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 攀枝花: 城市转型呼唤优质教育均衡

01
昔日英雄地

7月1日早晨,夜雨已停,记者一行离开酒店,穿越攀枝花市仁和区的上城广场时,看到有十几位市民在锻炼:舞剑的,打太极的,打乒乓球的……

在广场旁边的一家羊肉米线馆,记者点了一大份清汤羊肉米线,这是攀枝花的特色早餐。同桌一位中年大叔,看着记者一股脑地把辣椒、薄荷叶、泡菜、醋等往碗里兑,终于忍不住:“你们是外地人吧!你这种吃法不对……”

听完对方用一口纯正的东北话普及了正确吃法后,记者也忍不住问道:“您是东北人?”“我是攀枝花人啊!土生土长的!”

很早就听说,攀枝花是一座工业移民城市。抵达当晚,已是晚上十点,从金沙江畔的市汽车客运站赶往仁和区的路上,行人稀少。从出租车司机口中得知,攀枝花市区人口由高峰期的一百二十多万,已降到目前八十万左右。

“攀枝花是三线建设时建钢铁厂而生成的城市,攀钢改制后,很多矿场封闭,慢慢留不住年轻人了……”司机感慨。

这种心情,由时代变迁而来。

1964年5月,毛主席在分析国内外形势后,提出了“三线建设”战略。所谓“三线”,即沿海和边疆地区称一线,中部地区称二线,三线就是雁门关以南,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

攀枝花处于川滇交界横断山脉的群山峡谷中,东临四川盆地,南抵金沙河谷,北接青藏高原。早在1936年,这里就发现了钒钛磁铁巨型矿藏,正是钢铁工业的理想地带。

攀枝花开发建设史是中国三线建设的缩影。图为1960年代的雅江桥,旁边是雅江铁路大桥

从1965年3月开始,在这片高温酷热、荒山野岭、人烟稀少的地方,数十万建设者流血流汗,为新中国建起了这座钢铁城市。毛主席那句“三线的工业基础建设搞不起来,睡不着觉”,是三线建设者的动力。直到今天,“英雄攀枝花,阳光康养地”的城市口号,还在缅怀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十多年间,上千万职工和他们的家庭,从四面八方赶来,在西南和西北的土地上扎下了根。目前攀枝花市的居民,很多都是这些援建者及其后代。

1991年6月,年届81岁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深入攀西地区考察时还说道:“攀枝花资源多,人才多,西南地区真正的工业化力量在攀枝花……攀枝花是通向西南的大门,要作为龙头,作为腹心,辐射带动周边及整个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当年备战备荒,在这个地方搞一个钢铁基地,建设方针是'先生产,后生活’,可是大家很苦哇!什么都没有,全靠各地支援,粮食都靠运进来。当年进来较年轻的建设者,在这里生的孩子现在已经上大学了。但是有许多实际问题现在应该解决,如何解决?那就是搞城乡结合,工农结合,发展城乡地方经济……”

此行,费老提出开发大西南的“一点、一面、一线”战略设想,即由凉山州与攀枝花市合作建立攀西开发区,以州为中心,重建由成都经攀西及云南保山,在德宏出境,西通缅甸、印度的“南方丝绸之路”,为大西南的工业化、现代化奠定基础。

当这座钢铁城市面临着产业升级转型时,费老对攀枝花的期待——“一个工业中心、一个文化中心、一个现代化中心、一个发动机、一个心脏”,又该如何实现呢?

02
教育何为

核心还在于教育。

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身为四川省边陲城市,攀枝花常年花开不败,四季瓜果飘香,尤其适合旅游度假。医疗方面,全市有五家三甲医院,每万人床位数排名全国第四。这些都促使攀枝花近年来走向了“阳光康养”的城市转型之路。而与之相配套的就是教育。

正如《攀枝花市教育体育事业发展 “十三五” 规划》中所指出:攀枝花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存在“主城区教育资源不足与工矿区教育资源过剩的矛盾、城镇教育资源不足与农村边远地区教育资源过剩的矛盾、教师总量超编与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不足的矛盾”。

要改变这一点,核心就在于推动“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在本期封面故事,我们选取的四川仁和思源实验学校,正是其中一位突出代表。

2018年秋季,香港言爱基金会捐赠1000万元,仁和区政府筹资1.2亿元建成的四川仁和思源实验学校投入使用,这是一所城乡结合部的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

学校的前身为仁和镇中心小学,目前生源2400多人,很多家长是靠种植果蔬为生的农民,少数民族学生达六七百人之多。

这一现象,正是攀枝花第二次“城市化”的关键问题所在。由于老工业转型,很多原城市人口迁出,而随着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则向周边拓展,纳入原来的农村人口。对于攀枝花,这不是一个简单“农民市民化”的过程,而本质上是一个培养“新市民”的过程。

而所谓“新市民”,正与这座城市转型升级的脉搏息息相关。

适宜的气候、充足的光照是攀枝花的优势,蔬菜瓜果丰富,芒果更是全国闻名,这个钢铁城市开始向绿色生态康养城市转型

正如学者指出,攀枝花金沙江河谷海拔1000到2000余米。大约在1200~1500米,存在着一个逆温层,这是污染物集中区。由于攀枝花开发初期的理念是“先生产,后生活”,环保措施缺失,城市布局也是根据资源分布进行沿江布局,导致工矿企业与城市混杂,工厂车间与生活区相互交织在一起,市区沿金沙江河谷形成一个条状城市带。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里,各工业区域,废气升空,钢渣弃土直排下江,城市上空逆温层中滞留着明显的污染带。

近年来,随着攀枝花市加大污染治理,总体环境才得到逐步改善。而与此同时,在教育上,“生态文明素养”也适时提出了。“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教育全过程,鼓励学校开发生态文明相关课程,编写适合地方环保的校本教材”,已成为攀枝花的总体教育规划。

生态文明素养,不仅在于保护环境。落实到教育上,还包括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

在“阳光康养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中,“全民健身运动”已成为常态。而在学校,“健康第一”,心理健康、体育、艺术教育也成为重中之重。

综合多年来教育改革的经验,攀枝花四川仁和思源实验学校校长罗勇就结合传统和现实,提出了学校“养气”的办学理念。“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正气、志气、大气、灵气。”

罗勇本人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校长,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年近半百,他选择从城市再回到城乡边缘,为农村孩子好好办一所学校。

虽然处于城乡结合部,但学校十分重视艺体课程,开设了六十余个社团:声乐、美术、书法、器乐、语言表演、文学、武术、田径、球类、射箭、动漫、科技创新、机器人等。每个学期,都有艺术节、体育节,以及艺体赛事。

此外,学校还体现了强大的对教育资源的发现和整合能力:师生走进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展览馆、图书馆、档案馆等,开展市情教育、科技教育、史志教育、人文教育等;对接公检法部门,旁听刑事审判,接受禁毒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等;联合妇联、团委、少儿工委等部门,开展儿童权益保护教育、生存挑战教育、少年军校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走进残联、收容所、福利院等机构,培养爱的能力;利用军分区、武警部队、消防部队、森林部队等开展国防教育、消防教育、森林防火教育……

在学校的“思源讲坛”“道德讲堂”“思源讲习所”中,来自军事、科技、时政、农业、气象、文学、艺术、法律、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受邀开讲;受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给孩子们讲“谈经古乐”、羊皮鼓舞、油纸伞、苴却砚等。

在校长身份之外,罗勇还是四川省督学专家,攀枝花市政府督学,攀枝花市家庭教育讲师团团长、首席讲师,攀枝花关心下一代宣讲团成员。

他说,“一所学校办学效率的高低与家长的理解支持程度成正相关。很多家长不是不重视家庭教育,而是不知道如何有效开展。”每年,罗勇都要进行几十上百场讲座,家长们听得进他的话,认可他。罗勇给记者展示了自己的朋友圈,每条动态下,都有很多赞和与家长们的互动,其中一条,赞的数量多达几百个,留言数百条左右。

以一所学校之力,串联起家庭、社会各界的力量,这样的合力,是教育的希望,也是一座城市的未来前途所系。

END

2021年/第56期2021/08月刊

发现教育价值  记录教育改革
精彩封面回顾
封面故事 | 赵毅衡:符号人生
封面故事 | 川锅技校:我们只是从社会需求中冲撞出来的一种职业教育
封面故事 | 川锅技校:踏平坎坷成大道
封面故事 | 丘成桐:从数学中发现诗意人生
封面故事 | 傅天斌:为18万人守住一间书房
审 | 杨   军
排 | 阎家珲
图 | 网   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