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岛国,日本在进入工业时代后对海运线有着天然的依赖,战争时期尤为重要,无论将掠夺自占领区的资源运回国内维持战争机器的运转,还是将部队、武器装备和给养物资送往海外战场,都要依靠畅通的海上航运,因此美国在制定击败日本的策略时,海上封锁是不容忽视的选项。由于美日两国相隔辽阔的太平洋,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美国难以对日本本土实施封锁作战。随着战争的推进,战线逐渐逼近日本,美军实施封锁作战的条件日趋成熟。从1944年开始,美军潜艇部队就在日本近海积极活动,战果颇丰。在1945年初,美军决定使用B-29在日本周边海域展开攻势布雷作战,将套在日本人脖子上的绞索越拉越紧……
B-29的新任务
早在1942年,一些颇有远见的美国海军军官和陆航军官已经着手研究航空布雷战术,美国海军曾邀请陆军飞行员前往海军水雷战学校授课讲习,陆军飞行学校也将飞机布雷列入战术课程。1944年9月,一份关于中缅印战区的美军情报分析报告指出,“运用航空布雷达成彻底封锁,减少日本国内原材料的储备,将在无形中瘫痪日本的战争工业”。同年,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上将的参谋部建议制定详细计划,使用B-29对日本本土进行水雷封锁作战,然而,这项建议在陆航内部遭遇阻力,陆军航空队司令亨利·阿诺德上将始终认为,海上布雷属于海军的任务范畴,与陆航无关,但迫于海军的压力,阿诺德在1944年底做出妥协,同意抽调兵力配合海军实施布雷作战。
■阿诺德上将(左)和尼米兹上将(右)对于航空布雷作战存在分歧。
1944年12月22日,驻马里亚纳群岛的美军第21轰炸机司令部接到命令,拟定布雷作战计划,准备从1945年4月开始每月出动150~200架次飞机在日本近海布放水雷。1945年1月,柯蒂斯·李梅少将接任第21轰炸机司令部指挥官,这位日后以“火烧东京”闻名的陆航悍将对于航空布雷非常热心且充满期待,上任后建议华盛顿扩大布雷作战规模,动用一个完整的B-29联队,以每月布放1500枚水雷为目标展开作战,获得批准。布雷行动的目的主要有三个:阻止原材料和粮食运入日本本土;阻止日军部队和军用物资向海外运输;破坏日本沿海的航运。美军为此次作战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代号“饥饿”,准备让日本人尝尝忍饥挨饿的滋味。
■1945年3月,第21轰炸机司令部指挥官李梅少将(叼烟斗者)在阅读任务报告。
李梅指派第313轰炸机联队担负布雷任务,该联队下辖第6、9、504、505轰炸机大队(负责原子弹轰炸任务的第509混合大队名义上也属于第313联队,实际上直属第20航空队),编有约160架B-29,于1945年2月进驻提尼安岛。同月,美国海军在提尼安岛建立了第4水雷装配仓库,拥有12名军官和171名士兵,可以储备1500枚水雷。在二战后期,美国海军的水雷技术已经居于领先地位,除了传统的触发水雷外,还开发了运用磁性、声音感应、水压感应等新型引信的非触发水雷以及定时起爆水雷,可以根据作战需要更换引信或同时装备多种引信,反扫雷能力很强。以“饥饿”作战主要使用的1000磅级别的Mk 26/36型水雷为例,可使用磁、声、水压引信,装填210~280公斤炸药,布放水深达27米,2000磅级别的Mk 25型水雷同样可以配备多种引信,装药量为580公斤,可在水深46米的海域使用。相比之下,日本海军的扫雷能力颇为不足,现有扫雷具仅能清扫触发水雷和磁性水雷,对于声感水雷使用音响弹诱爆,而对于水压水雷和低频声感水雷没有应对手段。
■今日保存在博物馆内的美军Mk 25型水雷。
第313联队抵达提尼安岛后,立即针对布雷任务开展适应性训练。美军计划以单机夜航、低空投放的方式实施布雷行动,B-29将在1500~2400米高度进入目标海域,在AN/APQ-13型雷达的引导下投掷水雷。每个参与行动的机组都要完成4~8次训练飞行,每次至少进行5次雷达引导操作,并在最后一次训练中投掷模拟水雷。第313联队的B-29也接受了专门改装,使弹舱能容纳12枚Mk 26/36型水雷或7枚Mk 25型水雷。经过一个月的训练筹划,“饥饿”作战于1945年3月下旬准备就绪。
■第313轰炸机联队的B-29轰炸机在进行训练时将一枚1000磅模拟水雷投向海面。
绞索从天而降
1945年3月下旬,美军已经登陆硫磺岛,即将进攻冲绳,日本本土与东南亚的海上航线已被切断。日军为本土决战筹集的军需物资,以及维持国内民生的粮食、煤炭、食盐等生活物资只能依靠从中国北部港口沿朝鲜半岛海岸至日本的海运线进行运输,并利用沿海航线在国内各地进行物资调度。“饥饿”作战的目的就是要掐断日本最后的海上动脉。
■日本关门海峡的卫星照片,这条海峡是连接日本海和濑户内海的重要通道。
“饥饿”作战将分为五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封锁本州与九州之间的关门海峡,这里是来自大陆的海运线与国内航线的交汇之处,被美军视为日本残存航运网络中最重要也是最薄弱的节点。此外,考虑到即将在4月1日开始的冲绳战役,美军还计划在濑户内海西部的宇品港、吴港等地周边布雷,以防止日本陆海军部队南下增援冲绳。3月27日夜间,“饥饿”作战正式启动,第313联队的4个大队出动上百架B-29,将1350枚磁性水雷投放在关门海峡及濑户内海西部海域。
■第313轰炸机联队针对关门海峡西航道的布雷计划。
美军的布雷行动出乎日军预料,次日关门海峡的航道就“关门大吉”了。日本海军急忙调动舰艇开始扫雷作业,同时抽调陆海军战斗机部队加强关门海峡的防空部署,然而日军夜间防空体系并不完善,雷达性能较差,对美军布雷行动的干扰非常有限。3月30日夜间,美军又补充布雷450枚,截至4月12日第一阶段作战结束,美军出动飞机246架次,在7次行动中布雷2030枚,给日本航运以重创,至4月6日有8艘500吨以上船只触雷沉没,到5月2日,沉没船只数量上升至19艘,另有39艘船受损。关门海峡被迫关闭长达两周之久,航运量骤减,美军航空侦察显示,到5月初通过关门海峡的船只数量和吨位相比布雷前下降了90%!
■隶属于第9轰炸机大队的B-29在训练时投下两枚水雷。
“饥饿”作战第二阶段于5月3日开始,目标是破坏日本主要工业区之间的海运线,布雷海域从关门海峡向东扩展到濑户内海和太平洋沿岸的主要城市和港口,包括东京、大阪、神户、名古屋等。5月3日和5月5日,第313联队出动飞机200余架次,在两次行动中投掷水雷1422枚,大部分是Mk 25型,其中很多安装了水压引信,当时被认为是“无法扫除”的。经过两期作战,关门海峡彻底成为鬼门关,大型轮船已经无法通过,小型船只也很难安全航行,出入海峡的船只约三分之一触雷沉没,大阪、神户等关键港口也不能使用。
■在提尼安岛北机场上,两架第6轰炸机大队的B-29准备起飞执行布雷任务,背景中可见第9轰炸机大队的B-29。
5月13日,“饥饿”作战进入第三阶段,旨在“封锁亚洲大陆与日本本土间的主要航运线”,布雷区域集中在以关门海峡为中心的九州北部及本州西北部海域。至6月6日,美军出动飞机209架次,执行布雷任务8次,投放水雷1313枚,多数为日军无力清除的低频声感水雷。在5月间,有66艘商船触雷沉没,总吨位达11万吨,另有31艘商船被击伤,吨位10.6万吨。综合第二、三期作战的战果,水雷造成的商船损失已经超过了潜艇和飞机。自作战开始以来,仅仅在关门海峡沉没的船只就达113艘,占日本商船总吨位的9%!
■战后日本人绘制的关门海峡附近美军雷区位置图(左)及沉船位置图(右)。
6月7日至7月8日是“饥饿”作战的第四阶段,美军的主要任务是扩大和加强位于日本西海岸的雷区,并对关门海峡和濑户内海的原有雷区进行补充布雷,保持封锁力度。在一个月内,美军出动飞机404架次,实施行动14次,布雷3542枚。从7月9日开始,“饥饿”作战进入第五阶段,也是“全面封锁”阶段,美军将布雷范围进一步扩展到朝鲜半岛和日本海沿岸的港口,切断朝鲜与日本之间的航运,同时继续强化补充原有雷区,至8月15日日本投降,美军在第五阶段出动飞机474架次,布雷3746枚,同时撒下450万份传单,警告日本民众水雷封锁正在导致食品紧缺。
■准备挂载到B-29弹舱内的水雷。
日军对于美军的大规模攻势布雷行动毫无准备,面对愈加严重的水雷危机只能疲于应付。从1945年3月到8月,日本海军陆续投入349艘舰艇和2万余人进行扫雷作业,同时还将本已捉襟见肘的防空力量从主要城市调离,部署在沿海航线附近,阻挠美军飞机布雷,甚至将用于自杀攻击的特攻艇开进雷区以诱爆水雷。然而,上述举措收效甚微,由于装备落后,组织不力,日军扫雷的效率远低于美军布雷的效率,日军耗费数日冒死扫清的航道往往在一夜之间又会被美军重新布雷封堵。
■日本海军第29号扫雷艇,属于第19号型,是战争期间日本最新型的扫雷舰艇,排水量648吨,航速20节,同型计划建造70艘,仅完成17艘。第29号扫雷艇于1945年5月7日在下关海域触雷。
比原子弹更致命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饥饿”作战也随之宣告结束。在持续四个多月的布雷封锁行动中,第21轰炸机司令部总共出动飞机1529架次,执行了46次布雷任务,投放水雷12135枚,布设雷区26处。参与布雷行动的飞机架次仅为第21轰炸机司令部总飞行架次的5.7%,行动期间仅损失15架B-29,战损率不足1%。
■地勤人员将一枚Mk 25型水雷吊挂到B-29弹舱内。
“饥饿”作战的效果要比其策划者预想的更为显著。根据美军统计,在作战期间有670艘船只触雷沉没或受损,吨位高达125万吨,日本方面的数据为30万吨的商船被水雷击沉,另有40万吨商船受损,而且由于主要港口被封锁,受损船只无法得到维修,与沉没无异。在战争最后六个月中被水雷击沉的舰船数量要超过其他原因导致的日本舰船损失。在造成大量船只伤沉的同时,日本本土的航运网络及其战时经济都遭到沉重打击,严重影响了战备和民生。当时47条主要航线中的35条被放弃,航运量锐减,以神户港为例,其吞吐量由3月的32万吨下降到7月的4.4万吨,降幅达到85%!
■这幅连续地图显示了1945年3月到8月日本近海航运量在水雷封锁下大幅减少的过程。
航运受阻使得来自大陆的工业原材料减少,对日本战争工业产生了“窒息”作用,即使工业企业在美军空袭中得到保存,也因为原材料短缺而陷入减产停产的困境,军工生产的停滞只是时间问题。此外,“饥饿”作战也造成了恰如其字面意义的效果,水雷封锁阻断了粮食的运输,使日本各地在战争最后几个月中普遍出现了食物匮乏,个别地区甚至严重到濒临暴动的边缘,如果封锁持续下去,日本必将陷入饿殍遍野的悲惨境地。一位从事扫雷作业的旧日本海军军官战后对美军承认,如果水雷封锁作战提早实施,那么战争将提前结束。
■日本海军第173号哨戒特务艇,属于第1号型哨戒特务艇,排水量250吨,航速仅9节,属于巡逻舰艇,但在战争末期和战后被用于扫雷作业。
让日本人头疼的是,“饥饿”作战留下了困扰数十年的战争后遗症。当战争结束时,日本近海至少还残留着6600枚美军水雷,依然威胁着航行安全,严重妨碍了战后日本航运业的恢复,到1950年时已有118艘船只触雷,其中55艘沉没,造成上千平民伤亡。更让日本人无奈的是,美军只管布雷,不管扫雷,让日本人自己解决难题。于是,在原日本海军水雷专家田村久三大佐领导下,旧海军的扫雷部队被重新组织起来,清除水雷,到1952年时已投入舰艇360艘,人员1.9万余人,除了清理美军水雷外,还一并处理了战时日本海军布设的55000枚水雷。
■朝鲜战争期间在元山港外扫雷时触雷的扫雷舰艇,日本派出特别扫海队参与了朝鲜战场的扫雷作业。
扩日持久的扫雷作业使日本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军指示田村组织“特别扫海队”前往朝鲜,协助美军清除朝军雷区。正是受到这段历史的影响,战后日本海上自卫队极为重视扫雷作业,其扫雷能力在世界各国海军中名列前茅。时至今日,“饥饿”作战的效力依然没有完全消除,仍有少量残留水雷沉睡在日本沿海的海底,即使进入21世纪,海上自卫队平均每年清除4枚战时水雷。
■2010年6月12日,日本海上自卫队扫雷舰在神户外海发现并引爆了一枚战时遗留水雷,在海面激起80米高的水柱,威力可见一斑。
回顾历史,1945年3月到8月的“饥饿”作战是海战史上最成功的攻势布雷作战和水雷封锁行动,从兵力消耗和作战效果看,也是美军迫使日本投降的诸多作战手段中最为经济的一种。“饥饿”作战充分证明了水雷武器的威力,对于今日我国东南沿海的斗争也有启示意义。目前,我国战略布局中东南方向有一个大型岛屿目标可能需要武力攻取,假设在该岛周边航道和港口布设高性能水雷实施封锁,会造成怎样的威慑效果呢?
■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扫雷舰编队。受历史影响,日本海自非常重视扫雷作战,具备世界一流的扫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