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13位清代帝师的书法风采
在中国古代,教师行业的最高荣耀,莫过于给皇帝当老师。倘若从皇帝做太子起就给其当老师,那不单是培养朝廷未来的接班人,自己也会被当作未来重臣培养;太子是“预备”的皇帝,太子的老师更是未来“预备”的栋梁,加官晋爵,指日可待!
同时,帝师也是一份高危职业,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帝师虽能旁敲侧击的督促,但却不能摆出为师者尊的威严,“虽师,臣也,虽徒,君也”,尊卑顺序的位置绝对不容许逾越。
除此之外,帝师的门槛也颇高,不光是科举成绩好、学问深厚,还得有着高超的书法造诣。
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宫廷帝师们的书法风采吧!
01
康熙皇帝之师——沈荃
沈荃(1624~1684),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字贞蕤,号绎堂,又号充斋。清顺治九年(1652年)探花,授编修,累官詹事府詹事、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侍郎,卒谥文恪。
▲ 沈荃《临褚遂良枯树赋轴》纸本行书
116×42cm 河北省博物馆藏
沈荃常指导康熙学书,对康熙皇帝影响很大。据传沈荃每侍帝书,下笔即指其弊,兼析其由,深得康熙帝赏识,常召至内廷论书。康熙曾对李光地说:“朕初学书,宗敬(沈宗敬)之父荃实侍,屡指陈得失,至今每作书,未尝不思荃之勤也。”
▲ 沈荃《行书临争座位帖轴》绫本行书
238×50cm 天津博物院藏
▲ 沈荃《行书浪淘沙词轴》绫本行书
178.2×44.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沈荃《行书兰亭后序轴》绫本行书
237×51cm 山西省博物馆藏
▲ 沈荃《行书仿米诗轴》绫本行书
188.2×48.4cm 浙江省博物馆藏
▲ 临米南宫帖 册页(十六开选四)
23.5×13.5cm×16
来自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2005秋季拍卖会
02
雍正皇帝之师——徐元梦
徐元梦(1655-1741),姓舒穆禄氏,字善长,满洲正白旗人。康熙十二年(1673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授浙江巡抚。雍正帝即位,署大学士,充《明史》总裁。乾隆帝即位,入直南书房,充《世宗实录》副总裁。乾隆六年(1741年),去世,追赠太傅,谥号文定,入祀贤良祠。
▲ 徐元梦《行书扇面》
03
乾隆皇帝之师——朱轼
朱轼(1665-1736),瑞州府高安县艮下村(今属江西省高安市村前镇艮下朱家村)人,字若瞻,号可亭。自幼苦读寒窗,通晓经史百家,是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康熙三十三年(1694),中进士。历任潜江知县、陕西学政、奉天府尹、浙江巡抚、左都御史。雍正时,充圣祖实录总裁,拜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兵部尚书。
▲ 朱轼《行书扇面》
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初入学,雍正命朱轼为师,在懋勤殿设讲坛,行拜师礼。朱轼对弘历的要求很严,连雍正也觉得过分了,就对朱轼说:“教也为王,不教也为王。”意思是说,对皇子,教育他做王,不教育他也做王,先生何必这么严格呢?
朱轼答道:“教则为尧舜,不教则为桀纣。”意思是说,教育好他,就可以使他做尧舜那样的贤君,不教好他,就会成为夏桀、商纣那样的暴君。雍正见说得有理,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乾隆做了皇帝后,非常感激和尊重他的老师,曾亲自到高安来问候朱轼。
▲ 朱轼七言联
04
道光、咸丰、同治皇帝之师——祁隽藻
祁隽藻(1793-1866),字叔颖、淳浦,避讳改实甫,号春圃、观斋、息翁,晚年号观斋,山西寿阳人,清代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宰相。曾任国子监祭酒、户部右侍郎、兵部尚书、户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礼部尚书等官职。
祁隽藻辅政为官达46年之久,兼任过道光皇帝的上书房总师傅、咸丰皇帝的太子太保衔、同治皇帝的弘德殿授读。世称“三代帝师(道光、咸丰、同治)”、“四朝重臣(嘉庆、道光、咸丰、同治)”。
其书法由小篆入真行,先宗柳公权,又学颜鲁公,参以黄庭坚,笔意直追魏晋,师法“二王”,探索书法之真谛,形成了潇洒练达、舒适遒健的风格。清道光、咸丰年间,被推为“书坛盟主”。《清代翰林传略》称其为“一代书宗”,为清中晚期四大书法家之首,有“一时之最,人共宝之”、“楷书称首”的赞誉。
▲ 祁隽藻 书法作品
05
同治、光绪皇帝之师——翁同龢
翁同龢(1830~1904),江苏常熟(今苏州常熟)人。字叔平,号松禅,别署均斋、瓶笙、松禅、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咸丰六年(1856年)考中状元。
翁氏在朝40多年,为晚清政坛的重要人物。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参与了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以及对英、法、德等国的交涉和近代银行开设、铁路修建、新式大学堂兴办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他向光绪帝举荐康有为等进步人士,被康有为誉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因卷入“帝党”与“后党”的政治斗争被慈禧太后罢官。
翁同龢早年从习欧、楮、柳、赵,书法崇尚瘦劲;中年转学颜体,取其浑厚,晚年得力于北碑,平淡中见精神。打通颜字和北碑,兼收众长,从而形成了翁字的独特书风,成为晚清颇具影响的书法家。
06
光绪皇帝之师——孙家鼐
孙家鼐(1827~1909),字燮臣,号蛰生、容卿、澹静老人,安徽寿州(今淮南寿县)人。咸丰九年(1859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出湖北学政,升侍讲、侍读。入值上书房。光绪四年(1878年),命在毓庆宫行走,与翁同和同任光绪帝师。历升侍讲学士、侍读学士、侍郎等职。光绪二十四年(1898),光绪帝下诏推行变法,废科举,兴学堂,命孙家鼐主办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
07
宣统皇帝之师——陆润庠
同治十三年,陆润庠在殿试中一举夺魁,成为大清王朝第一百零一名状元,辛亥后,留清宫,任逊位末代皇帝溥仪之师。陆润庠温和平易近人,接物无崖岸,虽贵为大臣但服用简朴。能书法,擅行楷,早年致力于唐人手礼,尤钟情于欧阳询、虞世南尺牍,古人语其妙,虞结在肺腑,欧结在肢节,大不侔也。陆润痒熔铸二人之特点,采各家所长自成一体。
08
宣统皇帝之师——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09
宣统皇帝之师——罗振玉
罗振玉(1866-1940),字叔蕴、叔言,晚年号雪堂、贞松老人,祖籍浙江上虞,中国近代著名学者,于古器物学、考古学、金石学、甲骨学、农学等方面皆有成就。精于收藏考释,著有《殷墟书契菁华》《殷墟书契前编》《殷墟书契后编》《殷墟书契考释》等,被誉为“开甲骨文识字之始”,是近代以甲骨文入书的开创者。
10
宣统皇帝之师——朱益藩
朱益藩(1861-1937),字艾卿,号定园,益浚弟,江西莲花人。光绪庚寅翰林,官至湖南正主考,陕西学政,上书房师傅,考试留学生阅卷大臣。曾任北京大学第三任校长、著名书法家。朱益藩七十寿辰的时候,溥仪给他的寿诗中就有“善书健腕犹飞白,旨酒温颜自渥丹”的句子,对他的书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11
宣统皇帝之师——陈宝琛
陈宝琛(1848-1935年),字伯潜。汉族,福建闽县螺洲人。晚清大臣,学者。1909年,陈宝琛奉召入京,担任礼学馆总纂大臣。1911年,陈宝琛任宣统帝溥仪的老师,赐紫禁城骑马。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陈仍追随溥仪,奉命修《德宗实录》。民国十三年(1924年)十月,溥仪被逐出故宫时,溥仪见到陈宝琛,放声大哭说:“我无颜见祖宗啊!”
12
宣统皇帝之师——梁鼎芬
梁鼎芬(1859-1919),晚清学者、藏书家,广东番禺人。光绪六年进士,授编修。历任知府、按察使、布政使,曾因弹劾李鸿章,名震朝野。后应张之洞聘,主讲广东广雅书院和江苏钟山书院,为《昌言报》主笔。诗词多慷慨愤世之作,与罗惇曧等人并称“岭南近代四家”。
13
宣统皇帝之师——袁励准
袁励准(1877~1935),字珏生,号中州,别署恐高寒斋生。武进县城(今常州市区)人。书画家。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被命为南书房行走;光绪二十八年任京师大学堂监督;光绪三十一年负责创办实业学堂(北大工学院前身),任监督,在此期间曾任甲辰科会试同考官。
—《END》—
声明:本文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