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痛:中医专长
乡村医生田振有
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胁痛是临床的常见病证,可见于西医学的多种疾病之中,如急慢性肝炎、胆囊炎、急性胰腺炎、胆系结石、胆道蛔虫、肋间神经痛,肝硬化,肝肿瘤等,凡上述疾病中以胁痛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情志不遂,跌仆损伤,饮食所伤,外感湿热,劳欲久病;
分证论治:病因,病证,治则:
情志不遂一肝郁气滞一疏肝理气一柴胡疏肝散加减,
跌仆损伤一瘀血停留一祛瘀通络一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
饮食所伤一积湿生热一清热利湿一龙胆泻肝汤加减,
外感湿热﹣邪郁少阳一和解攻里小柴胡汤或大柴胡汤加减治疗,
劳欲久病一阴血不足一养阴柔肝一一贯煎加减治疗,
病机:肝络失和;基本病机为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致肝胆疏泄不利,不通则痛,或肝阴不足,肝络失养,不荣则痛。;
病位:肝胆。且与脾、胃、肾相关。
疼痛性质:可表现为胀痛、窜痛、刺痛、隐痛,多为拒按,间有喜按者。
[鉴别诊断]
1.胸痛:胸痛与胁痛均可表现为胸部的疼痛,故二者需鉴别。不过胁痛部位在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实验室检查多可查见肝胆疾病;而胸痛部位则在整个胸部,常伴有胸闷不舒,心悸短气,咳嗽喘息,痰多等心肺病证候,心电图、胸部X线透视等检查,多可查见心肺疾病的证据。
2.胃痛: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痛常攻撑连胁而痛,胆病的疼痛有时发生在心窝部附近,胃痛与胁痛有时也易混淆,应予鉴别。但胃痛部位在上腹中部胃脘处,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如有胃痛连胁也是以胃痛为主,纤维胃镜等检查多有胃的病变;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B超等实验室检查多可查见肝,胆疾病。
3.悬饮
悬饮亦可见胁肋疼痛,但其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胁胀痛,持续不已,伴见咳嗽咳痰,呼吸时疼痛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肋间饱满,叩诊呈浊音,或兼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辨证论治]:
辨外感、辨内伤,辨气血,辨虚实;
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
外感胁痛是由湿热外邪侵袭肝胆,肝胆失于疏泄条达而致,伴有寒,热表证,且起病急骤,同时可出现恶心呕吐,目睛发黄,苔黄腻等肝胆湿热症状,龙胆泻肝汤清热利湿;邪郁少阳:半表半里证,虚证用小柴胡汤和解,实证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
内伤胁痛则由肝郁气滞,瘀血内阻,或肝阴不足所引起,不伴恶寒、发热等表证,且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2.辨在气在血:一般说来,气滞以账痛为主,且游走不定,时轻时重,症状的轻重每与情绪变化有关;血瘀以刺痛为主,且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按,入夜尤甚,或胁下有积块。
3.辨虚实:实证由肝郁气滞,瘀血阻络,外感湿热之邪所致,起病急,病程短,疼痛剧烈而拒按,脉实有力;虚证由肝阴不足,络脉失养所引起,常因劳累而诱发,起病缓,病程长,疼痛隐隐,悠悠不休而喜按,脉虚无力。
治疗原则:
临床根据“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理论分证论治。 以及肝胆疏泄不利的基本病;机,在各证中适当配伍疏肝理气,利胆通络之品。
临床分为
1、肝郁气滞证,2、肝胆湿热证,
3、瘀血阻络证,4、肝络失养证;
分证论治方歌
1、肝郁气滞证,疏肝理气;
柴胡疏肝散方歌:
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
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立能消。
君臣佐使:方剂中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
香附理气疏肝止痛,助柴胡解肝经气郁;川芎活血行气止痛,与香附同为臣药,
助柴胡解肝经郁滞,并增强行气活血止痛的功效。
陈皮醋炒后可理气和胃,枳壳能行气止痛,白芍养血柔肝为佐药。
甘草能调和诸药,与白芍配伍,可以酸甘化阴以缓急止痛,为方中佐使药。
方中诸药相配伍,共同达到疏肝解郁,行气止痛的功效。
2、肝胆湿热:清热利湿:
龙胆泻肝汤方歌: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
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可排。
君臣佐使
(1)君药:龙胆草。泻火除湿,上泻肝胆之火,下清下焦湿热。(方向:泻、降)
(2)臣药:黄芩,栀子。泻火解毒,清热燥湿。(方向:泻、降)
(3)佐药:①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导热下行。(方向:泻、降)
②生地、当归:滋阴养血以顾肝气,祛邪不伤正。(作用:补)
(4)佐使药:①柴胡:舒畅气机以顾肝用,兼引诸药归于肝经。(方向:升)。
②甘草:调和诸药,并防苦寒败胃。(作用:调和)
总评:苦寒轻利,泻中寓补,降中寓升,以适肝性。
3、瘀血阻络:祛瘀通络:
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草壳赤芍;
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痨。
君臣佐使:全方以桃仁、红花为君药,主要发挥破血行滞、活血祛瘀、润燥止痛的作用;赤芍、川芎、牛膝为臣药,主要发挥活血祛瘀、通经止痛的作用;生地、当归、桔梗、枳壳、柴胡为佐药,主要起到养血活血、宽胸行气、疏肝解郁的作用;甘草为使药,主要起到调和诸药的作用。但也有不同看法,因为方中的牛膝和桔梗是引经药,可以作为佐使药,这样一来,全方的君臣佐使,可能又会有新的变化。
复元活血汤,
复元活血有柴胡,蒌根归草与甲珠;
桃仁红花大黄配,跌打损伤郑宜服。
本方证因跌打损伤,瘀血滞留胁肋,气机阻滞所致。胁肋为肝经循行之处,跌打损伤,瘀血停留,气机阻滞,故胁肋瘀肿疼痛,甚至痛不可忍。治当活血祛瘀,兼以疏肝行气通络。 君臣佐使,方中重用酒制大黄,荡涤凝瘀败血,导瘀下行,推陈致新:柴胡疏肝行气,并可引诸药入肝经。两药合用,一升一降,以攻散胁下之瘀滞,共为君药。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穿山甲破瘀通络,消肿散结,共为臣药。当归补血活血:瓜蒌根"续绝伤","消仆损瘀血",既能入血分助诸药而消瘀散结,又可清热润燥,共为佐药。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是为使药。大黄、桃仁酒制,及原方加酒煎服,乃增强活血通络之意。
4、肝阴不足:养阴柔肝:
一贯煎`方歌: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
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肝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恶抑郁。肝肾阴血亏虚,肝体失养,则疏泄失常,肝气郁滞,进而横逆犯胃,故胸院胁痛、吞酸吐苦:肝气久郁,经气不利则生疝气、瘦聚等症;阴虚津液不能上承,故咽干口燥、舌红少津;阴血亏虚,血脉不充,故脉细弱或虚弦。肝肾阴血亏虚而肝气不舒,治宜滋阴养血、柔肝舒郁。
君臣佐使: 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肾为君,内寓滋水涵木之意。当归、枸杞养血滋阴柔肝,北沙参、麦冬滋养肺胃,养阴生津,意在佐金平木,扶土制木,四药共为臣药。佐以少量川棟子,疏肝泄热,理气止痛,复其条达之性。该药性虽苦寒,但与大量甘寒滋阴养血药相配伍,则无苦燥伤阴之弊。诸药合用,使肝体得养,肝气得舒,则诸症可解。
5,邪郁少阳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头痛目眩, 舌苔薄白或微黄,脉弦。
少阳证的八个症状:与小柴胡汤八症一致;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苔薄白等;
治法:和解少阳。
代表方: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方,半夏人参甘草姜,
更配黄芩与大枣,少阳为病此方良。
【小柴胡汤方歌】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君臣佐使: 小柴胡汤是和解剂,具有和解少阳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疟疾、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性胰腺炎、胸膜炎、中耳炎等属胆胃不和者,小柴胡汤的方剂组成是;
1、君药:柴胡辛凉,入肝胆经,透达少阳之邪,疏泄气机之郁滞。
2、臣药:黄芩苦寒,清泄少阳之热,柴胡、黄芩一者升散,一者降泻,共同和解少阳。
3、佐药: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人参、大枣益气健脾,扶正祛邪,防邪内传。
4、佐使药:灸甘草甘温,助参枣扶正,又调和诸药。
具体用量是:柴胡30g,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灸)、生姜(切)各9g,大枣(擘)4枚,熬药时,以上七味药材,搭配一斗二升水,煮成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者直接用水服即可。
本方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若见肝郁气滞表现者,可去人参,加郁金、积壳、香附;若心烦明显,可加栀子、豆豉;若呕吐甚者,可加陈皮、竹茹。
若见右胁肋部疼痛难忍。伴往来寒热,身目发黄,恶心呕吐,口苦纳呆。便秘溲赤,苔黄膩,脉弦数者,治以和解少阳、内泻热结、可选用大柴胡汤,酌加通泻之芒硝等。
〖大柴胡汤方歌〗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夏白芍将,
煎加姜枣表兼里,妙法内攻并外攘。
【方歌】
大柴胡汤芩大黄,枳芍半夏枣生姜,
少阳阳明合为病,和解攻里效无双。
本方证为少阳邪热未解,初入阳明所致。但仍以少阳为主,故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说明病位仍未离少阳;但较小柴胡汤为重,则见郁郁微烦,呕不止;邪热初入阳明,虽有热结,但里实不甚,则见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有力。治宜和解少阳,内泻热结。本方系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合成,是和解与泻下并用的方剂。
君臣佐使,,方中重用柴胡,疏散少阳半表之邪,为君药。配伍黄芩清泄胆胃之热,与柴胡合用,和解少阳;大黄通腑泻热,祛瘀利胆;枳实破气消积,二药合用,内泻阳明热结,共为臣药。芍药缓急止痛,以解心下急痛,半夏配伍生姜,和胃降逆止呕,皆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诸药,共使药。综观全方,和解之中兼泻阳明,表里同治,使少阳得解,热结得下,内外诸证自除。方名“大柴胡汤”,是与小柴胡汤相对而言,小柴胡汤仅治少阳病,本方则治少阳阳明合病,其力量较小柴胡汤大,故名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大黄、枳实、半夏、白芍、大枣、生姜。
为表里双解剂,具有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之功效。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人参、甘草、生姜、半夏、大枣。
大承气汤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组成;
小承气汤是基于大承气汤去除了芒硝,由大黄、厚朴、枳实组成;
调胃承气汤由大黄、芒硝、炙甘草等配制而成。
【方解】
本方大柴胡汤由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加减而成,具有外解少阳、内通阳明,疏肝和胃,调理气血之作用。临床使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拒压,便秘或下利,脉弦有力为目标。
大柴胡汤,为表里双解剂,具有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之功效。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邪在少阳,汗、吐、下三法皆属禁忌。然热邪内结,胃家已实,虽有呕吐、发热等少阳证状,亦必须攻下以治。第204条“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余以为指少阳阳明同病呕吐剧烈者,不可单纯攻下。
本方外解少阳、内泻阳明,表里同治,则不悖仲圣之意。少阳郁热,枢机不利,阳明热结,腑气不通,系消化道常见病证之病机,故广泛运用于胃、肠、肝、胆、胰之病证。刘绍武先生善用之调胃汤,调肠汤,调肝汤,排石汤皆本方之基加味而成。
🍎
治胁痛方(医心方)
《病源论》说:邪气停留在足少阳经的络脉,使人胁痛。
《葛氏方》胁突然痛如遭打的医方:用绳子横着量两乳的中间,屈折绳子从乳向胁横着度量,在产生疼痛的胁下,灸绳下屈折处三壮。
《小品方》治疗胁下偏痛,发热,脉像弦,这是寒证。应当用温药下去寒。
大黄附子汤方:
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细辛二两
总共三种药物,用三升水煮,取二升,分二次服。
《千金方》治疗冷气在胁下往来,冲犯胸膈,疼痛牵引到胁背,发闷,
用当归汤方:
当归二两,吴茱萸二两,茯苓一两,桂心二两,干姜三两,枳实一两,人参二两,芍药二两,大黄二两,甘草二两,
十味药,用八升水煮,取二升半,一次服八合,每日三次。治疗尸注病也好。又说:两胁下疼痛的医方:用热汤浸泡两脚,汤冷了就换热汤,腹热冷气消疼痛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