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书店卖书为什么不打折?

书萌按

你们卖书,不打折吗?
你们卖书,为什么比网上贵那么多?
电商促销活动多好啊,你们为什么不学习学习?
好吧,那我们就来聊一聊,线下书店卖书,为什么不打折?

这里说的不打折,不包含常规的会员卡折扣,而是特指像电商打到骨折一样的超低折扣力度。大多数的书店,不管是独立书店,或者大型的像新华旗下的连锁书店,通常都是不打折的。
作为读者,包括我自己平时去书店买书也是比较慎重的。因为书确实是比较贵,可能在书店买一本书的价格,我在网上可以买两本,或者更多。但这并不是因为线下书店是黑心店家想多赚钱,才不给大家打折的。
我觉得有三个角度可以和大家分享:为什么线下书店它卖的书是不能打折的。
第一,  实体书店的进货成本。
通常我们在电商上买书,五折是非常普遍的。但是在线下可能打个八折、九折,对于老板而言,其实就已经很为难了。这样的情况其实非常好理解,因为同一本书,电商可能会卖出去上千册上万册,但是在线下书店,几十本、几百本就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销量了,甚至几本、十几本都是一种常态,卖不出去也是非常正常的。这是因为实体书店和电商的差异是非常大的,以至于出版方——不管是出版社还是出版公司——是不能给书店一个非常低的进货折扣的。
那么,电商和实体书店的进货折扣会差多少呢?比如说,出版商给到电商是三到五折,而线下书店一般拿到的是5到7折,大多数是6折或者68折。这样的一个进货折扣的差异,就导致书店的进货成本本身就很高。即便书店不从出版商直接进货,从中盘——也就是拥有全国所有出版社的一个库存的图书经销商来进货,它的进货成本也并不低。所以从成本上,实体书店就和电商就拉开了一定的差异。
第二,实体书店的运营成本。

虽然电商上也有客服,也需要人工去上传商品信息和资料,但相较于线下而言,两者的效率是不能相提并论。
线下的店员可能一个小时都要围着一位顾客给他/她解决问题,但线上的客服一般的问题都可以交给AI而非人工客服。所以,在用人成本上,线下的成本是很高的。
尤其在大城市,除去人员成本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租金。在一二线城市比较好的地段去租一个商铺,租金、水电费等是非常高昂的。所以,一家书店能够平掉它的成本往往就很不错了,能够赚钱的书店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书店都在赔本,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状况。尤其2020持续到现在的疫情,很多书店都非常的艰难,书作为他们的主要商品就更不太可能打折了。所以,在这里,我也呼吁大家,如果你遇到一家书店,请进去看一看,买一本带走吧。
 
第三,市场习惯问题。

为什么书店卖书不打折,因为最早在90年代的时候,是只有国营书店,没有民营或独立书店的。那个时候买书非常的奇货可居,大家有时候排队去抢都不一定能抢得到。而且那时书的品类也没有现在这么多,所以出一本书都是“畅销书”,没有“非畅销书”之说。但现在就不一样了,当年是不打折也不愁卖,现在是打折了都没人买。
民营书店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它们的运营方式很多是从新华书店继承下来的。而新华书店,例如我所在地方的新华书店,一般不办会员卡是没有任何折扣的。这也是行业继承下来的一个习惯。
很多爱书的朋友因为习惯了在电商上买3折、5折的书,就会觉得“不打折”这三个字非常的刺耳。但实际上在很多国家,书籍不打折是非常常见的。在日本,新书都是不打折的,但二手书会非常便宜。而我们国家,如果你在一些大城市,有二手书市场,你也可以去淘货,二手书也是非常不错的。
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很喜欢跟小伙伴泡在我们县城唯一的一家新华书店里。我现在回忆起那家新华书店里面,其实卖的很多都是白皮书、字典、菜谱之类的,给孩子看到书几乎没有,但是那时候还是觉得书店是一个很好玩的地方。
虽然妈妈工资很少,但每个月发了工资都会带我去书店买一本书。初中,我拥有的第一本书——牛津高阶词典,一直陪伴我度过了大学四年的英语专业,到现在还在用。而这本词典,可能冥冥之中也指引我在后来读书时,选择了英语专业。
到了高中,学校里有一家很小的小书屋,但这个小书店对于我们高三的考生来说,仿佛是一个殿堂、一个桃花源一样的存在。到了大学时代,我也一直没有断了买书、找书、逛书店的习惯,一直到现在。
我觉得书店给人的感觉是非常温暖的,任何时候如果你觉得自己不被接纳的时候,你走进一家书店,这家书店都会接纳你。这家书店的书、书的作者好像都在和你对话,跟你说——你别丧,你要加油,你要开心起来,你看,我们还在这儿呢。这种感觉是无法用网络来替代的。
(以上仅为作者自己对行业的观察笔记,如有不足之处,欢迎交流指正)

作  者  | 森林里的怪阿姨

读品研习社

在家工作的妈妈,一个已经脱离出版圈却还在和书打交道的野生编辑,运营读品研习社4年(公众号为“读品研习社”),也会在个人公众号猫头鹰森林上发一些还不错的童书。

视频:森林里的怪阿姨

文稿整理:阿缇 & 书萌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