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宝禄:北京曲剧的诞生

曹宝禄(1910~1988)

小编的话:曹宝禄先生是北京著名单弦表演艺术家,他自1943年至1957年,历任北京鼓曲长春职业公会理事长、北京市曲艺公会理事长、北京市曲艺杂技工作者联合会主任委员,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对北京曲艺事业起着主要领导作用。同时他还先后组织创办并担任了群艺社社长、北京市曲艺工作团副团长、北京曲艺二团团长、北京曲艺团团长。北京曲剧自群艺社在前门箭楼演出小戏的萌芽期、到北京市曲艺工作团演出老舍剧作《柳树井》后正式定名,再到北京曲艺团曲剧队《杨乃武与小白菜》《啼笑因缘》经典剧目的推出,都是在曹宝禄先生的直接领导、亲自主持、深度参与之下推动完成的。曹宝禄先生不但是北京曲剧早期主要创始人之一,更是北京市曲剧团事业的奠基人。本期内容是我们从曹先生的遗著《曲坛沧桑》中,节选出的有关北京曲剧诞生发展的相关文字。

北京曲剧的诞生

曹宝禄

  北平解放了,真应了解放前夕城里百姓流传的那句话了,解放军真的进城过年了。进城那天,我跑到大街上参加到欢迎群众的行列中,喜气洋洋地和大家一起高喊着“共产党万岁!”的口号把前一阵子那种惶恐不安的心情一扫而光。没过多久,由于我是曲艺公会的理事长,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艺部旧剧科的同志来找我。见到我以后,非常客气地向我交代了党对文艺工作者的方针政策,希望我们艺人搞好团结,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为新中国做贡献。还讲了许多鼓励我的话,随后对我说:“为了提高文艺工作者的政治觉悟,文艺部准备成立“戏曲讲习班”,组织京剧、评剧、曲艺、杂技演员,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文艺知识。我听他称呼我们艺人为“文艺工作者“感到新鲜。从我学徒到解放前夕,社会上的人都管我叫“唱单弦儿的”或“唱大鼓的"。我们这些人都属于下九流,今天把我们称为“文艺工作者”,我听着打心眼里感到这个称呼亲切、舒服。我们翻身了!再也不受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和流氓地痞的欺辱了,再也不受歧视了。

解放初期北京市曲艺公会登记证 负责人曹宝禄

一九四九年八月初“北平市戏曲、曲艺讲习班”正式成立了,不但北京的京剧、评剧、曲艺演员都参加了,而且天津很多演员也来北平参加学习,共有五百多学员,这么多剧种的演员欢聚一堂,可以说是盛况空前。人家都是想了解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和党对各种剧种如何改造,特别是我们曲艺艺人都想知道将来是不是还有我们这一行?我们这行还有没有前途?
讲习班结束后,北平市成立了“北平市京剧、评剧、曲艺联合会”。我和顾荣甫、尹福来、关学曾、魏喜奎、孙砚琴、快手刘、宋志诚、吴长宝等人组织起“群艺社”,大家推举我担任社长。这个班子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刚组织起来没有演出场地,我找到军管会文艺部,要求将前门箭楼上原“大众电影院”租给我们作为发展新曲艺的阵地。他们同意了,于是我们便开始筹备。大家动手修理内部,打扫卫生,很快便开始营业了,票价为人民币一角钱。因为我们演唱的是新曲艺,所以政府特予免税。这样我们的收入除了很少的开支外,每隔三天大家分一次钱,不分大小份儿,一律平均分配,都挣得一样多。我们演出的节目很受群众欢迎,每天差不多总保持八九成座,大家的情绪很高。一九五〇年三月,文艺处副处长王松声同志对我说:“现在政府在准备修整北京的有历史性的文物,箭楼是古建筑,属于保护的重点文物,希望你们不要在那里演了,迁移到西单牌楼进康游艺社去演。”转到进康游艺社我们继续演唱新曲艺,当时我们演唱的节目有《新婚姻法》、《破除迷信》等。

1950年群艺社在前门箭楼大众游艺社演出“解放新剧”《新探亲》

(左起:曹宝禄、关学曾、宋慧玲、魏喜奎、顾荣甫、尹福来)

  一九五二年初,北京市文艺处将我们当时的新曲艺团和侯宝林的相声改进小组合并在一起,成立了一个北京市曲艺工作团。侯宝林任团长,我和孙玉奎任副团长。这个团是试办民营公助的组织。当时配合运动排演了不少新节目,受到了好评。后来随着运动的不断深入,北京市各机关团体也都在搞运动,所以生意每况愈下,影响演员生活收入和思想情绪。当时有的同志便提出“说”、“唱“分开的意见,于是经文艺处批准分开,分别成立了北京市曲艺一、二、三团。一团由相声演员王世臣任团长,演员有谭凤元、姚俊英、于兰凤等人。二团由我任团长,魏喜奎任副团长,演员有关学曾、尹福来、顾荣甫等人。

我们为更进一步发展新曲艺,请求文艺处给我们一个演出场地。文艺处便把前门外大栅栏原广德楼戏园拨给我们,改建成为“前门曲艺厅”(后又改名前门小剧场),我兼任曲艺厅经理。在筹建曲艺厅的过程中,我们本着自力更生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开业了。没有剧场服务人员,我们演员自己分担。大家既是演员又是服务员、售票员,大家团结得非常好。营业也比三反五反时期好多了。

我们坚持“演新唱新”的原则,排演了不少新剧目。有从京剧移植改编的《四劝》、张剑翎同志编写的《大家喜欢》、《新打灶》等。还有配合宣传《新婚姻法》,由范钧宏同志编写的《婚姻自由》。这个剧的内容是保护寡妇改嫁自由和私生子的合法权益的,在这个剧里我扮演一个旧封建大家庭里的老太太。这个剧在参加北京市首届戏曲汇演时,我扮演的这个老太太,曾受到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先生的赞许。他说:“你演的这位旧封建家庭里的老太太,很像、很真实。如果不是亲眼看见当初旧封建大家庭的老太太,你是不会演得这样像的。”他又说:“表演的真实,这是表演艺术美的基础,但是真实并不等于人物艺术形象的美,要创造艺术形象的美,不仅在细节上要真实,还要对人物有统一的安排和构思。你演的这个老太太,是下了功夫的。”

先生这番话对我既是鼓励鞭策,又是我努力的方向。从此,我们的新曲艺工作在党的领导下,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配合各项政治运动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收到很好的效果。一九五四年,我们从康藏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回来以后,前门曲艺厅已改为前门小剧场。在这里我们一面发展新曲艺,一面开始排练“曲剧”。这里是“曲剧”出生成长的地方。当时全团同志工作热情很高,都很爱护剧团,把剧团看作是自己的家一样,剧场前后台都由我们演员负责。每天散场以后,大家一齐动手打扫卫生,没有一个偷闲的,都在努力为发展新曲艺工作着。我们又排演了曲剧《柳树井》、《罗汉钱》、《妇女代表张桂蓉》。

1955年北京曲剧《光明大道》《喝面叶》节目单,曹宝禄先生均担任舞台监督,并任《喝面叶》一剧的曲调整理,北京曲剧最为脍炙人口的《摘豆角》唱段即出自该剧。

01.魏喜奎 - 中唱群星

特别是一九五六年我们排演的《杨乃武与小白菜》,轰动一时,周恩来总理还亲自到小剧场观看了演出。周总理看过以后说:“这是我家乡的故事,我小的时候就熟悉它,这出戏充分揭露了清朝官府的黑暗,尤其是它写出了平反冤狱,可没有歌颂一个清官,而是从两宫斗争上解决的。”周总理还对魏喜奎同志的表演、服装、道具等各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意见。后来编导关士杰同志又本着周总理提出的意见,对剧本作了修改:首先突出了充分揭露清朝官府的黑暗,加强戏剧的思想性和独创性,其次删去了多余的人物和情节。在排演过程中,得到各方专家、艺术家们的大力支持,刘吉典同志在音乐创作方面给予很大帮助,中央戏剧学院伦伯明同志在灯光方面做了精心设计,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同志们在服装、道具、布景等方面也费了不少心血。这出戏的演出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评,不完全是我们演员的成绩,而是和这些专家、艺术家们的指导、帮助分不开的。一九六二年,周总理指示文化部将这出戏拍成彩色电影,在国内外公映,深受群众欢迎。周总理在看过这部电影之后非常满意地说:“现在暴露清廷黑暗,不歌颂清官的主题显得更突出了。”

1962年北京曲剧电影《杨乃武与小白菜》【数唱】片段
(黄坚饰夏同善,由曹宝禄配唱)

总之,我们曲艺界的同志们,解放以后在党的领导下,特别是周总理的关怀鼓励下,“说新唱新”,为广大工农兵服务,为曲艺艺术的改革创新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节选自《曲坛沧桑——我的曲艺表演生涯》,曹宝禄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文章标题为编辑所拟。)

岔曲《风雨归舟》单弦《武松探兄》

曹宝禄(73岁)演唱 韩德福(70岁)伴奏

  1983年哈佛大学卞赵如兰教授来京,为曹宝禄、韩德福等老曲艺家录制了珍贵的影像资料,后捐赠与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本视频转载于曹宝禄入室弟子秦鸣主办的鸣海方舟公众号(点击阅读原文)。

—— E N D ——

责编:顾伯岳

编辑:冯小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