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宁要争荣夸耀不要伤春悲秋,做人莫学林黛玉,做人要学花袭人

这几天,张桂梅校长反对学生当全职太太引发了热议,只因她触发了一个敏感词:全职太太。

这是个怎么说都有理的词。反对当全职太太的人说全职太太活成了男人的附庸,是不独立的表现;支持当全职太太的人认为全职太太也有对家庭和社会的付出,不应贬低家庭主妇的社会地位。

然而,张校长的言论,其实应该就事论事,她反对的不是女人当全职太太,而是反对她的学生当全职太太。原因就在于,她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这个特殊的群体,原本只能像工具人一样活着,长到婚嫁年龄,被父母婚配,然后生儿育女,在无知无识中度过一生。

张校长改变了她们的命运,她为她们提供机会、资源,帮助她们开眼看世界,从而活出自己的价值,并把这种价值传递出去。

然而,兜兜转转,这个学生依然把自己活成了男人的附庸,张校长在她身上所有的付出,似乎都只是帮她嫁得好,而不是活得好。

张校长怎能不痛心疾首?又怎能不恨铁不成钢?

这让我想到了林黛玉和花袭人,这两个贾宝玉最亲近的人。

都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林黛玉和花袭人都是贾府的外来人,都进入了贾府这座可以改变命运的大熔炉,都是近宝玉者,却活成了完全不同的两种类型:林黛玉活成了贾宝玉的附庸,喜怒哀乐都受宝玉影响;花袭人却活出了“桃红又是一年春”,以独立精神,牢牢地掌控着自己的命运

拥有人生高起点的林黛玉,把所有才华都用来伤春悲秋。

翻开《论语》,第一篇是关于求学的,告诉我们如何求学,如何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那么,人为什么要求学呢?从古至今,答案都只有一个:知识改变命运。

这也正是张校长创办华坪女高的目的:帮助从出生就被预定命运的贫困女孩改变命运。

林黛玉很幸运,含着金钥匙出生,不但没有成为贫困女孩,而且集富与贵于一身。父亲是探花,母亲是闺秀,还拥有一个才华横溢的进士老师。在那个教育资源稀缺的时代,林黛玉可谓拥有了得天独厚的人生至高起点

正是这样的高起点,让林黛玉有着过目成诵、出口成章的才华,堪比七岁就能咏絮的才女谢道韫。

这样的才华,能起到改变命运的作用吗?

当然能!因内蕴深厚而精神独立,进可相夫教子,退可怡然自乐。即使被困于高墙内院,也能在心中营造一个广阔的世界,达致鲲鹏般物我两忘的境界,活成一个隐居于闹市的女夫子。拨弦弄琴、著书立说,不求扬名流芳,至少能让自己的一生充实而愉悦

然而,拥有人生高起点的林黛玉,并没有合理运用她的才华。才华没能让她拥有更好的人生,反而走了下坡路。因为,她把她所有的才华,都用来伤春悲秋

总有读者把黛玉的伤春悲秋归结于父母双亡、寄人篱下,这个理由,看似说得通,其实并没多少直接关系。

我们不妨来做一个比较,用贾迎春和林黛玉来比,如果做一个交换,林黛玉愿不愿意和贾迎春交换人生?

贾迎春是贾府的二小姐,虽然幼年丧母,但她还拥有祖母、父亲、哥哥嫂子,以及一大家子亲人。当然,她也没有离开家乡寄人篱下。

这样一比较,我们就会发现:父母双亡、寄人篱下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明明亲人众多、朝夕相处,却活在了被遗忘的角落

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林黛玉,不但没有被遗忘,而且抢了篱下正经主子姑娘的风头,活在贾府最闪亮的地方,“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

所以,黛玉父母双亡是真的,寄人篱下却是假的,贾府没有把她当成累赘来养,也没有让她生活在篱下。相比之下,反倒是迎春、探春、惜春三个贾府姑娘活在了篱下。

从心理学上来讲,在孩子的心智未成熟之前,有没有父母不是最重要的,有没有得到关爱才是最重要的。很明显,黛玉比三春得到的关爱要多得多。

那么,她有什么理由伤春悲秋?

没错,她所有的伤春悲秋,都因宝玉这个不学无术的纨绔而起

书中交代,自从黛玉住进贾府,“因(宝玉)与黛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个姊妹熟惯些。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

亲密关系容易产生心理依赖,从而失去独立性。黛玉对宝玉的心理依赖,具体表现就是“求全之毁,不虞之隙”,全身心寄于宝玉一人,因宝玉喜,因宝玉悲,并把悲喜写进诗词,在伤春悲秋中,早早离世

可以说,黛玉的才华,没有对她的人生起到积极作用,反而成为了她敏感抑郁的催化剂,加速了她的死亡。

比如因疑心宝玉移情别恋而吟的《葬花词》,那么长的诗,是全身心投入哭着吟诵出来的,这是一种极度伤身又伤心的行为。以黛玉本就柔弱的体质,这一哭,吃几斤人参都补不回。

还比如因宝玉送帕而写的《题帕诗》,只写了三首七言绝句,“还要往下写时,觉得浑身火热,面上作烧,走至镜台前,揭起锦袱一照,只见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却不知病由此萌起”。

爱没有错,全身心去爱一个人也没有错,但如果因为爱而自伤,那就一定是错。林如海夫妇对女儿悉心教育,为她延师上课,并不是要她把才华用在谈情说爱上,也不是要她把人生都寄望在男人身上

如果林黛玉是张桂梅校长的学生,估计张校长也会对黛玉喊出一个“滚”字。

被家人抛弃的花袭人,给自己的人生订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争荣夸耀。

对于孩子来说,最痛苦的其实不是父母双亡,而是被父母抛弃。花袭人就是被父母抛弃的,“当日原是你们没饭吃,就剩我还值几两银子,若不叫你们卖,没有个看着老子娘饿死的理。

这个时候的花袭人,应该和黛玉初进贾府时的年龄差不多,五六岁的年纪。这么小的孩子,被父母卖掉,而且不卖哥哥卖自己,其心理上的伤害是非常大的。

被卖进贾府的花袭人,没有初进贾府被贾母厚待的黛玉那么幸运,因为她必须靠自己才能好好地活下去。这个靠自己,包括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衣食,忍受教养嬷嬷的责罚等。

正如薛姨妈对花袭人的精准评价,“行事大方,说话见人和气里头带着刚硬要强”,外柔内刚的她,在心中给自己的人生订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争荣夸耀!”

这是被抛弃的人最容易产生的一种心理:你们不要我,我就要证明给你们看,我有多能干,我能带给你们多大的荣耀。

她做到了,不但被贾母赏识,被全府上下称赞,还相继被派去照顾贾母最在意的人:史湘云和贾宝玉。

她用她的高薪,帮助娘家脱贫致富;偶尔回一次娘家,宝玉就追了过去;母亲去世,贾府用最高规格让她回家奔丧;姨娘的位置虽然还只是口头承诺,但姨娘的待遇却实实在在地进了腰包。

这一切,都是靠她自己的努力才得到的,没有依靠任何人。即使被宝玉看重,她也从来没有把宝玉当成依赖,反而活成了宝玉的依赖,离不开她

最为难得的是,她有着清醒的头脑,知道这世界离了谁都会转,“我去了,仍旧有好的来了,不是没了我就成不得的”,从而更加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而且,她有着坚定不移的价值观:奴才对主子要忠心,但不能愚忠。如果主子为非作歹,干出偷鸡摸狗谋财害命的勾当,她宁死都不会顺从,“难道作了强盗贼,我也跟着罢,再不然,还有一个死呢”。

这就为她的“争荣夸耀”奠定了一条坚不可摧的底线:荣耀固然重要,做人更重要

因此,她的努力,只会为她起到积极的作用,不会让她的人生走下坡路。所以,在她的判词里,作者表达的是对宝玉的惋惜,“谁知公子无缘”,无缘得到袭人这么美好的人,同时羡慕蒋玉菡的福气,“堪羡优伶有福”,得以与袭人这么美好的女子共度一生

而袭人自己呢?虽然在贾府这么多年的努力都归零了,但不惧重新再来,用自己的努力,打造了一个新的怡红院:“武陵别景”,创造了“桃红又是一年春”的鲜活人生

很多人拿袭人的“争荣夸耀”来批驳她,这是把她当付出不求回报的圣人了。袭人只是一个从小被卖要靠自己活下去的普通女子,以勤恳努力来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条件,获得社会地位,正是普通人该走的路。

花袭人没有上过学读过书,但她接受了贾府的“诗礼”教育,这也算是她因祸得福:被家人卖掉,反而得到了提升自己的机会

这样的机会,就和张桂梅校长给贫困女孩提供的机会差不多:改变命运。

袭人抓住了这个机会,不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还改变了家人的命运。从抽花签时的热闹来看,“杏花陪一盏,坐中同庚者陪一盏,同辰者陪一盏,同姓者陪一盏”,她还会因极好的人缘,直接或间接地改变身边人的命运,比如她深深影响了麝月,把麝月培养成了和她一样的人才。

这不正是张桂梅校长开办华坪女高的终极目的吗?

做人莫学林黛玉,在伤春悲秋里自我消耗;做人要学花袭人,在争荣夸耀眼里自我绽放

无论哪个时代,女人都不要活成男人的附庸,做不做全职太太都一样。

(0)

相关推荐