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 晴雯最大的不幸,是生命中缺少一个宝姐姐
晴为黛影,晴雯和黛玉的性格相似、命运也相似,都有着张狂之性,都在花季之年夭折。然而,作者在写她们众多相似点之余,又赋予了她们独特性,黛玉先天体弱多病,晴雯却有着健康的身体。
这就带来一个疑问:以黛玉的体弱多病,最终因病而亡实属正常,为何健康的晴雯也会病夭呢?
这正是作者的巧妙安排:人的命运,既有天意,也有人为。黛玉的“泪尽而逝”是天意,命运早已做好了安排。因此,即使后期黛玉成长了,不再自伤自怜,也改变不了她身体已经衰竭的现实。晴雯的去世却更多是人为的因素,并非她的病到了末期,而是她想放弃,她已经失去了活下去的动力,不愿意再停留于世。
黛玉和晴雯,两个有着共同性格的女孩,一个想活而不能活,一个能活却不想活。造成这种心理上的巨大反差,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黛玉遇到了宝钗,把她从自伤自怜中拯救了出来;晴雯没能遇到宝钗,成了她人生最大的不幸。
黛玉和晴雯,都把人生绑定在宝玉身上,因而让世界变得狭小。
在女子不能出门的时代,荣国府已经算是一个大世界了,年轻女孩,仅是有名字的,随便数数都能数出几十个来。女孩本就喜欢扎堆聊天,有事没事聊一聊,可以减压,也可以获得愉悦,并通过互通有无而增长见识。
然而,黛玉和晴雯,都属于不合群的异类。
黛玉的不合群,书中是明写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并用宝钗的“随分从时”与之对比:“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
晴雯的不合群是隐写的,在鸳鸯细数儿时玩伴时,连湘云的丫头翠缕都上榜了,却没有晴雯。
黛玉和晴雯的不合群,原因是相同的:都是因受到贾母和宝玉的重视,以至于自视甚高,从而不屑于与下面的人交往。
也正因为如此,她们都把人生与宝玉捆绑在一起,黛玉的心里眼里只有一个宝玉,不与迎春探春等姐妹们合群;晴雯的心里眼里也只有一个宝玉,不与丫头们合群,哪怕在怡红院,她也是处于自我孤立的状态。
身处优质女孩云集的大世界,却把整个人生都捆绑在宝玉身上,黛玉和晴雯的世界因而变得狭小,喜怒哀乐都因宝玉而起,从而也失去了自我。
宝玉不值得托付,黛玉和晴雯的人生路越走越窄。
在女人必须依赖男人才能生存的时代,把人生捆绑在男人身上,也不算错,但前提是这个男人值得托付。
宝玉有着美玉般的外表和世家公子的身份,但从才华和能力上来看,他远不及黛玉和晴雯。
黛玉才华高,而且有捷才,读书多且脑子灵活,无论是调侃他人还是吟诗作赋,她都能张口就来。
晴雯能力强,有着无人能及的绣工技艺,且言谈爽利,干活麻利。
但是,黛玉的才华和晴雯的能力,在宝玉面前都没有发挥的空间,更说不上在实践中提升了。因为,宝玉是个只爱玩乐的纨绔,黛玉的才华成了陪他风花雪月的工具,而晴雯的能力也成了他享受奢靡的工具。
这其实都属于大材小用,黛玉和晴雯都属于大材,如放在合适的地方,能起到更大的作用,也能促进她们自己找到成就感,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这就好比现代职场,再优秀的员工,如果跟错了老板,也没有一展能力的机会。老板的格局,决定了员工的未来。
在爱情和婚姻中同理,再优秀的人,如果爱错了人,不能把优秀的能力用于成就自己成就对方,能力就会退化。
这就注定了黛玉和晴雯的人生路越走越窄,她们不知道,如果不把人生押在宝玉身上,她们还有什么别的路可走:黛玉习惯了被宝玉哄着,晴雯习惯了被宝玉惯着。正如紫鹃所言:“无父母无兄弟,谁是知疼着热的人?”除了宝玉还能有谁?
然而,宝玉却担不起她们的人生,既无心也无能。
对黛玉,宝玉从未有过娶来当妻子的想法,即使被紫鹃逼到得了失心疯,依然没有任何行动。他想的只是“找黛玉去相伴一日,回来还是和袭人厮混”,一直维持这种现状。
对晴雯,宝玉想的是有朝一日要放她出去,因此才会在她跌折扇子时脱口而出:“明日你自己当家立事,难道也是这么顾前不顾后的?”
他连自己的人生都不想承担,又哪能担得起黛玉和晴雯的作弄?
这就把黛玉和晴雯逼入了绝境:她们想托付,宝玉却不想接。
濒临绝境之时,黛玉遇到了宝钗,学会了转弯。
人生需要执着,但最忌偏执,当发现一条路走不通时,就要学会转弯,或者重新选择。
黛玉在宝玉身上倾注了太多精力,无论是在身体状况上,还是前途命运上,都看不到任何希望,反而把自己陷入了“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境地。
正在这个时候,宝钗出现了。
宝钗虽然只比黛玉大了三岁,却在心理上、心态上都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人。她有过黛玉同样的困境,曾经也如黛玉这样,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但她走过来了,走到了心态上云淡风轻、能力上长袖善舞的阶段。
她对黛玉充满着悲悯,觉得黛玉不应该把自己葬送在这样的困境里。于是,她用包容和耐心,走进了黛玉的心里,让黛玉看清了自己,也看清了自己的境遇。
这种看清,对一个迷失了自我的人来说,何其重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当局者一直沉浸在局中,不愿意听旁观者的建议和劝告,那就只能一直迷失在局中。
正因为黛玉看清了自己,她才开始关注自己和宝玉以外的事物,比如告诫紫鹃等丫头远离宝玉,“一年大二年小的”,要注意男女有别;还比如关注贾府的入不敷出等。
当她开始关注外物,凭她的聪慧和才华,她可以做很多有利于自己、有利于大家、有利于贾府的事。她的世界开始打开,拥有了更广阔的前景。
濒临绝境之时,晴雯孤立无援,因心死而选择死去。
在大观园里,宝钗帮助的人很多,宝玉、黛玉、湘云、邢岫烟、袭人等,一直很奇怪,她为什么没有对晴雯提出过建议。按照她去怡红院的频率,她完全有可能像与袭人聊天一样,与晴雯聊上几次。
然而,细读文本会发现,晴雯确实和袭人一样有机会接触宝钗,但她自己把机会给错过了。
不合群的晴雯,把自己深潜在怡红院,不但尽量不走出来,还尽量远离来到怡红院的人。宝钗和黛玉是来怡红院最勤的人,但她与黛玉只有两次直接交集,一次是端午节与宝玉袭人吵架,正好黛玉进来,晴雯马上就躲开了。还有一次是被宝玉安排给黛玉送手帕。同时,她与宝钗和黛玉又有一次间接交集,那就是因与碧痕正拌了嘴而迁怒,抱怨宝钗“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并把随后赶来的黛玉关在了门外。
黛玉和晴雯都属于不合群的人,但作为主子的黛玉,受礼教影响,必须参加集体活动,比如对贾母和王夫人的晨昏定省,以及和姐妹们一起接受李纨的教导。因此,黛玉受到了宝钗的关注。
作为奴才的晴雯,只要宝玉和袭人不支使她,她就可以永远呆在怡红院不出来,而且可以不面对任何怡红院以外的人,除非被其他主子特别召见。所以,她失去了让宝钗看见、受宝钗关注的机会,也就失去了被宝钗指点迷津的机会。
黛玉被宝钗指点而让人生转了弯,晴雯因没被宝钗指点而一条道走到黑,终于走到了绝境。
被王夫人撵出去,是晴雯做梦也想不到的事。在怡红院呆了那么多年,王夫人很少来怡红院,甚至都不知道晴雯的存在,这是晴雯能深潜的基础。当然,更让她绝望的是宝玉的表现,他未对她的困境表现出任何关怀,更没有什么实际行动。
晴雯在病人中被撵出去,从理论上来说,并没有病重到会死的地步,更不会死得那么快。但结果就是出去一天就死了。这足以说明,晴雯是彻底放弃了生的希望,因为她人生唯一的希望破灭了。离开了宝玉,离开了怡红院,她不知道她还能去哪里,还能怎么活。哀莫大于心死,晴雯是心先死了,然后才身死。
黛玉正好与之相反,被宝钗点拨后,她重新焕发了生机,对未来充满着希望。但她的身体衰竭到无法支撑她的希望,到了“泪干春尽花憔悴”的地步。因此,黛玉是身死心不死。
这就是为什么病弱的黛玉和健康的晴雯都难逃病夭的命运:黛玉是身死而不得不死,晴雯是心死而一心求死。一个想活不能活,一个能活不想活,其原因就是一个遇到了宝钗,一个遇不到宝钗。
遇到宝钗的黛玉,虽然不得不死,但却死得心满意足,即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遇不到宝钗的晴雯,虽然一心求死,却死得心有不甘,带着遗憾离开。
人的一生,难免会有自我迷失的时候,能像宝钗一样自己跳出来的人极少,太多人是像黛玉和晴雯一样,深陷其中,不可自拔。所以,我们要学会主动去遇见,主动接受别人的建议和忠告。即使生命短暂,也要像黛玉一样活个明明白白,不能如晴雯这般,到死都不知道是因为什么而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