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岳温补学说的现实意义
温补学派以薛己为先驱,浙江的代表医家为张景岳、赵献可、高鼓峰、冯兆张等。张景岳学术渊源受薛已、李东垣、许叔微等人影响较大,其温补学说的中心思想是“重阳不薄阴”,主要观点有:
1.命门主两肾,为真阴之府、真阳之宅。张景岳认为:阴精和阳气是性命之本;阴阳之根,都在命门;命门总主两肾,补肾中真阴真阳,即补命门。命门与肾实为一而二、二而一,命门的元气元精,便是肾中的真阴真阳。
2.“阳常不足,阴常有余”与“气不足便是寒”。这是针对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气有余,便是火”的理论而提出的。朱丹溪重视真阴,张景岳重视真阳。真阴真阳都是人身的正气,“正气夺则虚”,应当予以扶植,自然常虑其不足。以正气言,阴常不足,阳也常不足。朱丹溪责火邪有余,张景岳责寒邪有余。火邪寒邪,都是伤人的邪气,“邪气盛则实”,应当予以抑制,自然常责其有余。以邪气言,阳常有余,阴也常有余。
3.相火不可言贼。张景岳虽很推崇李东垣的学说,但对李东垣的“相火为元气之贼”和“火与元气不两立”的说法并不认同。张景岳根据《内经》“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的启示,提出了“相火为体,君火为用,体用合一”的主张,并以相火喻灯火,君火喻灯光,君火所以能总主神明,变化于无穷,都是从相火的根本上产生的。
张景岳温补学说的现实意义在于:
1.中年求复的预防观。张景岳认为“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景岳全书·传忠录》)。中年求复,可使“老者复壮,壮者益治”。中年求复的最好办法是药饵,有大补元煎、左归饮、两仪膏等著名方剂,常用药物有熟地、杞子、人参、当归等。
2.五脏同补的整体观。张景岳五脏同补的整体观,源于五行五藏、五脏互藏理论。五行五藏是指五行中的任何一行包括其他四行。《类经图翼》曰:“第人皆知五之为五,而不知五者之中,五五二十五,而复有互藏之妙焉。”《景岳全书·脉神章》曰:“凡五脏之气必互相灌溉,故五脏之中,必各兼五气。” 此对五脏互藏进行了阐释。
五福饮为张景岳创制的五脏同补的代表方。该方由
人参 (补心)、熟地黄(补肾)、当归 (补肝)、白术(补肺)、炙甘草(补脾)组成,主治五脏气血亏损,“凡五脏气血亏损者,此能兼治之,足称王道之最”。
3.阴阳互引的辨证观。《景岳全书·传忠录》记载:“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其阴阳互引的辨证观包含三个方面:
重视先后天阴阳互引。张景岳认为人体当分先后天阴阳。气血、脏腑、寒热,为后天有形之阴阳,盛衰昭著,体认无难。元阴元阳为先天无形之阴阳,曰元精、元气,变幻倏忽,挽回非易。应重视先后天阴阳互引。
制方用药擅长阴阳互引。“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为张景岳名言,其创制的左归丸、右归丸,以育阴涵阳和扶阳配阴为组方宗旨,方中去“三泻”(茯苓、丹皮、泽泻),重用血肉有情之品,以调补奇经,充髓填精,深得水火既济之妙。
制方阴阳泾渭分明。《景岳全书·补略》记载:“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分;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此又阴阳邪正之离合也。”如胃关煎、抑扶煎,虽都用于治泻痢,但抑扶煎用干姜、吴茱萸、乌药直驱寒邪以抑阴为先,治泻痢之属寒实者;胃关煎用熟地、山药配干姜、吴茱萸以益肾温脾,专为虚寒泻痢而设。
4.灸药并重的简验观。张景岳虽为大儒医,但不废外治,他认为艾灸的温阳作用很突出。《类经图翼》记载:“凡用灸者,所以散寒邪,除阴毒,开郁破滞,助气回阳,火力若到,功非浅鲜。”其辑录明代以前的数百首灸法验方,涉及内、外、妇、儿各科病症,为我们树立了灸药并重的典范。
张景岳温补学说切于实用,理论创新,对当今临床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