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信号灯配时,向科学管理要效率

随着“车让人”专项治理行动的持续开展,文明礼让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车辆主动停车让行后也出现了通行缓慢的情况。针对部分路口信号灯配时不尽科学合理的问题,交管部门利用智能交通系统和互联网大数据分析路口各个方向机动车的流量和流向。根据路口交通流量、流向,重新制定方案。(7月21日《成都商报》)

从现实情况看,随着机动车数量的高速增长和推进城镇化带来的人口向城市大量集聚,“路不够用”的矛盾或将长期存在甚至日益突出。在暂时不能增加道路资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兼顾车辆和行人的路权诉求,优化现有道路资源分配,包括给信号灯科学配时,这对于实现道路通行效率最大化,是“车让人”向科学管理要效率。

城市商业网点、公共设施等布局的调整,会影响城市的诸多功能。各个路口的车流量、人流量,也会由此发生变化;即便是同一个路口,在不同段,其流量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给信号灯科学配时,应该是一个以变应变的动态过程。这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客观而论,我们在这方面的历史欠账不少,仅信号灯配时这一点,就难言尽如人意,要么配时随意,要么一配不变。“来不及过马路”、“行人全过马路了绿灯还亮着”,这种存在显然不合理。就应该寻求解决方案。

城市精细化管理,一个基本特征和要求,是科学化管理。实现对信号灯的科学配时,追求的是一种精细化。其本身对于专业要求很高。管理者必须通过深入调查,为每一处路口精准“把脉”,这更需要有高度负责任的精神。既要有科学态度,也有科学精神。这对公安等相关部门与时俱进,履职尽责,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事实上,一个“车让人、人让车”道路环境的形成,除了依法规范车辆驾驶人和行人的道路交通参与行为,更要强化管理者的责任,提升其破解道路管理难题的能力水平。而且后者的作为如何,往往影响更大,也更具有源头性。但遗憾的是,因为受限于专业知识,对于这种精细化管理的情况,公众和舆论很难实施持续有效的监督。

给信号灯科学配时、规范道路交通标志标线设置,如果管理者把这些工作做细、做好,是对“车让人”专项治理的深化和延伸。优化信号灯配时,是向科学管理要效率,很有必要在全市乃至更大范围推开。同时,希望更多社会组织和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关注诸如信号配时等公共管理问题,也希望民众对于信号灯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到更多的保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