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汉纪三十八》(三)

马廖虑美业难终(考虑马太后的教化难以最终成功),上疏劝成德政曰:“昔元帝罢服官(裁撤为朝廷缝纫的机构),成帝御浣衣(穿洗过的衣服),哀帝去乐府(裁撤乐府),然而侈费不息,至于衰乱者(但奢靡之风还是制止不了),百姓从行不从言也(是因为老百姓是学习你的行为而不是听你怎么说)。夫改政移风,必有其本(移风易俗,必从根本)。《传》曰: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长安语曰:'城中好高结,四方高一尺(城市流行盘高头发,地方百姓也效法);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乡下都是跟着城里赶时髦)’斯言如戏,有切事实。前下制度未几,后稍不行(先前制度颁布,却推行不下去),虽或吏不奉法,良由慢起京师(固然有下边官吏不奉公守法,但根本原因是朝廷懈怠)。今陛下素简所安,发自圣性,诚令斯事一竟,则四海诵德,声薰天地,神明可通,况于行令乎!(崇尚简朴之风应该自上而下,坚持到底,不能懈怠)”太后深纳之。

半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水浒传》开头不提水浒头领却讲高俅发迹,就是在阐述“乱自上作”的道理。马廖所虑,确实是古今同理,但总把希望寄托在一人之上,怎能管理好所有的统治阶层呢?就算你这个时代政治清明,政风清廉,民风淳朴,谁又能保证下一代,或者更下一代呢?东汉开国之初阴太后、马太后对外家的严格约束,可谓是历朝都少有的楷模,但吊诡的是东汉的外戚干政差不多却是历代之最?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以为还是权力结构出现了问题:自汉景帝、武帝开始,朝廷削除同姓诸王(皇族)的权力,势必造成权力的真空,这个“真空”,两汉一般采取的是靠外戚(母舅)填补(惠帝之吕太后,文帝之薄太后,景帝之窦太后,武帝之王太后,宣帝之许、史家,尤其是元帝之后,王氏一门五侯,接续辅政,酿成王莽篡位;东汉窦氏、邓氏、梁氏,其后更亡于何氏)。这才是根本。所以,政治不能寄托于个人的优长,而应该寄托于制度的完善和遵守。阴、马两位太后可以管好自己,但她怎么可能管好子孙呢?马廖提出了问题,却给不出答案啊!

初,安夷县吏略(抢掠)妻卑湳(部族)种羌人妇(汉官抢了羌部族女人为妻),吏为其夫所杀,安夷长(县令)宗延(人名)追之出塞。种人恐见诛,遂共杀延而与勒姐、吾良二种相结为寇(杀掉县令,联络其他部族造反)。于是烧当(羌部族名)羌豪滇吾(人名)之子迷吾(人名)率诸种俱反,败金城太守郝崇。

半民:一个县吏的非法行为,一个县令的处置不当,酿成了一次重大的边患,可恶!

诏以武威太守北地傅育(人名)为护羌校尉,自安夷徙居临羌。迷吾又与封养(部族名)种豪布桥(人名)等五万馀人共寇陇西、汉阳。秋,八月,遣行车骑将军马防(外家)、长水校尉耿恭将北军五校兵及诸郡射士三万人击之。第五伦上疏曰:“臣愚以为贵戚可封侯以富之,不当任以职事。何者(外家可以让他们富有,不可以让他们任事)?绳以法则伤恩,私以亲则违宪(一旦出了问题,是绳之以法,还是徇私违法呢)。伏闻马防今当西征,臣以太后恩仁,陛下至孝,恐卒有纤介,难为意爱(有问题,怎么处理)。”帝不从。马防等军到冀(地名),布桥等围南部都尉于临洮,防进击,破之,斩首虏四千馀人,遂解临洮围;其众皆降,唯布桥等二万馀人屯望曲谷不下(虽有小胜,拿不下羌人首领和主力)

半民:第五伦所虑极是。封建社会的国家如果比成企业,那就是一个公私难分的企业,出了问题,问罪了,违反亲情,不处理,违背制度。

十二月,戊寅,有星孛于紫宫。

帝纳窦勋女为贵人,有宠。贵人母,即东海恭王女沘(音:比)公主也。

第五伦上疏曰:“光武承王莽之馀(沿袭风气),颇以严猛为政,后代因之(继续照搬),遂成风化(成了为政风气);郡国所举,类多办职俗吏,殊未有宽博之选以应上求者也(推举的官吏,多是严厉的,少有宽厚的)。陈留令刘豫,冠军令驷协(人名),并以刻薄之姿,务为严苦,吏民愁怨,莫不疾之(百姓痛恨)。而今之议者反以为能(舆论却认为他们有能力),违天心,失经义(这是违背天意和经书的);非徒应坐豫、协(不光该办他们),亦宜谴举者(还要谴责那些举荐他们的人)。务进仁贤以任时政,不过数人,则风俗自化矣(应该多提拔一些宽厚的人)。臣尝读书记(史书),知秦以酷急亡国,又目见王莽亦以苛法自灭,故勤勤恳恳,实在于此。又闻诸王、主、贵戚,骄奢逾制,京师尚然,何以示远(京城贵戚带头违制,给远方做什么表率)!故曰:'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多以自身行为示范,少些说教)。”上善之。伦虽天性峭直,然常疾俗吏苛刻,论议每依宽厚云。

半民:第五伦主张为政从宽,自我表率,言传身教。这是典型的儒家教化。

(0)

相关推荐

  • 纪五伦之子纪历祚

    纪五伦之子纪历祚

  • 【溯源甘肃】伏波将军马援在陇上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年(44年),在平定交趾(今越南)二征之乱,与越人申明约束以后,伏波将军马援振旅回到京师,获赐新息侯爵位和朝见位次九卿的奖赏.他却不求自安,几年间,先是带兵出屯襄国,巡行北方边境障塞 ...

  • {原创·第二稿}中国历代帝王小传之九二三·西汉摄政太后王政君(马怀超)

    中国历代帝王小传之九二三 ·西汉摄政太后王政君 (前71~13) 马怀超 王政君者,乃阳平侯王禁之女,尝为汉元帝刘奭所册封为皇后,后于汉哀帝刘欣.汉平帝刘衎两朝垂帘听政凡数十岁之久.王氏家族最盛时,尝 ...

  • 历史常识~古书学习时“五伦”指的什么?

    这"五伦"是人们把几千年来,做人,做事,交友,待物这些社会生活中的传统规范,就是教你如何才能称得上人上之人而归纳的!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迁,中国的传统美德就逐步形成了这种共识: ...

  • 读《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七》(三)

    读<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七> (三) 鲍宣上书曰:"陛下父事天(以天为父),母事地(以地为母),子养黎民(以百姓为子女).即位已来,父亏明(日食),母震动(地震),子讹言相惊恐(流 ...

  • 读《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七》(一)

    (一) 孝哀皇帝下 元寿元年己未,春,正月,辛丑朔(初一),诏将军.中二千石举(推举)明习兵法者各一人,因就拜(借此授任)孔乡侯傅晏为大司马.卫将军,阳安侯丁明为大司马.票骑将军. 半民:汉哀帝搞起了 ...

  • 读《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七》(二)

    (二) 前凉州刺史杜鄴以方正(身份)对策曰:"臣闻阳尊阴卑,天之道也.是以男虽贱,各为其家阳,女虽贵,犹为其国阴.故礼明三从(婦人在家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之义,虽有文母之德,必系于子( ...

  • 读《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一》(三)

    读<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一> (三) 建昭元年癸未,春,正月,戊辰,陨石于梁(梁国). 三月,上行幸雍,祠五畤. 冬,河间王元坐贼杀不辜(残害无辜)废,迁房陵. 罢孝文太后(汉文帝刘恒母薄太 ...

  • 资治通鉴第三十五卷·汉纪二十七(孝哀皇帝下)

    起屠维协洽,尽玄黓阉茂,凡四年. 孝哀皇帝下 ◎ 元寿元年己未,公元前2年 春,正月,辛丑朔,诏将军.中二千石举明习兵法者各一人,因就拜孔乡侯傅晏为大司马.卫将军,阳安侯丁明为大司马.票骑将军. 是日 ...

  • 读《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七)

    读<资治通鉴·汉纪二十> (七)   永光二年己卯,春,二月,赦天下. 丁酉,御史大夫韦玄成为丞相:右扶风郑弘为御史大夫. 三月,壬戌朔,日有食之. 夏,六月,赦天下. 上问给事中(秦置, ...

  • 读《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三》(四)

    读<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三> (四)   鸿嘉四年甲辰,秋,勃海.清河.信都河水湓溢(泛滥),灌县.邑三十一(淹没三十一县),败官亭.民舍四万馀所.平陵李寻等奏言:"议者(讨论治河 ...

  • 读《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三》(五)

    读<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三> (五) 初,太后兄弟八人,独弟曼(老二)早死,不侯:太后怜之.曼寡妇渠(人名,王莽母)供养东宫,子莽幼孤,不及等比(和其他兄弟比),其群兄弟皆将军.五侯子,乘时 ...

  • 读《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三》(六)

    昌陵制度奢泰(规划奢华),久而不成. 刘向上疏曰:"臣闻王者必通三统(沟通天地人),明(明晓)天命所授者博(多),非独一姓也(能承天命的王朝并非一家一姓).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孝文皇帝尝 ...

  • 读《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三》(七)

    永始二年丙午,春,正月,己丑,安阳敬侯王音薨.王氏唯音为修整,数谏正,有忠直节. 半民:汉成帝就这么个远房的舅舅还不错,多次劝谏皇帝,"有忠直节",这个评价不错. 二月,癸未夜,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