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视角丨羟丁酸钠的药理学及临床应用
讲 者 介 绍
岳云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静脉麻醉药发展史中的羟丁酸钠
羟丁酸钠特点
羟丁酸钠麻醉选择
1. 麻醉慢诱导。
2. 基础麻醉+局麻/区域阻滞。
3. 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的麻醉。
4. 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脑外科要求保留自主呼吸/颌面部呼吸道管理。
5. 烧伤患者复合麻醉中的应用(清创、换药)。
羟丁酸钠药理及药代动力学
γ-氨基丁酸(GABA)是脑内神经递质,外源性GABA不能透过血脑屏障。γ-羟基丁酸(GHB)是脑内内源性化合物,神经递质GABA的代谢物,能透过血脑屏障,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
羟丁酸钠药理作用
主要是通过激活GABAB受体及直接作用于GHB受体的相互作用。GHB既是内源性神经递质,也是GABAB的前体和代谢物。内源性GHB由谷氨酸合成,主要产生于海马、皮层、丘脑和杏仁核,几乎完全作用于GHB受体。大量使用外源性GHB导致GABAB受体的激活,持续暴露于高剂量外源性GHB导致脱敏和耐受,停药后戒断。
羟丁酸钠独特的药理学机制
1. GHB可作用于突触以外GABA受体,抑制蓝斑神经元,从而增加自身抑制的阈值。
2. GHB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可以增强夜间睡眠,有助于发作性睡病患者保持白天清醒。
3. GHB优点:不同其他镇静催眠药,不抑制快速动眼睡眠或扰乱睡眠结构。
羟丁酸钠药代动力学特点
外源性GABA不能通过血脑屏障,GHB可通过血脑屏障,80%~90%在体内代谢,进行氨基转换,参与三羧酸循环,最后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10%~20%在4~6 h内随尿排出。静注后10~15 min显效,45 min中枢作用最明显,60 min后血中浓度开始下降,作用时间约2 h。
羟丁酸钠对比优势及临床应用
羟丁酸钠局限性:起效慢、苏醒时间长、不利于人为控制,没有镇痛作用。
相较之下,羟丁酸钠对呼吸循环影响更小。
羟丁酸钠适用于各类儿童麻醉
羟丁酸钠在复合麻醉中的应用
复合芬太尼用于心脏手术:稳定血流动力学,增强芬太尼镇痛效果。
羟丁酸钠复合芬太尼应用得当,完全可以预防血流动力学的一过性波动,可保证在气管插管、切皮、锯胸骨等强烈刺激时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羟丁酸钠用于GABA患者,可起到充分镇静和遗忘作用,且可增强芬太尼的镇痛效果。
复合麻醉用于颅脑手术:镇静完善,延长气管导管耐受时间,对于患者生命体征干扰轻微。
过去脑外科医生要求用患者的自主呼吸作为监测指标,患者需良好地耐受术中保留的气管导管,避免或减轻拔管时的呛咳。
复合丙泊酚用于小儿气道异物取出术:成功率更高,不良反应更低。
结论:丙泊酚联合羟丁酸钠组初次置管成功率更高,术中呛咳等不良反应率更低,比单用丙泊酚更适合于小儿气道异物取出术的检查。
小儿腭裂术中对心血管不良反应抑制作用的比较。
结论:丙泊酚复合羟丁酸钠最能有效抑制小儿腭裂手术中的循环高动力学反应,苏醒快而平稳。
羟丁酸钠复合麻醉实验研究:羟丁酸钠可以增强异氟烷、瑞芬太尼的镇痛效果;可以拮抗布比卡因心脏毒性,保护缺血再灌注的器官,增强心肌对缺氧的耐受力,有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
羟丁酸钠用法用量
羟丁酸钠催眠效应、血药浓度及剂量关系
羟丁酸钠不良反应及应对策略
总结
羟丁酸钠适用于手术时长1 h以上的各类手术,作为麻醉镇静药用于需要麻醉慢诱导的患者;用于区域阻滞麻醉中辅助镇静;用于麻醉维持时,复合其他麻醉镇静药。
围术期医学论坛(zhwsyx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