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自然:人和自然融合成为一体
中国古典思想所理解的人的存在并不是一个孤独的自我意识的存在,或者是作为主体与客体相对立的存在,而就是存在于世界之中。人与世界并非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而是交融一体的。人在世界之中就是人在天地之间。这表现为人天地人三者的合一。
在天地人的世界中,相对于人而言,天地是预先给与的。在人类产生之前,天地已经存在。在人类产生之后,天地的运行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天是人的规定者,而人不是天的规定者。
作为预先给予的天地没有任何一种外在的根据和原因。天地是自然而然的。人们无须问天,追问它产生的最终根源。中国思想也没有设想出一个造物主来创造天地,开天辟地,而形成一个创造物。相反,人们认为天地是自身形成的。天地来源于自身。
同时,天地也没有目的。天地的历程并不指向一个特定的目的。在这个目的地,天地作为一个物质世界的低级阶段会被扬弃,而被一个精神世界的高级阶段所取代,成为一片净土。相反,天地始终保持自身,让自身处于生生不息的状态之中。
天地以自身为原因和目的,亦即作为对于自己的存在的规定。日升日落,既不源于什么,也不为了什么。它只源于自己,也只为了自己。百花生长,既不为谁绽放,也不为谁凋谢。它只为自己绽放,只为自己凋谢。天地不过是伟大的空间和时间的循环和轮回。它一方面走出自身,另一方面回归自身。它是一个奇妙的圆环。
作为如此存在的天地,它一方面是自然界,另一方面自然而然,按本性而存在。在这样的意义上,天地是自然界和自然而然的两种意义的统一。
天地虽然没有外在的根据,但它却为人的存在提供了根据。于是,天地一方面规定自己的存在,另一方面规定人的存在。天地对于人的规定是多方面的。
首先、天规定了人的身体。
人的身体是血肉之躯。人不仅不同于矿物和植物,而且不同于一般的动物。如果说人是一个动物的话,那么他也是一个特别的动物。尽管如此,但中国思想认为,人与天地同质。天地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天、地、人三者虽然形态不同,但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皆由气合而成。气是天地人最基本的元素。
人的生命是天地的产物,是大自然发展的最高阶段。有天地而后有万物,有万物而后有男女。人一旦出现在天地之后,并不是脱离天地而成长,相反,始终与天地在一起。人的生命的每时每刻的维系都依靠自然的各种给与。鼻子呼吸空气,嘴巴接受水和食物,身体沐浴在阳光之下等。正是通过人的身体与自然的能量的交换,人才能保持自身的生命的成长。即使是人的死亡,也是自然之事。人的生死就是气聚气散,只是自然生灭现象中的一种而已。
人的身体不仅与天地同质,而且与天地同构。人和天地一样具有阴阳二元结构。天有阴阳,即乾坤;人也有阴阳,即男女。人与天地还具有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天有金木水火土,人也有金木水火土。
既然人的身体与天地同质同构,那么人的身体也与天地变化相应。天地之气的变化会引起人的身体的变化。同时,天地的阴阳五行的变化也会引起人的阴阳五行的变化。因此,中国关于身体的思想强调人的身体的活动始终要与天地的日夜和四季的变化同步。
其次、天规定了人的心性。
中国思想的宇宙论与人性论不是绝对分离,而是有着密切关联。宇宙论是人性论的基础,人性论是宇宙论的延伸。一个吻合天道的人性正是人的天性和本性,相反,不吻合天道的人性违背了人的天性和本性。
儒家的孔子所说的仁就是人的天性。仁源于人的血亲之爱。这种爱不是神性之爱,而是自然之爱。孟子所谓的良知良能不学而知,不学而能。它是天赋与人的本心。宋明儒学致力于性与天道的探讨。其最主要的贡献是重建了宇宙论和心性论,并直接地建立了人的本性与天道的关联。人的本性亦即善性、仁性。它与天道、天理不仅相通,而且合一。天地之大德曰生。此德在天为天道和天理,在人为人性和人心。于是,一个仁者一方面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另一方面能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道家认为人的纯粹的心灵是赤子之心。它虽然是人类的心灵,却是天地之心和自然之心。这在于赤子之心不是虚伪的,矫饰的,而是自然的、天成的、原初的。它保持了天地赋予人类的自然的本性。
禅宗主张佛不是外在的偶象,而就是人觉悟的心灵。觉悟并非一种神秘的外在存在者的赋予或者启示,而就是发现人自己本来就有的性和心。此心是人自身已有的心,也可以说成是天性和天心。人一旦明心见性,就能觉悟成佛。
第三、天规定了人的生存。
所谓生存就是人生活在世界上让其生命力展开的存在样式。中国人的生存不是以上帝或者神灵作为生存的规定,而是以自然为其最高原则。《周易》认为,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天显明了一条道路,圣人知道了它,并将它告知人民。儒家认为文明礼乐都是由天而来。孔子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道家更是强调天与人的自然性特性。老子和庄子都主张人要按照自然之道去存在。
人生存在世界中无非与人打交道,与物打交道。自然的原则便在人与物两方面获得了具体的规定。就与人打交道而言,中国的思想强调无为。特别是治理国家时,人们应遵循“无为而治”。老子要求人们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与万物打交道而言,中国的思想主张顺生。人们应遵循自然本有的运行规则,让动植物生长,而不是改造和征服自然。孟子强调,如果遵守自然的时令,按照天地的本性去劳作的话,那么人们就会获得自然的丰富的食粮和资源。
第四、天规定了人的境界。
境界是一个地方。生存的境界可以理解为生存所能到达地方、境地或者界限。既然如此,境界就可大可小,可高可低。虽然人们对于境界的类型作出了种种区分,但基本的境界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同于世界的。人与世界中的人和物无差别地在一起。第二种是超出世界的。人远离了世界中的各种关系和规定。第三种是既出世又入世的。人既在世界之内,又在世界之外。
生活在第一种境界中的人是一些世俗之人。他们只是追求功利的满足。生活在第二种境界中的人是一些脱俗之人。他们期待与神合一,或者达到世界之外的某种境地。生活在第三种境界中的人是中道之人。他们出入在世界之内和之外。中国思想理想的境界或者最高的境界是第三种类型。它们既反对混迹于世,也反对遗然离世。
这在于中国的世界并非一般的人的世界,而是天地人的世界。一方面,人生在世就是生活在人我之间。人不能离开他人而孤立地生存。另一方面,人生在世是存在于天地之间。人不能超出天地而独立地 存在。因此,中国智慧的最高境界一方面是人道的,另一方面是天道的。既人道且天道相应地就是既入世又出世。
儒家的理想境界一般即所谓“孔颜乐处”。所乐者何也?所乐者“道”也。道乃天命。与此相应,孔子的境界不过是畏天命、知天命,而顺乎天命。孟子将此表达为我与万物的一体化。万物即我,我即万物。知此即乐。新儒家更具体地阐释了仁作为人与万物为一体的境界。所谓仁不仅是人我合一,而且也是物我合一。在这样的意义上,仁不仅是一种爱人的美德,而且也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道家的理想境界要求人的生存放弃人为,如同自然。老子认为自然只是生成。它不是占有,而是放弃。庄子要求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在这样的境界中,人完全和自然融合在一起,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
根据上述分析,中国智慧中所讲的自然和天离人不远。天就在人的身中,天就在人的心中,天也在人的生活世界的存在中。当人知天并顺天而行的时候,就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了。
本文作者系武汉大学哲学教授,著有系列学术专著“国学五书”(《论国学》、《论老子》、《论孔子》、《论慧能》、《论儒道禅》,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与发行)。本文图片来源网络,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