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坤——人生三苦之一的铁匠
人生三苦之一的铁匠
二师六团 王大坤
过去民间有一句老话:“人生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说铁匠苦是因为铁匠是一种既消耗个人的体力且又脏又累的活,铁匠们要常年守在炉火旁,即使在炎热的夏季,还要冒着炎热打铁,所以,在民间,把铁匠看作是人生一苦也就不足为奇了!
记得在上世纪60年代前后,我在大学校园的生活区就时有看到流动的铁匠们的身影,他们拖着一架板车,挑着一副担子,他们的生活和打铁家当都在那辆板车上和担子里,他们象游民一样在市区内到处游走,招揽生意,然后在路边找一个宽敞的位置,架起炉子,风箱和铁砧,就干起活来。那个时候,我们小朋友对打铁感兴趣,在放学的路上,也顾不得回家吃饭,就围着看他们丁丁当当你一锤他一锤地敲打那烧得红红的铁坯,把它打成不同的形状。
没有想到数年后,我也亲身体验了一段打铁的生活。我入伍到越南后,被分配到了铁工班。那时,我们班打铁的棚子就搭在我们居住的庙的一侧。我们铁工班的班长叫龙长兴,63年的湖南长沙兵。刚开始,班长为了让我慢慢入行,安排我拉风箱,这种安排也算是铁匠行当里的一种传统的学徒过程吧。不过拉风箱也是有技术含量的活,不是我想象的那样,不停拉推风箱,把炉火烧旺就可以的。拉风箱时,眼睛还需要看着炉子上的铁坯,在铁坯没有烧红透之前,需要大火,因此拉风箱的频率和力度都要大,待铁坯快要红透了,就要放慢拉推风箱的速度。当然,这都是班长师傅教的。拉风箱看似是一个轻松活,可一天下来,那手臂还是挺酸的。
在拉风箱时,我还经历了一次断骨的风险。我们在打铁时,班长是师傅,他是掌小锤的,另有二个抡大锤的,一个是65年的湖北籍老兵(名字记不清了),他掌18磅的大锤,他一般是站在班长对面的右手侧,他挥动锤子的方向正是对着我。另一个掌8磅锤的是我们的邹副班长,也是65年的湖北籍老兵,他是站在班长对面的左手一侧,他挥动锤子的方向是朝班长的右手侧。有一天,铁坯烧红了,班长用铁钳从炉内夹出铁坯,用小锤发出信号要用力下锤,那个拿着18磅大锤的老兵就举起锤子一锤一锤地打在铁坯上,在举起第三锤往下砸时,铁锤忽然脱离了锤把,呼啸地朝我这边飞了过来,那速度可能有每小时120公里,我眼睛的余光似乎看到有个物体朝我飞来,说时迟那时快,我的左腿稍微一闪,铁锤恰恰从我的裤管擦过,直奔风箱底下。我惊出了一身冷汗,班长和二个老兵也目瞪口呆地看着这锤子向我飞去,无能为力。如果那18磅的大锤砸在我的小腿上,我的左小腿肯定是会遭遇粉碎性骨折,我现在想想都心有余悸。虽这一险象没有酿成事故,之后的每天打铁前,班长都要再次强调检查一下锤子。我呢,站在拉风箱的位置上时,眼睛的余光总是在警惕地注视着锤子的动向,唯恐那飞锤一幕重演。
拉了一段时间的风箱,班长就安排我抡大锤了。开始是安排我抡轻一点的8磅大锤。学抡大锤时,首先要懂得小锤的语言,小锤是指挥兼导演,小锤打在铁坯的什么地方,大锤就必须紧跟,不允许打偏,小锤说重锤,你就要使劲,小锤说轻锤,你就要轻。小锤在铁砧上边敲二下就是停。对这些小锤的语言,我在拉风箱时就领悟了一些,可在实际操作时,就不是那么容易。我开始遇到主要问题是,跟不准小锤的点子,时有打偏。另一个问题是,我的手掌经不住锤把的摩擦,第一天上阵,手掌就磨起了泡。在那个时候的年轻士兵都是积极要求上进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牢记在心,于是对手上起泡这种事也就忍着不说,第二天接着抡大锤。随着越来越多的水泡血泡出现在手掌,抡锤时的疼痛是钻心的。班长从我抡锤的动作,知道我的手磨起了泡,于是就又让我去拉风箱,稍微歇息一阵,待伤口恢复。
终于有一天,该我抡18磅的大锤了。18磅的大锤真是沉,举起来都费劲,别说还要使劲向铁坯砸去。抡这种大锤确实是需要肌肉,看看我的上臂肱二头肌,当我把我的前臂往上收缩时,它不是那么发达丰满,显不出那种肌肉的美感。尽管没有发达的肌肉,也得抡起这18磅大锤,因为这是工作任务。有了抡8磅大锤的经验,我开始抡18磅大锤时,还能跟上小锤的点子,那开始的几锤似乎砸得连铁坯都有点胆怯我。可在经过几番抡打后,我的力量渐渐难以维持,不仅是下锤不力,而且也常犯打偏的错误,记得有一次,我一锤下去打偏了,差一点把班长手握铁钳上钳着的铁坯打飞了。我看着班长的面孔,上面写着一脸的不高兴不满意,可班长还是很照顾我,他没有因为我打得如此偏而发脾气吼我,而是叫那个湖北籍的老兵跟我交换角色,他来抡18磅锤,我去抡那8磅的大锤。就这样,我跟着龙班长打铁一直到他复员。
有了亲身打铁的经历,让我更加理解了源自铁匠行业的民间俗语:“打铁还需自身硬”和成语“趁热打铁”。“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句俗语是源于打铁这种手工作坊的特点,因为打铁是一种力气活,身体不强壮是无法胜任的,也是打不出好的铁器的。但这句俗语并不限于铁匠这个行当,把它延伸到其他行业也同样适用。例如做官,只有自己清廉,才敢于打击贪腐。再例如做科研,只有当你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洞察力,你才能做好科研,才能在你的领域里有所建树。写作也是如此,要想写出篇好文章,作一首好诗,也是需要作者有自身硬,作者的自身硬硬在哪里?古人有诗句告诉我们:“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是一个好作者应该具备的硬。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趁热打铁”的成语也是基于打铁的一个基本工作原理,只有当把铁坯烧红,才有可能把它煅打成所需要的形状。一旦铁坯冷却,你再用力也难以改变它的形状。这个成语说出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那就是要善于抓住机遇,利用有利条件去做好自己想做的事。
迄今,铁匠这种传统的手工作坊基本已经消失了,可它留给我们的“打铁还需自身硬”和“趁热打铁”的朴素的智慧永远不会消失,它将会继续指引着那些努力前行的人们。
校对李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