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锕
hi,大家好~~我是蔡锕。北建大建筑学本科,即将就读 TU Berlin 的舞美场景空间(Bühnenbild Szenischer Raum) 研究生,持续关注场景与空间体验的话题。
这期,我试着从“舞台”切入虚拟空间与真实空间之间,这个浅空间专栏持续关注的话题🏡
虚拟=RRRR?
如今,人们将虚拟空间与真实空间之间的几种不同交互方式,简化为四个与“R”相关的词:分别是VR,AR,MR,XR。
VR是虚拟现实,AR与MR往往合用,是增强现实或者混合现实,XR则是他们三个的总称:混合实境。这些都是很时尚的新名词,在许多人心中这些“R”几乎与高科技,未来,这些概念等同。但以AR/MR为例,如果我们不把AR技术局限于“AR眼镜”这种产品,而是回到它的原本的词意: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增强现实”最早的落地应用场景,并不出现在AR眼镜公司Magic Leap科幻电影式的营销广告里,而是在百年前的剧场里。
AR眼镜团队Magic Leaps在2015年发布的广告片,轰动一时,但最终项目难产。
其实,戏剧作为一种起源于古代宗教仪式和典礼的艺术形式,在其诞生之初就有着超越现实的仪式性功能。
在古代的祭祀仪式上通常也有戏剧化的表演,以及烟火音乐等辅助渲染场景气氛。在舞台上,演员的表演和剧本的剧情,是对人类经验的典型化,而舞台的布景则相应的是对经验开展的行动环境的典型化。典型化也就意味着,舞台上的剧情是一种经过提炼的“虚拟事件”,而舞台上的布景则是经过了提炼的“虚拟空间”。例如在京剧里,往往通过演员与一对桌椅的不同互动方式,就能表示诸如上山,城墙的空间意象。而有时当京剧演员跑个圆场,在“舞台时空”里,就代表了该角色走完了一段遥远的路途。
京剧舞台
在当代戏剧语境里,“虚拟”仍然是常用词,通常意指的是“谋划及驾驭舞台表演的意念与手段。”例如经典音乐剧《长腿叔叔》,利用舞美灯光设计和演员表演共同作用,在咫尺的舞台上塑造出男女主角之间相隔天涯的空间意象。
音乐剧《长腿叔叔》
在某种意义上,传统剧场就是一种历史久远的虚拟现实。即使当我们把“虚拟”这个话题,限制在“虚拟成像技术”上,剧场仍然是走在最前面的应用领域之一。在电影技术普及之后,早在1930年代,就有捷克先锋戏剧家尝试将事先录制的影像与演员的现场演出结合。后来这种方式被称作“复合投映剧场”。影像应用的介入,不仅改变了舞台演出的视觉效果,甚至改变了戏剧创作的方式。例如下图所示的剧本,让演员与投影中的虚拟影像产生了剧情上的互动。
捷克复合投映戏剧《奥涅金》
而复合投映剧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事件发生在1958年。在当年的布鲁塞尔世博会上,捷克斯洛伐克馆的设计中,导演拉多克(Alfred Radok)和舞台美术家斯沃博达(Josef Svoboda)创造的复合投映与现场表演结合的作品《24个场景变化的连续表演》大获成功。
《24个场景变化的连续表演》斯沃博达
《魔术灯光》1958 斯沃博达
最近国内观众开始接触到纱幕投影,经常觉得是高新技术,实际上这种投影方式也早在上世纪中就被应用在舞台上了。纱幕投影是复合投映技术的形式之一,投影呈现在半透明的纱幕上,配合局部照明的灯光设计可以令现场的观众难以辨别演员是在图像的前方还是后方进行表演,或者说他们只是投影的影像的一部分。达到了一种混合现实的效果。关于舞台上复合投映技术的应用,中国舞美大师刘杏林这样评论:“在艺术表达上,舞台上这些投影的形象不仅仅是图解的,不止是提供信息,也绝不是幻觉的自然主义的补充,他们的作用主要在于抒情及隐喻。”
《Arte Povera》斯沃博达
1967蒙特利尔世博会《世界的诞生》 斯沃博达
近年来,在中国的剧场上也有越来越多的舞台美术家尝试使用复合投映技术进行空间叙事。
舞台剧《深渊》
在今年斩获数个大奖的悬疑舞台剧《深渊》中,舞美设计师桑琦和王佳迪,撕破了传统舞台“单一维度”的局限,打造了一个多维的舞台。舞台上,一座三层楼高的老旧居民楼拔地而起,这座楼不仅可以360°无死角旋转展示每个房间,还更“高精度”还原了上世纪90年代的重庆市景街坊的场景。“实时摄影”是全剧最显著的特征,一半影像,一半舞台。一个摄影师携带高清摄像机行走在舞台上,在许多段落里用特写的方式拍摄演员表演,并且在屋顶的三块大屏幕上实时呈现。只要人物走进房间,即时影像“直播”便被引入舞台,高质量的长镜头犹如小电影般,在舞台上成就多场精彩的“戏中戏”,人物走位,关键道具乃至人物间的情绪变化和危险关系都一览无遗。《长城》是北京现代舞团在2020年开始巡演的一部原创舞剧,舞者们用舞蹈的形式呈现了关于中华文化的精神象征“长城”的不同面相。中央戏剧学院的刘杏林老师负责本剧的舞美设计。
舞剧《长城》北京现代舞团
该剧舞美设计最突出的就是一块16x4.5m的白色投影景片。长方形的比例接近砖的切面,隐喻了长城的形式同时还是承载投影图像的介质。投映图像只按照景片的水平或倾斜选择了四幅长城的具体画面,目的在于导入长城与舞者的联系,不断迭化为现场同步摄入的舞者特写镜头。景片的机械动作设计,从倒伏在舞台上到渐次升起和翻转,意在暗示长城由万千生命托起、合力建造的史实。它的立面水平或左右大幅度倾斜的变化,也源自长城在崇山峻岭间平缓或起伏的走势。
舞剧《长城》北京现代舞团
可以看见,在这几个舞美设计的案例中,对于舞台美术家而言,增强现实的意义不是机械的将影像与真实混合,更不是无端地展示技术本身。而是在设计者进行深入的思考后,通过技术,有选择性的增强那些最具本质性和表现力的信息,同时忽略其他多余信息。这样完成的空间表达,才能具备多义开放又直击人心的品质。在舞台上,混合现实并非技术本身,而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而且,当代舞美实践上对投影技术的使用,已经远远不止是投影在平面上,做现场直播或影像播放。
蔡锕
全息投影,以及疫情来越来越被广泛使用的XR舞美片场都有着诸多成功的实践案例。可以说,混合现实技术正在改变我们日常的视听体验。
关于全息投影和XR片场,我们下期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