉)。

我看了自己的打卡情况,坚持得最好的是英语的听力练习,到现在打卡期349天,完成打卡329天,而专业阅读,这个月才到20号,已经缺了7天,说明对我而言,专业阅读到形成习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专业阅读显然不同于一般的体验阅读或者娱乐阅读,当我读一本小说,会被故事情节吸引,很容易入迷,从而忘记时间,比如读《呼啸山庄》一夜而尽,合上书已见黎明,而专业阅读却完全没有这种情况发生。这是不是说明于我而言,专业阅读就永远无法达到理想的程度呢?有这种可能,但是现在下断言还早了一些,总觉得还是要给自己一些机会。而目前的情况,我还没有必要去怀疑自己,因为据说真正感到困难的时间要等到两三个月以后,那时候会进入第一个瓶颈期,会觉得自己没有东西可写,而读书也可能会因为开学的忙碌而中断。我知道了这种情况可能就会发生在我身上,所以也早早作了安排,我想看看到时候会不会真的如伙伴们反映的那样。

另外,我觉得我与专业阅读的感情可能也是需要培养的。什么时候顺溜了,也许就习惯成自然了。那么,打卡明显也就是一个培养习惯的好办法。还是那句话,“要想走得更远,就一起走”。一起打卡,一起互相鼓励,或许在很多想要放弃的时刻,会不知不觉地坚持过去了呢?这让我想起野外徒步,一个人走的时候,往往觉得这路非常漫长,但是如果是有二三同伴,边走边聊,不知不觉地就走出老远了。组团打卡我认为就是一种典型的抱团取暖,因为一个人的心力有不足的时候,意志有薄弱的时候,大家一起就比较容易渡过难关。

话说回来,方法论再好,那也只是知识,要把知识变成经验,就需要大量的实践,而当这个过程内化以后,就会形成习惯,这时新的舒适圈就建成了,再往下走,就主要依靠惯性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